大陸人在臺灣》離臺半年 思念如故
離開臺灣到今天,已經整整半年。這半年,我經歷了不少事,有時候,我會感受到日常的忙碌感會衝散一些些對臺灣的思念。當然,因爲來到了新的團隊,我需要重新適應生活和學習的新節奏,也逐漸地開始建立起新的人際圈。
這是不是意味着我開始漸漸地把臺灣的生活回憶,就此塵封於自己的記憶庫呢?
似乎又並非如此。
時至今日,我還是會偶爾打開臉書,上傳一些動態,繼續和臺灣的師友們分享最近的生活趣事。
還有,有時看到一些事物,難免會有些觸景生情。比如,前陣子家裡買了兩三顆鳳梨。雖然並非臺灣產,但也足以能讓我回憶起在臺灣的生活時光。還有幾個月前,和學校的臺籍老師聚餐時,我們去的臺灣風味餐廳,點的那幾個家常菜,又帶着我回味那些年無比熟悉的風味。
看來,在臺灣的生活記憶,的確已經深深地鐫刻在我的記憶深處之中。甚至,晚上做夢的時候,場景很多次回到輔大文華樓二樓的走廊,還有政大的盤山路。
No.1
聖、美、善、真
這四個字是我的本科母校輔仁大學的校訓,當我八年前第一次負笈寶島,進入大學之門求學之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此四字校訓。當然,那也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到一個陌生的異鄉生活學習,難免會有些無助與迷茫。幸運的是,這四年中,我遇到了相當可敬可愛的師長和友善可親的夥伴,讓我用美好的本科時光,充分感受了這四個字的份量。
由於當局的歧視政策,在臺灣求學時我們無法享受臺灣的健保,又不能兼職打工,加上在臺灣社會一部分人士對於大陸人固有的偏見與誤解,因此陸生在臺的生活還是會受到一些限制。正因如此,繫上與僑陸組的老師們都很照顧陸生,經常組織戶外旅遊等活動,提供交誼的機會。另外,由於輔仁是天主教會學校,因而學校內的神父和修士們也對陸生體貼有加。教會組織的旅遊,甚至都不需要陸生們自己掏錢。還記得有一次,組織旅行的賴效忠神父和我們打趣:「大陸的大學黨委書記要比校長權力更大,我作爲校牧(一座教會學校負責天主教務的職務)相當於黨委書記了。」言畢,大家莞爾一笑,一邊吃着飯,一邊聽神父分享他早年當兵的故事。
每到一些節日,老師們也會給陸生特別的福利。比如有年端午節,繫上的戴晉新教授給陸生們每人兩三個糉子,既有臺灣本地口味的,也有模仿江浙味道的糉子。聽老師說,他的糉子都是臺北的老字號購買的。後來,我也按圖索驥,有幾次路過臺北南門市場的時候,拐進去找一些老糉子鋪,買一顆「湖州糉子」(我至今仍不解臺灣把江南口味糉子統稱「湖州糉子」的原因)回去大快朵頤。當然,現在因爲蓋捷運,南門市場在我離開臺灣前不久被拆除,甚爲可惜。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逐漸也和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混熟了,於是平日一大趣事,就是在Facebook上與老師同學們互開善意玩笑。大家有時候會結合一些社會時事,還有周遭發生的趣事,互相開涮。在Facebook上留言,在臺灣被戲稱爲「蓋樓」。於是,我們輔大歷史系師生間蓋的樓,有時往往很高,甚至中間時不時會歪。平時正襟危坐的教授們,在Facebook的世界裡彷彿拋卻了正經嚴肅的味道,和同學們真正打成了一片。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質樸、有趣的回憶,讓我感知到的是臺灣樸素的人情溫度。在輔仁的四年,我從一個開始有些怕生,想努力適應生活節奏的新人,逐漸成長爲一個和周圍同學打成一片,並且已然習慣臺灣生活方式的「老油條」。輔大門口的那四字校訓,彷彿一道守護之門,讓我迅速地得以在身心各方面有所成長與進步。所以,即使後來換了學校讀書,也會三不五時地換上三部公交車回輔仁找找老朋友,一起吃吃飯聊聊天,延續美妙情誼。
No.2
山上與山下
碩士階段,我從輔仁大學轉至政治大學繼續深造。政大位在臺北東南角,靠近臺北動物園,離校園不遠便是臺北著名的郊遊地貓空。臺北的地形類似於一個盆地,因而位在城市東南邊的政大,因山而建,部分校園建築遍佈于山間,比如我就讀的歷史學系,所在的季陶樓便在半山腰上。
而在山下,就是一大片居民區。政大後門有一座恆光橋,橋下每到早上七八點左右,便會有早市,攤販們會把新鮮的蔬菜、水果,甚至肉、魚等擺出來,供周邊居民挑選購買,非常有市井氣。
所以,我有一次和一位陸生好友打趣,說政大這樣「山上與山下」的佈局,恰似我們求學生活的兩面:一方面,我們要在山上「修煉」,學習內功,與此同時,我們又必須每天下山,和山下的人們打交道,感受人間的煙火氣。
這就是我三年生活最好的縮影。
說到山上到山下,因爲政大附近的飯館、食堂大部分都在山下,於是我們要覓食,基本上都需要下山。政大校園面積不算小,因此就會有校園內部的小巴車,政大人對於這些小巴並不陌生。每到上課前15分鐘到10分鐘,是小巴最擁擠的時候,不大的車廂裡塞滿了要去上課的同學。當然了,每到飯點左右也是如此。
在一次次的上山與下山時,我認識了校車司機輝哥。輝哥對於陸生喜愛有加,不少陸生上車也愛和輝哥聊上幾句。別看輝哥這樣開車上上下下有些單調,但實際上他可謂「閱人無數」,輝哥和我們最愛聊天的話題便是校園裡的教授們,小到他們的坐車趣聞,大到他們的最近研究,可謂一位八卦大神。在工作之外,輝哥也很照顧陸生,我就曾經收到輝哥自己醃的辣椒醬,那種辣椒是臺灣花蓮的「剝皮辣椒」,辣度不會遜色於大陸的那些朝天椒。經過輝哥的巧手醃製,這些原本嗆辣的辣椒,倒也有了幾分迷人的風味。在我離開臺灣之前幾日,輝哥已經知道我即將離開,他特意在一個週末,帶上了我和一位學姐,共同去基隆的海邊再看一眼。來到臺灣,平日旅遊最喜歡的項目,就是看蔚藍的大海。儘管我來自一座海濱城市,但上海周邊的海水都發黃,沒有那種大海應有的美感。輝哥在和我聊天的時候,知道我喜歡看海,於是特意安排了這個旅程,我的感動是溢於言表的。
在離開臺北之前的最後一個夜晚,我特意登上了政大的「好漢坡」,據說這是欣賞臺北夜景的絕佳地點。我十分清楚,這次回上海之後,今後將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很難再回到臺灣了。在政大的山上,求學時光最後看了一眼山腳下的點點燈光,還有遠處繁華的東區夜景,不由心生愴然,眼眶溼潤。七年的求學時光,在之後都會變成美麗的回憶。我貪婪地伸出脖子,想多看一眼,再多看一眼,只想把這美麗回憶深藏在我的腦海中,把牽掛留在我的心中。
後來,回到上海的一個星期後的那個夜晚,因爲睡不着,就打開了Facebook,一下就收到了好多師友留下的祝福語,不禁淚如雨下。臺灣帶給我的最好禮物,就是那最樸素真摯的情愫,也是能讓我在今後的生活中不斷回味的。
七年的求學生活中點點滴滴與酸甜苦辣,當然不可能在這方寸之間一語道盡。以上也只是我離開半年之後的一些隨想,是爲記。(陸軼雋/政大陸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延續《旺報》兩岸徵文活動,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