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廟背後的悲慘臺灣史——尋找被遺忘的鹿埔事件

祠廟背後的悲慘臺灣史——尋找被遺忘的鹿埔事件

【愛傳媒採訪中心報導】說到臺灣歷史,許多人常常想到課本里頭告訴我們的大時代故事,像是「大航海時代的福爾摩沙」、「國姓爺開啓的明鄭東寧國」或是「滿清帝國在臺灣兩百餘年的統治」等等。但出身於成功大學歷史系謝宜憲徐崇哲毛帝勝卻不這麼認爲,他們成立「武峰文史工作室」在各地發掘有應公廟(俗稱:陰廟)與地方傳說背後的故事,像是年初就針對清末林恭抗官事件爲核心,出版《被遺忘的天德元年》一書。

這次武峰的成員謝宜憲與毛帝勝從高雄市田寮區鹿埔里舊稱:打鹿埔莊)與新興裡一帶的祠廟與耆老們的口述歷史中,發現了一則被淡忘的歷史記憶,也就是發生在明治31年、1898年的抗日事件,「鹿埔事件」。

關於鹿埔事件的由來,得回溯到光緒21年、1895年,因甲午戰爭戰敗的清帝國將臺灣、澎湖割讓給了日本,在臺灣的漢人因爲不服「異族」(日本人)統治,而展開大規模的抗日事件,這也就是歷史課本教導的「乙未戰爭」(或乙未抗日)。

在乙未戰爭之後,仍有部分臺灣人持續地在與駐臺日軍抗爭。當時在南臺灣勢力最大的有鄭吉生、盧石頭魏開等「先驅者」,他們可以說是更早的「抗日三猛」,雖然知名度比不上後來的「抗日三猛」:林少貓柯鐵虎簡大獅。在這當中,盧石頭與魏開的勢力範圍在今日高雄市與臺南市交界處,尤其以「典寶溪抗日事件」(日本稱:臺南縣匪徒討伐)作爲南臺灣抗日初期慘烈的戰爭之一。「鹿埔事件」則是「典寶溪抗日事件」的其中一環,也是這起抗日事件最重要的轉捩。

鹿埔事件發生在明治31年、1898年底,當時鹿埔地區爲抗日據點之一,當地人組織約200名抗日者與日軍對抗。根據武峰工作室採集的口述傳說,這是柯明傳劉朝榮等人號召族親莊內青壯一起前去抗日。日本方面則是守備兵12名、憲兵2名、工夫1名、商人1名。

在《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憲兵隊史》有這樣的記載:明治31年、1898年12月14日上午10時,日軍自臺南縣蕃薯寮(今爲高雄市旗山區)出發抵達鹿埔,結果與約200名鹿埔抗日者激戰,造成守備兵3人、憲兵1人、商人與工夫各1人陣亡。抗日陣營則敵不過武器先進的日軍而逃難,一共有30人被逮捕,20人負傷。但是有關抗日者死亡的部分則並未多說。根據耆老的口述,鹿埔抗日事件後,日軍在鹿埔一帶展開「清莊」(屠殺),並且將「可疑分子」帶到草嶺與營盤侖一帶(今爲田寮區崇德里與西德里)處決,並且將屍骸集中葬在大崗山營盤侖的墓區,也就是今日的「崇德義民爺亭」。田寮區崇德里的義民爺亭,埋葬清代到日治先人,包含鹿埔事件的抗日者。

鹿埔事件之後,作爲抗日首腦盧石頭在典寶溪橋被日軍擊殺,另一位領袖魏開則負傷逃亡。有關抗日者具體死亡人數,還需要更多人努力發掘。

毛帝勝表示,其實這些歷史故事很多時候就在我們身邊,有時候長輩口中的傳說,路邊的古厝或寺廟背後,其實有着很多被遺忘的歷史。謝宜憲則認爲,從在田寮的經驗而言,一些祠廟內的祭祀神明往往能夠凸顯與在地記憶的關聯,像是新興裡的龍鳳寺,雖是主祀的是觀音佛祖,但是副祀(原爲主祀神)的「劉府千歲」卻是鹿埔事件的抗日殘部,在事件後撤退到此,並被擊殺。之後鄉人爲了感念抗日者的犧牲,而先後建草寮、寺廟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