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基專訪/新創公司家數和募資金額可望翻倍成長 全國科技發展計劃將符大家期待
文/周康玉
科技部長陳良基,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時透露,《科技基本法》修法後,已經展現成果,他預估,未來新創公司的家數和募資金額每年都能翻倍成長,且每一家公司的估價都能上億。
「我可不是亂喊的!」陳良基提出數據,科技部每年都有補助給教授團隊約16000人,取10分之一,約有1600個技術是有機會的,相對現在才8家公司,倍增不難。從案件數來看,科技部每年補助400-500件,如果每一家都成爲公司,每家募資金額1億元,總金額也可望達到400億到500億元。
陳良基再進一步對比以色列,以色列號稱新創之國(star up of nation),每年產出約1000家公司。然而,臺灣和以色列很像,包括兩國的生存壓力大,資源少、與外界的協助連結很重要,凡事得靠教育人才,才能創造生存機會,且兩國都很重視教育等,換言之,都是沒努力就沒飯吃的國家。
然而相較以色列,臺灣有很堅實的製造供應鏈,環境比以色列強太多;從人才和聰明度來看,臺灣並不比以色列差。也因此,陳良基表示,以臺灣人口數是以國三倍來看,每年新產出的公司應該訂在3000家,以科技爲主體的至少要400-500家以上。今年的成果,真的只是起步而已。
今年6月,科技部曾公佈《科技基本法》修法一年成果,已經有8家新創公司成立;技轉股權從12.5萬元躍升到2億元、成長1600倍;計劃衍生新創企業募資金額自2.5億元成長至9億元,成長3.6倍。
▼科技部長陳良基專訪。(圖/記者林敬旻攝,下同)
學界技術轉移企業界 協商合理權利金最重要 也須除罪避免事後追究賤賣
有「技轉王」名號的陳良基,第一次的技轉發生在1999年,當時興起數位相機熱潮,他在臺大的DSP/IC實驗室與JEPG相關論文被廠商陸續發現,陳良基很訝異,廠商要的製造數位相機技術,他早在3-5年前就做過了。
這時陳良基明白,當初他們只是基於好奇心做出來的研究,在業界是很有用的。在「玩」的過程中,如果可以把技術轉給臺灣產業界,業界就能發展出更多的應用。然而,從好奇心到完成技術移轉過程中,有一些過程是被法規限制住的,把這條路導通以後,自然會看到技轉相關的產業效應。
陳良基化身陳老師,他指出,在技術移轉過程裡面,最重要的是「作價」(即與授權廠商及發明人協商合理之授權條件,包括授權金金額、衍生利益金之收取方式、授權範圍、年限、商品化時程、開發計劃等)這一環。
但陳良基強調,假設某項技術賣給業界500萬,等到幾年後變成價值5億或50億,這不能被追究是賤賣國家財產。因爲這是未知的事情。教授在作價當下的時空環境,已經盡力發揮判斷力,如果幾年後該技術的價值暴增,很可能是經過很多人的努力,或遇到對時機,大量產品剛好需要用到此技術。對此,必須有「除罪」法條。這樣發明者才比較敢把新的想法、技術,移往業界。
至於四年一度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將於明(2020)年底登場,上一屆被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批評「產業在門外哀號」,這回,陳良基拍胸脯表示,明年不會有這種情形,會把全國科技發展計劃發展成大家期待的計劃,而不再是政府要做的計劃。
陳良基從8月開始啓動科技策略會議,並進行爲期半年的意見徵集,期間也會與產業界大老多次會談交流,預計1到2個月的時間進行資料整理。
目前「科技發展策略藍圖」如去年公佈的七大項:分爲精準醫療、智慧製造、智慧農業、智慧運輸、人工智慧(AI)、量子運算和綠能科技等。如何繳出讓產學研都認同的最終版藍圖,考驗着陳良基的智慧。
陳良基表示,從研究來看,當然會希望各類型研究都去嘗試;但從產業投資來看,就會希望從比較大的項目投資,投資以後要能夠回收,或投資後對社會影響力要大。
陳良基再度化身陳老師,其實這七項主要都在健康醫療、人工智慧、製造三大領域中。健康醫療是最首要的未來趨勢;人工智慧則不光是單一產業,而是各行各業會用的工具;最後一項-製造,臺灣是製造大國,並逐步朝向智慧製造轉移。上述都是根據社會需求所整合出來的幾個項目。
至於如何把這些需求排序?陳良基表示,就跟大家在過家庭生活一樣,你不會把所有的錢都拿來吃飯,有時候買個書也很重要,但也不會因爲買書就不吃飯。
延伸閱讀:
►陳良基專訪/入閣扮演溝通者角色 成功宣傳衛星升空!但感想卻是「頭破血流」►陳良基專訪/企業求才別存「媳婦熬成婆」心態 年輕人也得把目光看遠►卸下偶包的科技部長陳良基!善於推銷政策 樂觀看待苦難人生
其他人也看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