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成果不斷涌現 量子科技商業化望提速

證券時報記者 劉俊伶

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作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量子科技正以令人驚歎的顛覆性、引領性和獨特性,深刻改變着人們的生活。

量子科技是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新興交叉領域,主要分爲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三個應用方向。

近年來,三個領域各自展現出獨特的技術特點和革命性的應用潛力,如量子計算可以令運算能力實現指數級增長,量子精密測量能夠突破經典測量極限,推動國際測量標準變革。

量子科技作爲極具潛力的未來產業,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還蘊含着巨大的戰略價值,有望成爲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

1 量子科技重要性日益凸顯

量子科技作爲未來產業之一,多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具體來看,2016年、2018年、2021年和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相關領域中,均提到量子通信、量子信息領域。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次提及量子技術: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闢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另外,《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陽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還補充了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作爲2024年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在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量子相關領域的表述經歷了從“量子通信”“量子信息”到“量子技術”,再到“量子科技”的變化,其涵蓋範圍和戰略重要性逐步擴大,量子科技已成爲國家戰略佈局未來行業的重點方向之一。

2 全國各地加速佈局量子科技

近年來,全球多個國家在量子科技領域持續加大資金投入。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0月,全球共有12家量子信息領域獨角獸企業。從數量分佈來看,美國和中國各有4家,佔比超六成,加拿大、澳大利亞、芬蘭和法國各有1家。從估值水平來看,全球量子信息獨角獸企業總估值超過200億美元,其中,中美兩國企業佔據了超過90%的份額。

目前,我國多地加速佈局量子科技,產業發展呈現出蓬勃向上的態勢。我國量子科技企業主要分佈在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呈現出明顯的集聚效應。

賽迪顧問數據顯示,東部地區聚集了全國65.8%的產業資源,北京、江蘇、浙江、廣東產業資源聚集度均超過10%;中部地區安徽獨佔鰲頭,以18.9%的產業資源聚集度居首,建成技術、產業的雙高地。

安徽是國內最早佈局量子科技的省份之一,合肥已建設成爲量子產業聚集地,合肥高新區雲飛路(“量子大道”)爲全國最密集的量子產業集羣,集合了超30家量子科技相關企業。截至目前,合肥量子科技相關企業合計達到71家,居全國城市首位。

北京則依託頂尖科研資源、政策扶持及創新生態,成爲我國量子科技研發和產業化的核心區域之一。

科創成果方面,安徽和北京各有所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的《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報告(2024年)》顯示,安徽地區量子計算領域院校和企業聚集度較高,專利數量領先;在量子通信和量子精密測量領域,北京專利數量領先,體現出科教資源優勢。

3 產業科技成果持續涌現

2024年以來,我國量子科技研究持續取得重大突破,正加速從理論邁向應用階段。

量子計算領域成果最受矚目。2024年1月6日,我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運行。截至今年2月14日,“本源悟空”全球訪問量突破2000萬次,刷新了我國自主量子算力服務規模紀錄,完成33.9萬餘個量子計算任務。

另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團隊研製的105個量子比特的“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機於2024年12月17日發表,這是我國繼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二號”之後,再一次打破超導體系量子計算優越性紀錄。

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完整實現了基於單光子干涉的遠距離雙節點糾纏,並以此爲基礎構建了國際首個城域三節點量子糾纏網絡實驗,而且與其他雙節點遠距離實驗相比,糾纏效率高兩個數量級。

在量子精密測量領域,我國科學家利用量子精密測量技術探測暗物質誘導的自旋相關相互作用,將此前國際上的探測界限提升50倍以上。此外,南方電網公司牽頭研發的全球首套±800kV特高壓直流量子電流傳感器近日順利通過新產品技術鑑定,該產品綜合技術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量子科技產業加速發展,對於提高生產力水平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商業化進程有望加速。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量子計算相關企業存量從2015年末的0.27萬家逐年穩定增加,至2020年末達0.83萬家;2021年開始,我國量子計算相關企業存量呈現指數級躍增,分別於2021年、2023年跨越2萬家、5萬家門檻。截至2025年3月4日,我國現存8.56萬家量子計算相關企業,較2020年增長超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