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颱風,typhoon 誰跟誰借?
▲大怪獸來了!CNN:「超級颱風」昌鴻範圍大襲沖繩臺灣。(圖/翻攝CNN)
颱風是強烈的熱帶氣旋,發生於西太平洋和南海的海面上,英文稱之爲typhoon。然而恐怕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到底是中文的「颱風」譯自英文,還是英文的typhoon借自中文?抑或二者皆非,純屬巧合?
1981年臺灣出版的《國語日報外來語詞典》收錄了「颱風」,把它視爲外來語,說國語的「颱風」由英文的typhoon而來,而英文的typhoon則源自廣東話的「大風」(tai fung),並且受到希臘文typhon(旋風)的影響。1984年大陸出版的《漢語外來詞詞典》看法基本一致,呼應了《國語日報外來語詞典》的觀點,惟略去希臘文影響的部分,對此隻字未提。
聖經級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規模龐大,內容深入,在英語世界一言九鼎。針對typhoon的來龍去脈,詞典用了可觀的篇幅詳述其論點:typhoon主要彙集了兩支來源,一爲希臘文的typhon(旋風),一爲廣東話的「大風」(tai fung)。
專業的英語詞源詞典進一步指出,希臘文的typhon(旋風)反映的是希臘神話的風之父Typhon(堤豐)。堤豐是隻百頭巨妖,能噴烈火也能刮旋風。這個源自希臘的typhon(旋風)傳到了阿拉伯,又從阿拉伯輾轉傳到了印度,而英文就從印度進入,間接跟希臘文借了typhon(旋風)這個字眼,原指印度的暴風雨。
後來英國船隻在中國海遭遇暴風雨,船員學到了廣東話的tai fung(大風)。廣東話的tai fung(大風)和希臘文的typhon(旋風)雖然毫無淵源,不過巧的是這兩個字音近意近,因此匯流融合,拼字又受到了英文尾碼oon(如balloon氣球:ball球 + oon)的影響,進而調整爲現今通行的typhoon。
英文typhoon的來源大致如此,然而國語的「颱風」真如漢語外來語詞典所述,是來自英文的typhoon嗎?
當今華語世界權威的大型字詞典(如《中文大辭典》、《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等)均指出,「颱風」本作「臺」,而「臺」字並不見諸古代的字書和韻書,一直要到清朝開始纔有文獻紀錄,應當是近現代所造之新字。「臺」義從「風」,聲從「臺」,爲形聲字。而「臺」也有「大」之意,「臺」乃大風,也是會意字。
通覽目前有限的資料,我大膽假設,「颱風」或許是現代漢語雙音節化的結果,與英文的typhoon只是另一個巧合。文言文單音節的「臺」加了「風」成「颱風」,「鯉」加了「魚」成「鯉魚」,「柳」加了「樹」成「柳樹」,以及許許多多類似的發展,都是因應漢語語音的變化,爲了避免同音字過多導致辨義困難,語言內部所做的自我調整。
如果我的假設成立,那麼中文的「颱風」與英文的typhoon應是獨立發展,尚無證據顯示「颱風」來自typhoon。漢語外來語詞典認爲「颱風」源於typhoon,缺乏佐證資料,或許只是編者自己想當然爾的臆測,有待進一步證實。
●作者曾泰元,現任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林語堂故居執行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