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依林「2800cc喝水保養法」...不是每個人都適合!4方法正確補水不傷身
文/吳孟瑤 圖/IG@jolin_cai
快40歲的女星蔡依林,是怎麼保持她的膚況和體態呢?日前有節目問到這個問題,蔡依林秒回:「我一天喝2,800cc的水,如果有熬夜的話要喝更多。」也說到自己早上一起牀就會先喝250cc水來促進身體循環、預防便秘。但這樣的喝水方法真的好嗎?是否適合所有人呢?
不久前也有新聞指出,長期有胃食道逆流問題的病人,怎麼調整飲食都無法改善,後來醫生告訴他,他的胃病可能與長時間一起牀就空腹喝水有關,讓患者大吃一驚,原來一直以爲的健康習慣,竟是造成胃不舒服的原因。
中醫師莊雅惠曾經指出,「如果胃裡沒有食物就喝水,就好像水災氾濫一般,會把胃搞得亂七八糟,再加上分泌大量胃酸,更是百害無一益。」所以,起牀真的不是喝水的好時機嗎?
《上醫養生法》一書作者、中醫師李宇銘表示,中醫上脾胃的理論,胃是用作「腐熟水谷」,意思是水也需要被「消化」才能吸收,如果喝進去的水沒有被胃火「煮熟」,而是化成「水氣」,就沒有轉化爲身體內可用的水和津液,對胃火虛弱的人來說,喝錯、喝太多水都容易造成身體溼氣重,形成「水溼痰飲」。
所以李宇銘建議,針對胃火虛弱的人(主要表現在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等),其實比較建議口渴時再喝水就好,不用一直刻意補充水分,像晨起喝杯水幫助通便這種習慣,反而容易造成身體寒溼,形成胃病。
(李宇銘說,像晨起空腹喝水這種習慣,對胃火虛弱的人來說,反而容易造成身體寒溼,形成胃病。圖片來源:pixabay)
明醫中醫聯合診所中醫師葉啓民也說,雖然傳統中醫理論中,的確沒有特別禁止晨起喝水、會傷脾胃的理論,但「凡水皆有水寒之性」,一次大量喝水對脾胃功能的消耗確實較大,建議可改以少量多餐的喝水模式,比較不容易造成身體負擔。
李宇銘建議,可採用吃飯、喝水「乾溼分離」的方法,也就是吃飯、喝水前後至少間隔2小時,例如喝了水後隔2小時才吃飯,或吃飯後隔2小時才喝水。葉啓民說,吃飯時喝太多水會稀釋胃酸,反而容易造成脾胃消化時更大的負擔,而這種方法就能幫助避免水分稀釋胃液、不利消化的情況。
不過這邊的「水」,也包括喝湯、各種飲料及水分較多的水果等。
就像蔡依林一樣,也有不少人認爲每天喝8杯水(2,000cc)甚至更多能有益健康。但近幾年,國外有些報導提出不同意見,有專家指出,每天不一定必須喝足8杯水,喝太多水反而可能會爲身體帶來麻煩。
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江文章就表示,喝水和攝取熱量一樣,「需要多少,補充多少,」他更直指,目前根本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說,多喝水就能多排毒,而且水喝太多(如1天喝超過10公升),或短時間過量飲水(如1~2小時內大量飲用3~5公升的水),反而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因鈉、鉀離子大量流失)、水中毒、水溶性維生素(如B羣及C)流失等問題。
(水喝太多或短時間過量飲水,反而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水中毒等問題。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所以還是建議,喝水量是因人而異,且要視環境溫溼度、運動量、健康情況、排汗與排尿量、食物攝取量等而定,沒有標準值,營養師一般建議是「體重每公斤×30cc=1天的攝水量」。但如果天氣熱、出汗量大,就建議可再多補充約500cc的水,或適時補充點運動飲料或鹽水。
這當中,也包含食物內的水分,例如大部分的蔬果90%以上是水,而蛋、魚也有約75%水分,粗略估計,一頓飯可由食物或湯裡攝取到300~400cc的水,若以60公斤體重計算,其實3餐以外,只要再喝1500~1800cc水就算達標。
1.少量多次補水,每次飲水量不超過200cc,且1小時內飲水量也不要超過1000cc。
3.如果不是腸胃較弱的人,飯前半小時可以先喝100cc的水,讓食物中溶於水的營養素方便吸收;飯後2小時可再喝300cc的水,促進飽足激素的分泌,增強腸道消化機能。
4.運動前喝水,可以增進血液循環,供應肌肉與細胞充足的氧氣與養分,讓運動表現更好,不易疲累。建議運動前2小時喝500c.,讓身體將多餘的水份先排出體外;運動前30分鐘再喝300cc;運動時則是每154分鐘補充150cc。
延伸閱讀:
名醫每天起牀一定吃「2樣東西」+300cc開水 多年來腸胃好、記憶佳
喝水也能養生! 8個方法快學起來
喝錯反傷身 3種狀況你該停止喝水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