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雲見日1》兩岸之間 臺灣缺乏大戰略指導的尷尬
1478年,義大利北部城邦翡冷翠(Firenze, 佛羅倫斯)與羅馬教廷交惡。教皇組織聯盟大軍壓境,翡冷翠危在旦夕孤立無援的翡冷翠君主羅倫佐(Lorenzo de Medici, 1449─92),年僅29。深沉的外表,掩飾這位君主的年少。大敵當前,他簡從厚禮,前赴教廷盟友之一的城邦拿玻裡(Napoli),折衝3個月,成功說服其國王費蘭德(Ferrante, 1423─94)退出羅馬聯盟,引發骨牌效應,羅馬被迫撤軍。
羅倫佐解除危機後聲名大噪,但他沒有得意忘形,更是小心翼翼經營義大利北部城邦間的和平政策,與鄰近的奧圖曼帝國保持良好關係,甚至捐棄前嫌,派家人進入羅馬,服伺教廷。
30年後,他的2個兒子先後當選爲羅馬教皇,史稱里奧十世(Leo X))與克里門七世(Clement VII)。翡冷翠不但未被羅馬消滅,反而經由積極參與和侍奉羅馬,反而成了教廷的主人。
羅倫佐一手經略和平環境,一手大倡歐洲失傳已久的古希臘經典文化,宮廷裡古典學者穿梭不止。他還重振比薩大學爲世界頂尖學府,鼓勵新穎的科學發明,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和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均受恩於他,從而開創輝煌的文藝復興,由翡冷翠擴散至義大利,再至歐洲,廣傳四海,帶動人類文明,進而改變世界。
翡冷翠是大戰略的典範
作爲一個小國寡民的統治者,羅倫佐的大戰略無非是要生存與發展,以確保家族永續的統治地位。爲達此戰略目標,他運用外交、經濟、金融、地緣乃至文化上的所有資源和手段,並在目標和手段之間做出合理安排,在堅持與妥協之間做出通盤考慮。過與不及,都可能使翡冷翠遭到滅頂之災。
費蘭德以殘暴出名,曾殺來使並製成木乃伊點綴餐廳。羅倫佐前往求見,除了膽識過人,還能洞見拿玻裡是拆解教皇聯盟的突破口,故而以身試險;3個月的談判,不可能只談權謀政治。羅倫佐成長於當時歐洲最有名望之一的麥迪奇(Medici)家族,父親熱心於藝術贊助和收藏,母親是業餘詩人。他允文允武,不只19歲比武贏得冠軍,又熱愛藝術和哲學,並慷慨贊助不少學者、藝術家和詩人。從小父親就委派他去羅馬會見教皇或參加重要宗教和政治活動,其外交才能在天賦之外又加薰陶歷練。
羅倫佐能打動費蘭德及其皇后的心,除了個人魅力和學養,以及他雄厚的家族資源,也必定在費蘭德心中留下「保住翡冷翠,就是保住自己」的深刻戰略認知。
當然,像羅倫佐這般天縱英明的統治者,歷來少見。作爲一個現代民主國家,臺灣不能寄望於1、2位所謂的聖君賢相,而應該並且有條件組成一個廉能高效的政府,羣策羣力把臺灣帶往一個民主、繁榮、均富的國家之林。
大戰略超越軍事,涵蓋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心理,乃至環境生態等非傳統安全領域,涉及國家總體生存與發展等各層面。沒有大戰略觀,政府將手忙腳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個國家通常所追求的目標,不外乎政治尊嚴、經濟發展與國防安全,3項同時做到最好,但那往往只出現在歷史上少數強國的特定時空,絕大多數的情況是有所取捨;孰先孰後,如何在目標和手段之間求取平衡,考驗執政者的智慧和能力。這就是大戰略的功能之一。
美國總統柯林頓(William J. Clinton)上臺時,首要之務是減少赤字,刺激經濟,促進繁榮。因此他在外交上就自由、民主、人權的政治立場上妥協,給予非民主的中國最惠國待遇,卸任時他真的做到赤字歸零。到了小布希(George W. Bush)執政,他把自由民主人權列爲首要,猛批中共,雙邊關係鬧得很僵。「911」恐怖攻擊發生後,安全反恐列爲優先,美中關係轉緩。因此有北京學者稱,恐怖攻擊基本扭轉了911之前中美關係惡化的趨勢。
再來看臺灣。李登輝總統主政初期,開啓辜汪會談,和大陸保持穩定關係。從1995年7月至96年3月發生兩岸飛彈危機後,李登輝對臺商在大陸投資改採「戒急用忍」政策,引起工商界對「國家安全和商業利益」如何取得平衡的激辯。各界譭譽參半,評價兩極。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從1997年起臺灣經濟成長下滑,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爲此發表《正視臺灣經濟處境,採取必要對應措施》萬言書,送交新上任總統陳水扁,痛批李登輝12年執政把臺灣經濟帶入慘境。又稱鎖國政策。
▲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會談。(圖/資料照/翻攝自馬英九臉書)
大戰略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社會、文化、心理乃至環境生態等,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任何片面的觀點和做法均不足取,需要從總體上審時度勢。尊嚴、繁榮和安全,從空間上看,涉及兩岸和區域安全與經貿整合,有輕重緩急;時間上需有中短期規劃,能一以貫之。從陳水扁到馬英九執政,大戰略的優先順序不明,看不出中短期規劃,各部會凡事請示,事後又難以自圓其說,在在說明缺乏大戰略指導下的尷尬處境。
一般而言,各國大戰略實施的路徑和手段,基於不同國情、國力和所處的地緣環境與威脅而互有差異。臺灣既處於博弈的大國之間,又在兩岸關係亦敵亦友,國內認同嚴重分歧的交互運作下,情況異常複雜,歷史少有先例。《撥雲見日:破解臺美中三方困局》僅以事態分析,不做理論探討,儘可能不受政治立場的牽絆,進而闡明臺灣爲求生存與發展應有的戰略思考與作爲。
《撥雲見日:破解臺美中三方困局》共分3篇,依序是「中國的前景」、「美國的變局」與「臺灣的抉擇」。中國崛起勢不可擋,對臺灣的影響最爲直接,故以首篇開局;美國國力下滑,新任總統帶來變數,但仍主導世界與亞太格局,失察攸關臺灣生存發展,繼以中篇;作爲中美兩強的戰略前沿,臺灣只有看清中美動向,撥雲見日,才能做出正確抉擇,作爲結尾。
●作者林中斌與亓樂義,文章摘錄自《撥雲見日:破解臺美中三方困局》,由時報出版授權提供,本文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