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教食魚 補助營養午餐吃海鮮
臺北市國中小學生將由市府補助,每月營養午餐可吃到1次魚肉、海鮮。圖爲臺北市清江國小2020年推動食農教育創新計劃,指導小朋友料理螃蟹與吃螃蟹技巧。(臺北市清江國小營養師蕭清月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臺灣四面環海,不少都會區學童不只認識的魚種不多,甚至吃魚不會挑魚刺,臺北市長蔣萬安將送給國中小學生一份禮物,由市府補助學童每月營養午餐可吃到1次魚肉、海鮮,不只讓小朋友透過吃魚認識魚,也可幫助養殖漁業。
不過,因供應至校園的魚種需取得認證標章,臺北漁產運銷公司須討論應對方式,與北市教育局研議,再敲定推出日期。
中央花6億元推動「班班吃石斑」政策,施行不到1年即終止。臺北漁產運銷公司董事長鄭世維指出,蔣萬安認爲幫助漁民不能只是應急,且魚肉營養豐富,要求漁產公司規畫與全國漁會合作,讓北市中小學每月營養午餐供應1次魚肉,並搭配食魚教育宣導影片,幫助養殖漁業同時導入食魚文化、食魚教育,打造完整產業鏈,預估1年經費約3000萬元。
臺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高嘉鴻說,現在中小學生平均每月食用1至2次魚料理,但因團膳業者大量供餐,加上食材預算有限,選用魚肉需符合量大、價格與供應穩定等條件,因此魚種受侷限,若漁產公司成功推動,不只出現在營養午餐的魚更豐富,更有助優質漁獲穩定生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吳雅惠說,魚類有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D、鋅及膠原蛋白,有助強健國小及國中生骨骼、加速癒合受損皮膚、促進腦部與神經發育。她建議,3餐交替食用淡水魚及深海魚多樣化攝取,採蒸或烤方式烹調,營養素較不易流失,因重金屬較易在臟器及皮囤積,推薦小朋友只吃魚肉。另外,考量深海魚易受重金屬污染,1周享用2至3次即可。
教育局體育及衛生保健科長許巧華指出,學校營養午餐食材應採用具「有機農產品標章」、「CAS臺灣優良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認證標章」或「溯源農產品條碼」(簡稱3章1Q),其中魚肉應取得1個標章,並優先供應去除魚刺水產,以符合學童飲食習慣。
鄭世維說,過去中央施行「班班吃石斑」,全國漁會曾使用冷鏈設備推動,如今可繼續延用,確保魚類新鮮、穩定運輸,去鱗、去刺、分切亦可配合,但規畫供應的部分魚種未取得「CAS臺灣優良農產品標章」,漁產公司須研議如何因應。
北市教育局目前已補助國中小午餐每週3次有機蔬菜、1次有機米,每學期吃1次友善飼養雞蛋,今年2月起更在國小試辦每月供應1次有機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