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國小校際交流補助不到5成 議員批:犧牲孩子學習機會

臺北市議員鍾佩玲指出,北市教育局辦理「國小校際交流互訪活動」,學校幾乎需自行籌措一半以上活動經費,補助形同看得到吃不到。(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教育局辦有「公私立國民小學校際交流互訪活動」計劃,讓國小學童透過到外縣市參訪,拓展視野、促進校際交流。但臺北市議員鍾佩玲指出,申請學校幾乎需自行籌措一半以上活動經費,補助對申請學校而言,形同看得到吃不到。教育局迴應,因每個學校狀況不同,參加學生以「受益者付費」爲原則,2025年覈定補助額度將從核給數30%調整爲40%。

鍾佩玲表示,物價逐年調漲,活動經費必定有所提高,檢視2023至2025年北市國民小學申請計劃經費,分別是1192萬、1388萬、1209萬,但教育局編列的年度預算卻始終停留在480萬,供需失衡不均,顯示教育局的漠視。若預算無法跟上變動,會導致部分學校籌措活動經費困難,難以繼續申請計劃,犧牲孩子成長學習的機會。

鍾佩玲批,教育局「經費補助額度審覈標準」爲,申請人數超過40人者,核予「經費補助上限的50%」,再依「參訪天數」及「清寒學生參與數」做比例調整。代表經費補助上限只能做爲參考,不可能拿滿,幾乎所有學校都只能拿到上限額度的一半,甚至更少,對申請的學校而言,補助形同看得到吃不到。

教育局國教科長林侑融表示,預算於前一年度編列,2021至2023年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時間對於跨縣市交流有所管制,故2022至2024年未調整預算額度,預計2025年覈定補助額度將從核給數30%調整爲40%。

林侑融說明,經費申請非僅依交流地點做考量,而是以整體活動所需經費,如內容、辦理天數、路程遠近、師生參加人數及清寒補助學生參加比例等,提經費彈性核給。不足經費由申請學校自籌,加學生以「受益者付費」爲原則。近年申請校際交流學校皆全數獲得補助經費,已參酌2024、2025年度申請情形,增編2026年度數預算,後續將邀集學校共同討論審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