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構建歷史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
新京報訊(記者曹晶瑞)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歷史文化遺產豐厚。今年中軸線已申遺成功,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下一步北京將如何進一步全面推進?12月12日,北京舉行“深入實施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 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專場發佈會,會上發佈了《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2023年-2035年)》。針對這個重磅規劃,北京市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陳偉在解讀中指出,北京將構建歷史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充分發揮北京作爲歷史古都和全國文化中心優勢,在加大歷史文化遺產整體性、系統性保護中展現新作爲。
陳偉表示,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保護、傳承、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是賡續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全力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圍繞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以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帶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統籌推進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保護髮展,構建連片成線的整體保護格局,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不斷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
“我們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更好地保護傳承歷史文脈。緊抓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推進48項重點任務全面落實。按照世界文化遺產標準保護城市歷史景觀,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景山等文化遺產歷史格局逐步恢復,有着700多年曆史的萬寧橋煥發新顏,中軸路南段實現貫通,北京中軸線歷史風貌生動再現。”陳偉稱,北京正在發揮中軸線申遺牽引作用,全面帶動老城重點文物騰退保護和周邊環境治理。對各級文物及歷史建築、衚衕街巷、歷史文化街區應保盡保。鼓樓與景山萬春亭、正陽門箭樓與永定門、“銀錠觀山”等多條歷史文化廊道再現了老城記憶。
陳偉表示,北京實施文物保護工程200餘項,一批標誌性項目取得豐碩成果。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開園,萬壽寺面向公衆開放,路縣故城遺址“一館一園”將於明年對外開放。此外,北京還打造了什剎海西海溼地公園、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溫榆河公園等一批濱水空間。成功創建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國家5A級景區等。
對於下一步的工作,陳偉表示,北京將構建歷史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具體包括推動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和保護督察制度,加強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抓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歷史街區、歷史建築和首都革命文物等遺產資源,加強農業文化遺產、工業遺存保護,創新開展老字號和非遺保護利用,促進文化遺產從重點保護向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轉型升級。
同時,將提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陳偉透露,北京將深入總結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經驗,持續推進相關騰退遷建項目,進一步修復中軸線歷史風貌。充分挖掘老城各類文化資源,加強空間格局、文化生態、景觀風貌等整體性保護。同時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爲牽引,提升“三條文化帶”品質。
在深入挖掘展示遺產文化價值方面,他表示,北京將繼續深化“城之源”“都之源”研究,挖掘展示北京城市的整體歷史文化價值。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演藝之都、書香京城、博物館之城建設有機融合,推出更多講好文物內涵的精品力作。加強數字技術賦能,探索文化遺產多元化展示利用方式,推動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
編輯 張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