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分考生僞造清華錄取通知書,家長怎麼就信了?

近日,一場似乎只有在電影中才能看到的荒誕劇情廣東湛江調風鎮東平村上演。當地男生曹某某花了3000元僞造了一份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其父母信以爲真,不料因爲“錄取通知書”上面有錯別字,還因爲驚動了當地教育局,“僞造風波”就此敗露。

大家心裡都清楚,瞞的了一時,瞞不了一世,即使沒有這個錯別字,這場鬧劇也遲早要翻車。由於其怪誕的情節,以及涉及名校、高考而獲得的流量屬性,此事瞬間淪爲無數網友們的笑談。但吃瓜之餘,我們都該明白,這並不是一出僅僅博君一哂的“鬧劇”,而是一場十分值得我們深思的“現實主義黑色幽默

每一場欺騙背後,都是信息的不對稱。235分,在很多地方,是一個連專科都去不了的分數,滿分150的英語只考了22分,滿分300的理綜則考了82分,想必這名考生讀書時期,也必然屬於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之列。但是,考上清華的名額極其有限,往往只有全省最拔尖的學生纔有機會二者差距之大不需贅述,其父母怎麼就信了呢?

毫無疑問,他的父母對當地的教育情況、全國的高考形勢,以及自己孩子的真實水平都缺乏最基本的認知,這樣的“認知鴻溝折射出家庭關係,值得我們反思。

從大擺筵席,到當場氣暈,我能理解這位父親經歷的巨大打擊,由此可以看出,他對於教育是重視的,至少,明白讀書的重要性。“百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個道理誰都懂,卻常常被家長們所忽略。很多家長,習慣了爲孩子的成功而欣喜若狂,或是爲他的錯誤而暴跳如雷,卻從不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成長都做了什麼,有沒有足夠關心過孩子。

顯然,這位考生的家長做得不夠好。家長的好騙程度,與對孩子的陌生程度成正比;而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程度,與自己對孩子的關心程度,是不成正比的。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不能僅僅侷限於物質層面養育,而是生活、學習、心理方方面面的磨合與引導。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重在過程,不在結果,是互相陪伴,彼此成長;而不是甩手掌櫃成果驗收。

除了家庭內部的關係外,此事可能還隱藏着更加宏大的社會議題,比如由於“數字鴻溝”的存在,不少鄉村地區的家校聯繫仍然不夠通暢;城鄉之間的教育理念育兒方式等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不論環境如何,“人”纔是教育的核心,家長與孩子應該保有良性互動,關切、關愛、關心一個也不能少。

我們應該明白,騙人不對,但“黑色幽默”的內核之所以深刻,正是因爲人性與環境的複雜。反思過後,放過這個孩子吧,他的人生還很長,讓他離開“魔幻”的網絡公共空間,回到腳踏實地的生活當中,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