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第706章 遍地烽火

第706章 遍地烽火

漳泉之地在招兵買馬,但外面卻烽火連天,征戰不斷。

曹彬分兵四路,一支兵馬鎮守金陵城,看守這些大臣官員,要準備再次送往大宋京城去。

其餘三路,分別由曹彬自己、潘美、李繼勳各帶精兵兩萬,從金陵城開始南下,征討南部的疆土。

可以說,現在金陵城破,沿江的一些城池,如池州、江州、鄂州城被攻克,但是,這些疆土加在一起,只是南唐五分之一。

還有五分之四的地盤,根本就沒有宋軍踏足。

這個南唐滅亡實在有點奇葩,首都選擇了繁華的金陵城,只有一條長江天險而已,只要城破,直接亡國,但是唐國南面還有十幾個州城,數十個縣邑等,完全還有抵抗的力量,就被李煜放棄了。

可以說,這就是李煜和李家皇室的目光短淺,沒有戰略目光。

在歷史上北宋滅唐之戰,如果李煜能夠遷都到洪州,在南唐在腹地衆,要麼宋軍長驅跋涉深入南唐的贛皖地區作戰,但行軍困難,到處是山麓和荊棘,水澤也多,夏天溫度高,而且雨天多,北宋的士兵根本就不適應,南唐完全可以以逸待勞,邊打邊退,拖垮宋軍的。

即便李煜沒這個腦子,也可以讓自己個皇弟,趕往洪州、筠州、袁州、劍州、信州、虔州、吉州、撫州、汀州、饒州等任何一個地方去,聚集兵馬,哪怕皇城丟了,李煜被俘虜,但他的皇弟、皇侄、大皇子等人,也都可以在地方趁機登基,重新打着南唐的旗號繼續跟北宋抗衡,而不是被人家一鍋端了。

這南唐皇室,得多沒腦子,纔會選擇所有皇族的人,都在金陵城等死,在最靠近北宋邊界的地方立都城,不根據形勢而改變,這是多麼愚蠢的行爲。

南唐那麼快覆亡,跟南唐李煜和李氏宗族愚蠢分不開,怨不得別人,完全咎由自取,傻叉國策而已。

如今,曹彬帶兵攻打饒州,這裡有南唐冊封的安化節度使吳文遠,鎮守饒州,有安化軍三萬,與曹彬大戰起來。

李繼勳、劉光義帶兵攻打信州,而信州刺史則守城一戰,雙方也陷入對峙。

第三路,由潘美帶兵深入,南下去攻打歙州,這是安徽南部,以產徽墨、歙硯著名。

此時盧絳率殘兵從宣州逃到了這裡,與歙州陶澤刺史一起合作,共抗宋軍。

歙城曾經也是兵家常爭之地,當年大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八月,大唐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眼見部將田𫖳久攻不下歙州,經過認真考慮,接受了歙州刺史裴樞提出的只要不殺害百姓,自己就退出歙州回長安的議和條件,同時派遣自己的部下,時任池州團練使的陶雅出任歙州刺史,以鞏固這塊新得到的地盤。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陶雅到了歙州後就再也沒有挪動過窩,直到天佑十年死於歙州刺史的任上,整整治理二十年。

在那二十年間,大江南北,軍閥混戰不休,地方州縣頻繁易主,然而,在這亂世之中,歙州卻一直歸屬楊行密的南吳政權,而且在有西部饒州鍾傳、東南錢塘錢鏐、獨據婺源的汪武,三面強敵環伺的情況下,歙州不僅能夠自保,還能主動出擊爲楊行密爭奪地盤,最後還是楊行密重要的後勤保障樞紐,這一切都是陶雅的功勞。

這個節度使陶澤,就是陶雅的後人,陶家也是當地的豪門大族,幾代爲官,多是地方刺史、節度使。

所以,陶澤就跟盧絳說了,城內糧草充足,傑出俊傑不少,都可以徵兵入伍,跟宋軍力戰到底。

盧絳感激說道:“多謝陶大人了,大宋滅亡唐國,導致許多百姓家破人亡,我們誓死不降!”

陶澤拱手道:“盧將軍不必客氣,我陶家幾代鎮守歙城,國難當頭,自當爲國效力!”

盧絳老將軍看着中年的陶澤,說道:“陶公以前便是南吳大將,擔任歙城刺史之後,治理的井井有條,當時傳爲佳話,哪怕李唐立國,對陶家也是恩寵有加,一直讓陶家擔任歙城的刺史、節度使,實在難能可貴啊!”

“全憑官家信任!”陶澤謙虛說了一句,眼神中閃過複雜神色。

就在兩日前,陶澤已經接到楊吳復國組織的密信,是胡忠賢替代楊靈兒寫的一封密函,蓋着楊吳新造玉璽,勸陶澤重歸楊吳。

畢竟,當年陶澤的曾祖父陶雅,就是楊行密麾下的將領,深得信任,算是嫡系。

陶家門風嚴謹,曾時刻以吳臣自居,投降李唐也是無奈之舉,畢竟李昪從徐溫手中篡權,然後廢掉了南吳皇帝,建立唐國,整個朝堂順利過度,當時陶家孤掌難鳴,沒有能力反抗李昪的大勢。

如今,楊吳後人找到了他,加上南唐皇族不復存在,唐國疆域四分五裂,許多唐國的刺史、節度使、地方官都在茫然,是力戰到底,還是歸順大宋。

如果是力戰到底,連一個李唐皇室子弟都沒有,都沒有復國旗號可打,有點名不正言不順,難以壯大,聯合其它刺史堅持到底,給彼此復國的希望。

但現在不一樣了,楊吳的後人有消息了,這也是一個精神支柱,跟隨吳國復立,便是從龍之功,也就出師有名,名正言順,有目的性地對抗了。

陶澤一邊支持盧絳對抗大宋,一邊心中暗想着,等時機成熟,找個機會,得跟盧絳老將軍商議,一起重新投了楊吳,不再做亡國唐臣了。

大宋幾路大軍都陷入了鏖戰中,呂崢帶着數萬精兵直奔福州城。

這福州誠又名長樂府,是閩國的都城別稱,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太祖封爲閩王。後唐同光三年,王審知去世,其長子王延翰繼位,不久,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死王延翰奪位,並於長興四年(公元933年)稱帝,建都長樂府,年號龍啓,之後閩國政變內亂不斷。

在閩天德三年(945年),南唐於閩國內亂時出兵將其攻滅,但是,由於南唐在閩國不知安撫和治理,反而搜刮當地百姓,惹得當地起義,並藉助吳越兵趕走南唐軍,從此,福州落入吳越國手裡。

如今福州城內,只有數千人馬駐防,被呂崢率軍數萬猛攻,只用了七日,便攻克了這座城池,順利進入了福州城內。

楊吳復國軍的北伐,取得了首戰大捷。

(本章完)

163.第162章 江左蘇郎345.第343章 從長計議449.第447章 國法難容719.第717章 年關到來,萬象更新!141.第141章 困局第847章 來而不往非禮也152.第152章 看熱鬧不嫌事大第857章 勸降信552.第550章 練功提升696.第694章 消息散播第九十三章 徐府詩會(下)第840章 遙相望第845章 各自謀劃258.第257章 古人誠不我欺531.第529章 格物致知571.第569章 重拾父愛263.第261章 不忍分離第一十九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766.第764章 融洽的關係617.第615章 婚事重提124.第124章 宣傳鋪天蓋地643.第641章 產生隔閡153.第153章 想到一個方子第865章 大戰開始642.第640章 出師未捷身先死第814章 開始抱團249.第248章 挽留二女741.第739章 宋軍西退377.第375章 新的決定410.第408章 飲佳釀767.第765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231.第230章 希望是一道光230.第229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699.第697章 市舶司的提議618.第616章 你若願娶,我便願嫁!669.第667章 金蟬脫殼654.第652章 言歸於好第850章 被迫撤退166.第165章 白家的底牌503.第501章 北固山莊園第877章 曹彬突圍191.第190章 危機來臨第819章 發展方爲硬道理第一百一十二章 白家的內憂外患562.第560章 隨軍出征743.第741章 終見永寧411.第409章 千古難對144.第144章 禍起蕭牆第844章 首戰大捷597.第595章 菩薩蠻第792章 靳暉歸降417.第415章 我沒意見啊!第855章 全面出擊567.第565章 猛將必發於卒伍第818章 大宋改兵制326.第324章 引起警惕593.第591章 圍剿成功第798章 舉國之力,背水一戰500.第498章 撒嬌過關227.第226章 格物致知第五十五章 難以置信336.第334章 風雨欲來161.第160章 以牙還牙第七十二章 合作推進第六十九章 落水的花旦517.第515章 春闈來到291.第289章 血性不能丟710.第708章 熟人來到575.第573章 黑火藥的研製第二十章 同行競爭194.第193章 解恨出氣第一百零九章 外柔內剛柳姑娘412.第410章 爭風吃醋359.第357章 複雜的派系第八十七章 失之交臂431.第429章 蜀國亂局187.第186章 難得有心郎160.第159章 成功燒製452.第450章 分析大勢625.第623章 彈劾前方統帥338.第336章 三司會審第四十四章 訴衷情115.第115章 讚不絕口(求首訂!)第五十六章 終相會132.第132章 丁家陰謀第854章 各方反應253.第252章 生死與共第867章 宜將剩勇追窮寇第873章 不利局面693.第691章 詞帝初顯396.第394章 朝堂震動第838章 攻克漣水大營第796章 奇兵夜現604.第602章 暫代主將之職第845章 各自謀劃703.第701章 父子夜談第868章 驚動王師750.第748章 一個人來扛548.第546章 安心放權289.第287章 還是清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