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城內大大小小差不多四十多名官員被砍了三十多個,還剩幾個八九品的小官戰戰兢兢地跪倒在地。
按照這些傢伙的招供,剩下這八九個小官無足輕重,沒有人重視,所以沒有機會貪污受賄,倒是僥倖逃過一命。
雖然樑嘉也不知道他們具體都有什麼才能,讓他們自己舉薦一下臨時代理知府和其他幾個關鍵職位的人選。
最後,幾個人選全部選定,臨時知府由原來的知府衙門一個正八品的經歷,叫做毛大發的人當了。同知由原來的同知知事,一個叫做黃峰的正九品官員當了。
然後還有關鍵的通判、驛丞也都是這些僥倖未死的八九品小官臨時充當。
至於各房的典吏,有問題的要麼砍頭要麼打入大牢,沒問題的就繼續使用,知府衙門反正算是能夠湊合着運轉了。
最後那些捕快衙役啥的,樑嘉選了幾個危害鄉里的傢伙砍了頭,其他的照舊。畢竟他們連官都算不上,只要不是自己作壞,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以令而行,倒也不算大奸大惡。
一直到天黑時分,泰安城這才完全靜下來。
一天時間,泰安城頭頭腦腦幾乎全部身死,身死的官員家中全部被查抄,查抄出來的白銀多達四十萬兩,這還不包括各種珍寶。官員查抄完之後,開始查抄那十幾個商人。
這裡油水就大多了,最後查抄出兩百多萬兩白銀,幾乎把知府衙門後院熊大可藏銀子的倉庫都給堆滿了。當然,最大的收穫還是那些商人糧倉中堆積如山的糧食。
這些奸商,除去葛明軒運來的糧食,這些商人庫存也非常之多,可他們依舊不停地把樑嘉擡高擡高再擡高,趁機發國難財,該死至極。
砍完頭的第二天一大早,城外的施粥棚一片忙碌。
剛剛餓醒的災民突然發現今天的米粥味道格外的香。
等到他們排隊一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今天的米粥竟然不是能照出人影子的那種,而是濃稠的很。
還有那些平常兇惡的衙役捕快,今日就像是換了個人似的,面帶笑容,和顏悅色,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神仙的感化。
等到他們吃了一碗能填飽肚子的米粥之後,城門口來了一批人,貼了一張大大的告示。
有認字的人立刻把告示上的內容讀了出來。
泰安城外的災民聽完了告示上的內容,立刻發出了震天的歡呼聲和吶喊聲。
皇帝派來的人把泰安城那些狗官都給砍了腦袋,而且還要給他們發放糧食和種糧,讓他們回家,回家後自己開墾土地,開墾出來以後,官府想辦法灌溉,然後這塊土地就屬於他們自己的了。
後面還有一條關於獎賞的。哪個人如果能勸回一個流寇,賞銀一兩,兩個二兩,依次累加,上不封頂。
災民齊齊跪倒在告示下面高呼萬歲。
站在城牆上的樑嘉看到這一幕,想到了前世對於華夏百姓的評價,確實很中肯。只要上層對他們一點好,他們就覺得生活有了希望,依舊還會老老實實地過日子。
隨後,東廠的人開始過來進行造冊登記,登記戶數、戶內人口、家住何方、原本身份等等,登記完以後會領到一個牌子,第二天去領糧食和種糧,還有一兩銀子。
糧食按照人頭數發放,平均一個人發放二十斤,不區分大人和孩子。
樑嘉現在糧食數量充足,泰安城外也就三四萬災民,一人二十斤,最多不超過百萬斤糧食。而他現在擁有的糧食足夠了。
一家五口人,百斤大米,再加上一兩銀子,省着吃省着用,夠他們吃上兩個月了,足夠撐到旱情結束。
一邊登記造冊,一邊發放錢糧,泰安城的救災工作這才真正的展開。
災民們有些心眼活泛的傢伙,領了錢糧讓家裡人帶回去之後,便開始打起獎賞的主意,冒險去濰縣和淄州了。
城外的災民數量開始減少,一週過後,城外的施粥棚已經開始撤掉了,災民們走了個乾淨。雖然有陸續有從其他地方得到消息趕來的災民,但數量已經不多,留下一個施粥棚足夠應付了。
理政處那邊本來商量如何處置泰安一干大小官員,結果剛出來,就接到東廠在泰安殺了幾十個官員的消息。
一時間朝中譁然,京中大臣都快瘋了,幾乎所有京中的官員全部上書彈劾東廠,理政處的人也在求見皇上。
彈劾東廠的奏摺,理政處無權處理,只能送到崇寧殿。可唐賽兒似乎料到了這一切,每天派人盯着,只要有彈劾的奏摺,她的人親自接過去送到理政處,根本不給理政處官員見到皇上的機會。
對於朝中的官員來說,東廠的行爲真的觸到了他們的底線了。如果一名官員不經三司不經刑部就可以被東廠隨意處決,那以後他們還有何地位可言,還有何尊嚴可立?
犯了法,自有朝廷的律法來懲治,東廠只是皇帝的家奴,不是朝廷,更不是律法,他們不能這樣胡作非爲。
羣情激憤,真正的羣情激憤!
大大小小的官員每天齊聚宮門外,請求皇上懲治東廠濫殺官員,同時裁撤這種獨立於朝廷之外的機構。
理政處的鄭葉川這幾天過得可謂糟爛透了。
理政處的官員見不到皇上,外面那些人也見不到。無法把訴求告訴皇上,這些人只能找他。可他也見不到皇上,他也不知道什麼情況啊。
他給不了大家滿意的答覆,自然就受到了大家的仇視,暗地裡罵他佔着茅坑不拉屎,成了皇帝的的走狗等等之類的。
京中官員請願的第三天,鄭府的大門被人潑灑了無數糞便。第四天,他府中花園的小池塘被人下毒,裡面養的魚死了一乾二淨。
直到鄭葉川請了錦衣衛出動,鄭府這才安靜下來。
可是,請了錦衣衛也讓鄭葉川被徹底認爲站在了皇帝狗腿子那一邊。
雖然忠君愛國是讀書人應該遵守的本分。但自古以來,文官們想要權力,皇帝也想要權力,自然是有鬥爭的。按照讀書人的想法就是,我們可以忠君,但我們必須要有權。我們可以忠於王事,但我們不當奴才。
樑嘉早就料到他的行爲會讓京中掀起波瀾,所以沒有讓人去阻止他們請願、上奏、彈劾等行爲,只是讓唐賽兒暗中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