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神【七】

女媧文化演變史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許多學者有意無意的曲解女媧性別和身份,讓女媧傳說變得神秘和矛盾,其中最爲啼笑皆非的莫過於把女媧說男性。這種做法在清代最爲頻繁。

例如清人陳康祺《郎潛紀聞》說:金秦檜門宗伯,奉命祭祀古帝王陵,回奏女媧聖皇,於是陵殿塑個像,村婦女都去祭祀,很驚訝看到聽到命令有關部門整頓。奉聖旨照所議行。康祺論斷:婦女祭祀,原本屬於禁止命令。若說女媧氏是男、是女,那茫茫太古時代,荒幻難考察,百家紀說,更多錯誤……古書籍大都指向爲女身的很多,但是怎麼知道這不是互相附會。並且將婦女做爲天子,道德正義有違於當今陽剛,恐怕會被後世流傳垢弊,就如同唐朝人曾用這貢奉獻媚武則天。聽說從宗伯奏報後,河南地方官員擬改爲男人像,臣的意思也類似不安。據《列子》注說:"女媧是古代的天子。"只有採取他的意思更換形象,裝飾是木材爲主,而刻寫說:"古代皇女媧",就可以稱對正並且典禮也不荒廢了。讓知禮的清楚本質。

這則筆記反應了多方面的信息:一是清朝婦女地位低下,連祭祀都是駭人聽聞的行爲;二是女媧是衆多婦女心目中有至高無上的神祗,她們甘願犯禁受罰也要祭祀女媧,女媧信仰已經深入人心。

朝廷強行禁止女媧崇拜,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婦女祭祀女媧很可能點燃壓抑千年的女權激情,進而破壞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

對女媧性別,陳康祺只是懷疑,而趙翼的《陔餘叢考》乾脆說"有男人而女名者。如帝有女媧氏"同書《女媧或以爲婦人》說:女媧,是遠古的聖明帝王,上古沒有文字,但是用音節呼叫,後面的人因爲讀音而貼上字,正好得到這個"女媧"二字,當初最早並不是因爲她是女人,所以加上這稱號的。《風俗通》說:女媧祈禱祭祀上天,爲女子婚姻設置行媒從這裡開始。《路史》因爲這個,記載女媧輔佐太昊,對蒼天祈禱,而充當婦女,訂正姓氏,職位婚姻,這就是神媒。那麼女媧也只系創設婚姻媒人的人,而不能是女子的。於是後人根據女媧的名字,於是有認爲女人的。王充《論衡》引董仲舒的說法:久雨不止,就去祭祀女媧。按照董仲舒的思想,因爲女媧爲古代的女性帝王,男人屬陽女人屬陰,兩股氣息(不調)造成危害,所以祭祀女媧以求保佑了。王充又說:現 在一般圖女媧大多是婦女的形象。所以女媧被謠言傳說是女人,這來歷便久了。

趙翼的言論有意曲解女媧性別,沒有提供女媧爲男性的證據,臆斷女媧非女,曲解古文。創置婚姻媒妁就不能是女人--這種邏輯不可靠。他還把已經去世一千六百多年的王充也拉來"佐證"。

不過王充也有醜化女媧之嫌:"久雨不止,祭祀女媧",在禮節上有什麼見地。伏羲、女媧,都是聖人一流,捨棄伏羲去祭祀女媧,《春秋》不說原因。一般畫女媧的形象,是婦女的形象,同時又稱她爲"女"。董仲舒的思想,大概認爲女媧爲古代的女性帝王。男人屬陽而女人屬陰,陰氣造成危害,所以祭祀女媧求福保佑了。

王充揣測董仲舒祭祀女媧的意圖,因爲女媧的女性身份造成陰陽不調進而導致乾旱災害,祭祀她的根本目的不爲求福而爲避害,這裡的女媧儼然凶神惡煞,災禍之源。

曲解女媧傳說的做法是改變女媧的身份,設法把她從獨立女神降格成依附於伏羲的對偶神。先秦時期就有女媧造物傳說,秦漢明確記載女媧煉石補天,雖把女媧和伏羲相提並論,但未說二神有什麼特殊關係,女媧神系是獨立自主的行爲。

到了東漢,《風俗通》讓女媧伏羲成了兄妹,唐代的盧仝說"女媧本是伏羲婦",兩人結爲夫妻並生兒育女,這種說法看似理所當然,卻又與人民廣泛接受的傳統觀念格格不入,女媧既是媒妁之神,親自制定了"男婦同姓,其生不蕃"的婚姻制度,卻又自身"知法犯法";既有摶土造人的本領,也不需依靠兄妹結婚孕育人類。

該是時人已經發現了這個矛盾,晚唐李亢發揮想象,在《獨異志》裡爲二人成婚製造了合理的細節:上天如果讓兄妹兩人是夫妻,雲聚攏;如果不讓,雲散開。"於是雲煙馬上就合在一起,妹妹就來到哥哥身邊,於是結草爲扇,以擋住兩人的臉。現 在人們娶妻拿着扇子,就是這樣的例子。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並沒有說"兄"就是伏羲,作者也知道二人並列三皇,強行婚配有傷大雅。況且當代已有伏羲女媧爲夫婦的傳說,雖然語焉不詳讀者自然會合二爲一,李亢之狡黠可見一斑。用合理情節設置成功掩蓋了新作品與舊傳說的矛盾,把"娶婦執扇"的風俗附會到女媧身上,成功的把女媧伏羲結成夫妻。

這些學者緣何煞費苦心的曲解女媧性別和身份。醜化女媧是爲凶神、變女媧爲伏羲妹發生在東漢,正值儒家思想發揚光大,"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廣泛普及的時期,再加上兩漢政治一大特色是經常性的太后垂簾,外戚秉政。對女主執政黑暗統治的深刻恐懼使女媧遭受牽連,對外戚秉政的司空見慣又讓"二皇"結成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