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臣有本奏

劍閣在漢德縣東北三十里處,大小劍山中斷處,兩邊懸崖峭壁,峰巒筆直如劍,對峙如門,故曰劍門關。東漢時,劍閣的防禦位置是前移的,就是距劍閣東北方向五十里的瑕萌關,蜀漢時期,諸葛亮以漢德縣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鑿石架空爲飛樑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爲門,置閣尉,設戍守,成爲軍事要隘。

劍閣關山險惡,易守難攻,有“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的劍門天下險之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形容地或許有些誇張,但劍閣的險要卻是無人可以置疑,而且劍閣是漢中通往成都的唯一通道,守住劍閣,就等於守住了成都的北大門。

姜維退守劍閣之後,在關山險隘之處安營下寨,鍾會鄧艾的十幾萬大軍雲集關前,晝夜不停地輪番強攻,奈何劍閣雄險,絲毫未能撼動。

魏蜀兩國的戰線穩定在了大巴山一線,自魏軍八月伐蜀以來,一個月的時間,蜀國喪師失地,連丟漢中、陰平、武都三個郡,可以稱得上是蜀漢自建國以來最大的失敗,尤其是漢中,自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擊敗曹操奪取漢中之後,整整四十四年漢中再沒有被曹魏的勢力所染指過,然而今天漢中卻失守了。失去了漢中這個基地,從此蜀漢再無北伐中原的機會,而整個巴蜀都面臨着傾覆之危。

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姜維,在朝中,反對姜維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諸葛瞻、董厥、譙周等朝中大臣聯名上奏,要求罷免姜維。

必須要有人爲漢中、陰平、武都的失守而負責!而姜維身爲大將軍,一直身在北境,漢中諸郡的失守,姜維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黃皓也再次向劉禪進言,提議由右將軍閻宇接替姜維大將軍的職位,主持劍閣的防守。

劉禪確實也很頭大,別看平時劉禪縱情聲色,看似昏庸無能,但在大事上,他也不糊塗。誠然姜維身爲大將軍,對漢中的失守負有主要責任,可劉禪更清楚,如果論能力,朝中諸將,沒有一個能比得過姜維的。劉禪沒有打過仗,並不代表他沒讀過兵書,兵法常雲,臨陣換將乃是兵家大忌,在這漢中失守西川危急之刻,撤換掉姜維純粹是無腦之舉。

所以雖然朝中的大臣聯名彈劾姜維,但劉禪卻沒有理會,依然維持由姜維統兵的格局。漢中丟了,對於劉禪而言,丟了就丟了吧,只要能守得住劍閣,將魏兵擋在劍門關之外,保西蜀一境平安,劉禪就別無他求了。

既是劉禪的最終決定,諸大臣也就無話可說了,執事太監高聲喊道:“有本早奏,無事退朝。”

就在衆人正準備起身退朝之時,一人持笏上前拜道:“臣有本奏。”

衆人視之,正是中尉右丞劉胤。劉胤是比兩千石的官,在這朝堂上,比他品秩高的比比皆是,劉胤只能是叨陪末席。聽着朝臣們聯名彈劾姜維,劉胤不禁是暗自感嘆,別看姜維統領着千軍萬馬,在戰場上威風八面,可在這朝堂之上,人緣可真不咋地,牆倒衆人推,破鼓萬人捶,剛剛丟了漢中,姜維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對象,就連姜維先前的盟友此刻都是噤若寒蟬,倒姜的聲勢完全呈現一邊倒的狀勢。

劉胤隱隱有些擔憂,雖然認爲姜維在漢中佈防上有着致命的缺陷,但劉胤從來沒有否認過姜維是繼諸葛亮之後蜀國最優秀的統帥,如果讓別的將領替代姜維的職務,只怕蜀國會亡得更快些。

還好劉禪的態度此刻很堅定,並沒有因爲羣臣的聯名上奏而動搖,也許劉禪也認爲此時能夠拯救國難的,非姜維莫屬。

漢中的失守早已在劉胤的預料之中,不光是先前歷史的進程,就拿姜維的漢中防禦體系而言,漢中必然是守不住的。鍾會已經全盤掌握了漢中的佈防詳情,在這種情況,姜維固執地不肯變陣,早已埋下了失敗的陰影。

姜維最大毛病就是太託大了,太自信了,認爲漢中的防禦是固若金湯的,漢、樂、陽安三城一線的防禦體系完全是無懈可擊,但事實上,再堅固的城池也不可能沒有破綻,陽安關的失守,使得整個漢中防禦體系全部崩潰。

讓劉胤感到欣慰的是,傅僉在陽安關之戰中沒有陣亡而是全身而退,讓他一直擔憂的事最終沒有發生,在一堆糟糕透頂的消息之中得到這條消息,總算是讓劉胤暗暗地鬆了一口氣。

或許是當時自己善意的提醒幫助傅僉逃過一劫,或許是老天在眷顧這位忠良之後,總之,傅僉能平安無事,讓劉胤心安不少。穿越者不是萬能的,不可能穿越而來就讓世界天翻地覆,但劉胤總嘗試着改變什麼,漢中一如既往地丟了,但至少傅僉的性命還是保全了下來,這給了劉胤極大的信心,歷史是可以改變的。

劉胤也曾嘗試改變漢中失守的歷史宿命,但漢中佈防圖的失竊和姜維拒絕改變漢中防禦體系的決定,劉胤便知道,漢中失守已經是無可挽回了。

縱然是傅僉早一點識破蔣舒,縱然是姜維能夠早些增援到陽安關,也無法改變漢中失守的命運,劉胤甚至覺得,陽安關的失守從客觀意義上來講給了蜀軍一個機會,一個從容撤退的機會。如果陽安關沒有失守,姜維就不可能兵退劍閣而是增援陽安關,但放棄了沓中,就意味着陰平武都二郡的失守,陰平武都在陽安關的背後,鍾會和鄧艾則可以會師陽安關下,以蜀軍有限的兵力,很難抵擋魏軍的進攻。

更何況,鄧艾可以完全不用理會陽安關,直接引軍經白水攻打劍閣,一旦劍閣失守,整個西川就都暴露在魏軍的鐵蹄之下,鄧艾完全不用再涉險去走陰平小道,從大道上就可以直取成都了。

從這一點來講,退守劍閣無疑是最明智的。

第70章 斂兵聚谷第62章 陛下明日召見第939章 等待援兵第185章 血書第547章 我是誰並不重要第477章 朝廷來使第930章 將戰場變大第1222章 冰河難渡第726章 再祭法寶偏廂車第953章 激戰葦澤關(中)第824章 春天裡的希望第563章 兵圍晉王宮第995章 降兵可用第1180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122章 各懷鬼胎第1125章 先發制人第601章 禿髮樹機能的野望第91章 插翅也難飛第962章 陷入絕境第1107章 劉恂第1336章 回援巴丘第332章 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第26章 入宮第1222章 冰河難渡第11章 三石鐵胎弓第1147章 意圖復辟第270章 一片焦土第1015章 封侯追諡第1098章 神醫妙手第1141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451章 始料未及第604章 西平之變第1256章 遼水之戰(下)第919章 黯然而別第720章 得利的漁翁第950章 誰更卑鄙第454章 換位第1133章 察言觀色第1263章 白崖山伏擊戰(下)第754章 司馬炎的風疾之症第610章 收復大小榆谷(下)第479章 侍浴第337章 街亭第193章 先生有何高見第704章 北地胡第575章 陳騫進城第80章 秘道第500章 她是一個女人第531章 司馬孚第256章 誤入第583章 黯然而別第678章 真正的隱患第500章 她是一個女人第648章 天亡我也第606章 些許遺憾第477章 朝廷來使第967章 一份“薄”禮第381章 街亭之戰(十)第984章 決戰高梁邑(上)第281章 吳主駕崩第861章 不長記性第835章 突圍之戰第690章 投名狀第930章 將戰場變大第457章 不惜一切代價第1222章 冰河難渡第1205章 三王殞落(八)第1108章 姜維的支持第474章 五五之局第257章 一切皆在掌控之中第83章 關卡第601章 禿髮樹機能的野望第435章 分兵第1295章 大遷徙第530章 心事第1258章 大敗而歸第1167章 冷處理第470章 小人得志第51章 雪舞的真實身份第42章 突破口第1008章 新的策略第960章 策反胡烈第909章 迎頭痛擊(上)第437章 兵行子午第1150章 十年恩怨一朝雪第1226章 樓桑村祭祖第680章 雞肋第1126章 以靜制動第466章 輕取西城第994章 重回上黨第1348章 朝廷急詔第466章 輕取西城第1064章 強渡黃河(二)第227章 不翼而飛的奏章第146章 算計第1101章 遁入空門第1157章 吳人的野望第1109章 歸還借兵第797章 攻破涅縣第437章 兵行子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