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胤之所以急着趕往潼關,就是他認爲形勢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原本以爲五胡亂華的發生還需要一些時間,但現在看來,已經是迫在眉睫了,時不待我,劉胤必須要先期做好準備。
真正的五胡亂華是發生在三十多年後的永嘉年間,所以也被稱爲永嘉之亂,五胡亂華有着很深的根源,究其主要原因,自然是與晉朝內部的八王之亂脫不開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劉淵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正是由於劉淵極具野心並善於審時度勢,纔會選擇在晉王朝力量最爲孱弱的時候動手。
也許按照現有的軌跡發展下去,三十年後或許五胡動亂的條件已經消失了,劉淵再想叛亂也是心餘而力不足,但劉淵畢竟是劉淵,他善於捕捉一切可能的機會,在他看來,現在晉國內憂外患,正是匈奴起兵的最佳良機,果然如斯的劉淵毫不猶豫地就扯起造反。
或許劉淵都沒有意識到,他的這一次行動將會在中原大地上掀起怎麼壯闊的波瀾,一呼百應,羣起紛爭,真正的亂世即將要降臨人間。
劉胤到達了潼關前線,幷州叛亂的消息已經傳到潼關,在潼關的諸將已經得到了這個消息,但很顯然,傅僉等人並沒意識到形勢的嚴峻,反而認爲晉國內亂是一個利好的消息,爲蜀軍的反攻中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劉胤到了潼關之後諸將紛紛請命,都爭着想帶兵出征。
擊退了晉軍的三路進攻之後,關中一線的防禦壓力明顯地降了下來,劉胤也趁機對軍隊進行了重組。
除了雍涼各地的守備力量之外,劉胤將前後左右中五個野戰軍重新進行了劃分。蜀軍的基本編制還是保持不變的,與後世軍隊常採用的三三編制不同,漢代的軍隊一直採用的是二五編制,五人爲一伍,二伍爲一什,五什爲一隊,二隊爲一屯,五屯爲一曲,二曲爲一部,五部爲一營,二營爲一軍。
存在就是合理的,這樣的編制一直從戰國時代沿用到三國時代,在冷兵器的時代,這樣的編隊方式更爲地科學合理,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軍隊的戰力,所以劉胤一直沒有對這種軍制做任何的改變。
唯一的短板就是軍一級爲最高的戰術單位(漢末的時候更扯,部爲最高的作戰單位,想一想在亂世之中,一千人能有多大的作爲?),而一個軍只擁有一萬人的編制,或許在一般性的區域作戰之中,一個軍可以發揮出作用,但在大規模的戰役之中,軍這樣的編制就顯得有些單薄了,往往需要多個軍甚至是幾十個軍聯合作戰,由於彼此之間沒有明確的隸屬關係,如何指揮這些軍隊協同作戰,又將成爲一個難題。
這次劉胤的重組就是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改革,西征涼州之後,劉胤麾下的軍隊數量急驟地擴大了,原先前後左右中的五軍設置已經不能再滿足需求,所以劉胤在軍一級上面設立了軍團,分設了左中右三個軍團。
中軍團都督由劉胤親自兼任,副都督由黃崇來擔任,中軍團下設三個軍:虎騎軍、虎步軍和永安軍,分別由傅著、高遠和羅襲擔任護軍將軍,每個軍下設兩個營,虎騎軍下轄虎騎左營和虎騎右營,虎步軍下轄虎步左營和虎步右營,永安軍下轄永安左營和永營右營,鄧樸等人由不得營官升爲護軍之後,所有的營官都依功勳從下一級的校尉司馬之中提撥。
左軍團正副都督由傅僉和牽弘擔任,左軍團下設五個軍:無當飛軍、陽安軍、白帝軍、隴西軍和關中軍,分別由張樂、趙卓、諸葛尚、鄧忠、馬融擔任護軍將軍,每軍亦是下轄兩個營。
右軍團正副都督由羅憲和王頎擔任,相對於中軍團的步騎混編和左軍的純步兵建制,右軍團全部是由騎兵組成的,各騎軍的命名也不再用地名或原有名稱,而是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麒麟命名,每軍一萬人,同樣也是各設兩個營,各營的名稱序號則是以騎一營至騎十營編排。各軍的護軍將軍分別由鄧樸、傅募、盧遜、荀愷、周敘來擔任。
通過改組,蜀軍的野戰軍團由五個軍的提高到了十三個軍,總兵力也擴張到了十三萬人,比及當初劉胤北伐到達隴西之時,整整地提高了十萬人之多,而且這個數目尚不包括每郡兩千到五千不等的守備兵,整個雍涼地區的兵力總數,甚至都已經超過了蜀漢全盛時期的兵力總和,現在的蜀漢整體的軍事力量加在一起,雖然尚不可能與晉國持平,但差距已經是明顯地縮小了,和吳國相比,已然是不落下風,這天下的格局,隨着蜀國勢力在雍涼地區的穩固,已經是悄然地發生了質的變化。
更爲強悍的是,蜀軍的右軍團完全是由騎兵構成,再加上中軍團中的虎騎軍,蜀軍的騎兵數量竟然達到了六萬人,接近總體兵力的一半,換到以前,這完全是不可想象的,這也正是蜀軍攻下雍涼之地所帶來的巨大成效,正是由於雍涼是產馬的基地,蜀軍纔有機會有條件組建如此大規模的騎兵部隊,同時所有的戰馬都列裝了高橋馬鞍、雙邊馬鐙和馬掌,這些新式馬具的採用,讓蜀軍的戰力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雍涼和幷州是魏晉賴以維持其騎兵力量的基地,而失去了產馬地的晉國,實力必然會大打折扣,晉軍每損失一匹戰馬,就會少一匹戰馬,無法再補充戰馬的話,這支昔日號稱是騎兵無敵於天下的軍隊必將淪爲二等的軍隊。
新的格局帶來的是新的挑戰,現在蜀軍經過重組,又經過了半年多時間的休整,鬥志昂揚,士氣高漲,求戰慾望強烈,這一支虎狼之師一旦進入關東,勢必將會掀起一場新的風暴,天下之勢也將徹底地爲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