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科舉制度
水鏡先生,複姓司馬,單名一個徽字,字德操,乃潁川郡陽翟縣人,因躲避戰亂,這才舉家遷徙到了荊州的襄陽居住。
司馬徽的名聲很大,遷徙到當地後,很快引起了反響,並與當地士族領袖龐德公結成了知己,二人一見如故,親密無間。
由於司馬徽才學高深,龐德公每每與之座談,都能從司馬徽身上學到不少東西,而司馬徽也能像一面鏡子一樣折射出他身上的不足,於是,龐德公便美其名曰的稱呼司馬徽爲水鏡先生。至此,水鏡先生四字,便在荊州一帶普遍傳開。
與戰亂頻繁的北方相比,荊州的治安相對安定,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爲培養傑出人才提供了條件,而荊州牧劉表本身也是文人出身,執掌荊州後,便廣開學舍,立學官,求儒士,久而久之,荊州的襄陽一帶,在東漢末年逐漸成爲了全國的學術中心。
在荊襄的整個士族當中,龐德公、司馬徽成爲了是最有名的學術領袖,由於他們二人不分彼此,所以所教授的學生也基本上都是同一羣人。而這一羣學生之中,大多都是較爲出名的才子,其中就有諸葛亮、龐統、徐庶、石韜、孟建、崔均、向朗、韓嵩、劉廙、尹默等人,在三國時期,都曾盛極一時。但最有名的,莫過於諸葛亮、龐統、徐庶三人。
這一次張彥表面上用聖旨來邀請司馬徽給天子講學,但實際上,是想將其留在彭城。
張彥設宴款待了司馬徽,並在酒宴上透露了想要司馬徽留在彭城爲官的想法。只可惜,卻被司馬徽婉言謝絕。
這一切都在張彥意料之中,畢竟司馬徽一生都從未出仕,直到曹操得到荊州時,司馬徽被曹操逼於無奈,才勉強出來做官的。只可惜,剛答應沒有多久,司馬徽便病死了。
所以,司馬徽根本無心仕途。
張彥見司馬徽不答應做官,便換了一個思路,說要在彭城開設太學,由司馬徽出任太學的學官,名爲博士,然後教授天下有才之士,想要將彭城變成全國的學術中心。
除此之外,張彥還向司馬徽透露出自己想要舉辦科舉的想法,取締以往的察舉制度,不再舉孝廉、茂才等官,而是設立考試,一層一層的來進行選拔,凡優秀者,就可以進入太學學習,畢業後,便可以直接爲官。
雖然說司馬徽對張彥並不感興趣,但卻對張彥提出來的科舉制度非常感興趣,在他看來,科舉制,無疑是一種創新,是一種新的嘗試。
司馬徽對張彥的這一想法很支持,但對於留在太學當博士,卻依然委婉的拒絕了。
張彥只是笑笑,並沒有再說什麼,酒宴過後,張彥便將司馬徽留在了大將軍府中的客房休息。
隨後的幾天時間裡,司馬徽一直被張彥留在了彭城,但是卻沒有限制司馬徽的自由,直到與諸葛亮見面之後,司馬徽這才明白,自己來時容易,要想回去,只怕是萬難。
於是,司馬徽再去求見張彥,希望張彥能夠放他回去。
張彥再次接見司馬徽,得知司馬徽要走的意思後,果斷的否決了司馬徽,並且告知司馬徽,他的家人,已經在從來的路上了,再過幾天,就能在彭城與他團聚了。
司馬徽這下子是徹底絕望了,雖然對張彥的這種卑鄙行徑感到不恥,但也無可奈何,在強權面前,他一個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
於是,司馬徽也打消了回到襄陽的念頭,索性在彭城住了下來,每日與諸葛亮在一起舞文弄墨,什麼心也不操了。
又過了幾天時間,司馬徽一家老小果然被劉表派人送了過來,張彥把司馬徽安排在彭城內城的一個二進院落裡。
除了司馬徽一家老小之外,一同被送過來的還有龐德公一家,龐德公則被張彥安排在了司馬徽的隔壁。
另外,張彥也在着手建設太學,並將此事交給新任的將作大匠蔣濟辦理。
自從董承、伏完被殺後,董承、伏完的職位便空缺了,於是,張彥選拔御史中丞顧雍擔任執金吾,大行令蔣濟擔任將作大匠,填補了官職空缺。此外,董昭也被張彥選爲了光祿勳,正式成爲九卿之一。
司馬徽、龐德公二人都被送到了彭城,再想出去,已經是不可能了,在強權的作用下,司馬徽、龐德公也不得不低頭,即便再怎麼不喜歡張彥的做法,再怎麼心存不滿,但也無可奈何,畢竟他們要吃飯,要養活家人,無奈之下,只好向強權低頭,接受了張彥的博士任命,正式出任太學博士。
只是,太學尚未建立,司馬徽、龐德公這兩個博士,現在還是空殼的,只能與學生諸葛亮在一起談天論地。
當司馬徽、龐德公抵達彭城的消息傳出後,徐州、豫州、青州、揚州等地的好學之士,紛紛慕名而來,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司馬徽、龐德公的門檻都快被踩破了,每日兩人府邸門前,都能排起長龍,人山人海的場面,實在是難得一見。
不久後,司馬徽、龐德公的學生們,也都從襄陽跋山涉水的跑到了彭城,龐統、徐庶、石韜、孟建、崔均、劉廙、尹默等不願意爲官的學生,都先後抵達了彭城。
又過了數日,將作大匠歷經一個多月,終於將太學建立起來了,於是,張彥便請司馬徽、龐德公這兩位太學博士坐鎮太學,尚未完成學業的諸葛亮、龐統、徐庶、石韜、孟建、崔均、劉廙、尹默等人,成爲了第一批太學生,正式在彭城落腳,而且還受到了張彥密切的關注,派出錦衣衛暗中監視這一批人的一舉一動。
建安三年八月二十,張彥在經過和心腹之人的一番商討之後,正式頒佈了科舉制度,首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先河,並詔告天下,讓各州、郡、縣紛紛建立學校,正式將教育納入國家政策,並且取締孝廉、茂才等官職的察舉制。
天下學子,無論貧窮,不分年齡大小,凡是品學兼優的人,在學成之後,都可以報名考試,然後通過考試,最終進入太學,在太學畢業之後,便可直接爲官。
並且規定學校除了學習儒學之外,還學習算學、法律、兵法、歷史等,考試分成三個等級,即縣試、郡試、州試,凡每次考試合格之後,才能進入下一輪的考試,當州試合格之後,便可進入太學學習,亦可在本州向州刺史求官,在州里做個小吏,而凡是選擇進入太學學習的人,在學業完成之後,再進行一輪殿試,合格後便可直接任命爲縣令,或者更高的官。
張彥規定,縣試每年考一次,郡試每兩年考一次,州試每三年考一次,而殿試也是每三年考一次,這樣一輪考下來,正好是九年,算是相當於九年義務教育了。
除此之外,張彥還特意篩選書籍,縣試主要考哪幾本書,郡試主要考什麼哪些書,而州試又要考那些知識,總之每個階段學習什麼書,都做好規定,算是教科書了。
對於科舉制度的頒佈,張彥尤爲重視,並將教育納入國家大計,專門交由司徒楊彪進行管理。
張彥開始在勢力範圍內推行科舉制度,立刻引起了轟動,並且掀起了一股學習的熱潮。而張彥也順應時勢的在彭城利用活字印刷術,開始大批量的進行印刷書籍,然後裝訂在一起,以每本書三十枚五銖錢的價格開始售賣書籍,狂賺了一筆錢。
在科舉制度的細則上,張彥又擬寫了一份科舉制的操作守則,批量印刷後,頒發給各級官員觀看。
當然,張彥在大力鼓勵教育事業的同時,並沒有忘記自己所處的環境,他一邊緊密的聯繫劉表,一邊讓各軍加緊訓練,並且積極的將兵力佈置在和袁紹的邊界線上。除此之外,他還大肆鼓勵民兵加強訓練,以應對不時之需,一旦戰爭來臨,張彥所統轄的勢力範圍內,所有的民兵便會全部派到前線去,一方面負責押運糧草,一方面做爲戰爭儲備,哪裡防線薄弱,就直接由民兵進行補充。
Wωω ●тт kǎn ●C 〇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又是一年過去了,河北的袁紹始終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這樣的和平景象,是張彥最希望看到的。
建安四年秋,九月,第一屆科舉考試正式舉行,以縣試爲主,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高達十萬人。
張彥對這次科舉考試十分重視,親自主持這次考試,由他命題,然後交由錦衣衛帶着十萬份考試題分別在考試當天發給各縣考生,以免出現舞弊的情況。
考試結束後,試題全部封存,然後再由錦衣衛將試題全部帶到彭城,由張彥和其心腹以及幕僚進行批閱。
結果,十萬人的考生之中,只有八千人通過了這次縣裡舉行的科舉考試。隨後,張彥命人將通過考試的考生歸籍入檔,暫由司徒府進行保管,並着令各郡太守開始着手準備明年的郡試,而且將這八千名通過考試的考生公佈天下,讓他們準備明年的郡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