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南方戰雲

天才壹秒記住『→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出身低微的統治者或許都有無可避免的相似,譬如說燕北的實用便讓鄴都的鐘繇想到一個人,大漢的祖先,高皇帝劉邦。同樣的不管傳統,甚至無視敵我,全盤接收下秦王朝給天下帶來的遺產,這與燕北在太學的那番論調多麼相似——只要有用的,就是將來的好傳統!

其實細細思慮,也不難理解。項羽是楚國勳貴,自有楚國之傳統歸儀;秦王更是如此,自襄公到始皇帝秦川君主三十一代,那得有多大的氣魄,多深的底蘊,老秦人才不管別人的傳統,就連商君變法都遭到極大的彈壓,最後死無葬身之地。

法不易變,可若是好的變法,對國家的好處也是無邊。泱泱六國,說沒就沒,書同文車同軌,纔有了周之後真正的大一統王朝。

高皇帝劉邦就不一樣,在實用主義者眼中,漢王沒有什麼底蘊,但秦王有,所以便有了漢承秦制。

其實這世上哪裡有什麼傳統呢?有用的,自然會被後人留下,成爲新的傳統。而這些有用的傳統多了,便會使國家越發強大,能讓國家強大、百姓安樂的才叫傳統。

否則不叫傳統,叫陋習。

而對大一統王朝而言,國家強大起來就足夠了,強大的國家有自信的子民,而自信的子民不需要虛無縹緲的傳統來支撐他們的底氣,他們會用雙手與智慧去創造將來的傳統。

就像西漢時的風氣,那時候百姓不喜歡舊東西……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舊錢、舊衣、舊國甚至舊情,人們都不喜歡。

沒有人覺得那是不好的。

是遵循古制還是銳意變法,這本身在任何時期都充滿着矛盾。一方面變法意味着進步,而另一方面,亦會傷害舊法與新法中間的利益既得與未得者。

用後來人的眼光去看,不過是輕飄飄一句時代陣痛,可誰又瞭解活在當時人的苦衷呢?

燕北一句有用的纔是今後的傳統,等於認同了今文遠比古文強,在這種事情上他的一錘定音甚至遠超皇帝。那麼多士人,苦學了不知多少年古文經義,到頭來被貶低地一無是處。何況還有朝廷的那些官吏與舊貴族,原本在既有體制下雖然朝廷風雨飄搖,終歸能保有微乎其微的體面在身,可燕北滿心的實用……他們在這個經歷巨大變革的時代裡,起到的作用似乎看起來還不如一個十幾歲操刀上陣的娃娃。

可他們就沒用了?當然不是,他們有用,甚至燕北的本意並非是看不上他們,只是他沒有辦法沒有渠道能讓天下人知曉他頭腦裡想的是什麼。

不過,至少他讓天底下農夫知道他想的是什麼了。

雖然燕北領兵西走幷州聲勢浩大,但鄴都朝廷也並未因西征匈奴而停止運轉。田豐帶着一車數十斤重的書簡拜見大司農孔融,當他再回到大司馬府上時,大司農的屬吏已經傳文幽冀,命各郡縣選拔畝產最高的農夫,向朝廷上貢郡中規制不同的農具,快馬送至京中。

同時冀州牧府亦在魏郡劃出百頃田地,以供各地農夫耕種桑、漆、果樹與麥、粟、樑田。而在渤海北部的章武,州府同樣劃出幾座鐵山,由幽州鐵官張雷公徵召北方精工巧匠數千,讓他們各自以各自的手法來冶煉鋼鐵、鍛造兵甲。

這都是燕北在臨走前囑咐田豐要分派下去的使命,如今正是農忙之時,朝廷需要有更好的鍛兵之法,也需要更好的耕田之法。燕北在遼東建鐵鄔時便得到足夠的好處,最大的經驗便是一事不煩二主,耕田這種事情指望幾乎不下地的士人去做,那是做不好的。打鐵這種事不讓用刀的武士與打刀的鐵匠去做,也是不可以的。

在這對強權而言是最好的時代,而對弱者是最壞的時代裡,短短月餘,冀州各郡出色的上百個出色農夫便被奔馳的騎手帶回魏郡,幽州的農夫則正在趕來的路上;二州的匠人則更爲容易,因爲鐵匠的地位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要比農夫高不了多少,唯一的差別無非是許多農夫是佃戶,而鐵匠是匠奴罷了。

而幽冀的達官貴人,勳貴大氏便是再多不捨,也不敢因這點小事忤逆朝廷乃至忤逆燕北的號令。

忤逆朝廷沒什麼可怕的,但忤逆燕北……輪不到燕北,一個區區軍侯就能帶着兵一把火燒光鄔堡,很大程度上能相安無事便是對他們而言最大的恩賜了。

時至今日,豪強、大族、甚至士族,於朝廷於燕北,如果不希望得到身死族滅的下場,都只有臣服一條路。

因爲燕北就是最強大的士,燕氏是最強大的宗族,甚至把持着士族過去引以爲傲的晉身之資上升渠道,何況士族也好、名士也好、乃至軍功貴族,聚攏在燕氏身邊的,無疑不是北方鳳毛麟角之輩。

下級貴族除了親附,腦子壞掉纔會自取滅亡。

正是江南草長鶯飛的好時節,黃河北岸處處春意盎然,田野裡穿着犢鼻褲的農夫忙的不亦樂乎,朝廷拿出升三級爵位與賞金的好處來讓他們使出看家本事在魏郡無比肥沃的土地上耕種,他們自然樂意在田間地頭大展身手。至於那些緊隨其後的刀筆吏嚴格記錄下他們的每個動作與口述的經驗又有什麼關係呢?

欣欣向榮的景象甚至讓朝中百官恍然間以爲回到二十年前的關中大地,只是一顆從關中送來裝在匣子裡血淋淋的人頭提醒着人們,此時仍舊是無比可悲的亂世。

董承的首級終究被南陽張繡裝在木匣中送抵朝廷,如今已經張繡已經成爲加將軍號的南陽太守,他的示好更令朝廷尤其大司馬府的一干長史振奮不已,他們十分清楚大司馬對南陽的覬覦……南陽有天下最好的鐵礦與匠人,這是遼東、渤海乃至武安都不能媲美的,大約唯獨的缺憾便是離京都稍遠。

只是張繡突然的示好也令田豐感到疑惑,不過這僅持續短短十餘日,一封來自關中的書信便爲他解答了所有疑慮。

征服豫州的曹操,進一步將手伸向荊州,以潁川爲前線大營,向南陽發難!手機用戶請瀏覽m.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第七十五章 呂氏有女第二百一十六章 可有頭緒第三百一十章 足矣第八十二章 皇帝詔命第二百五十八章 攻守勢易第二十三章 背井離鄉第六十八章 南聯黑山第五十七章 九天九地第九十八章 羣起攻之第二百零二章 船隊第一百三十六章 三月破敵第十章 剷除異己第二百二十一章 別回頭第十二章 西遷東奔第五十八章 塞內遊獵第十七章 人世難安第十八章 慷慨解囊第八十章 匈奴王者第八十三章 天下博弈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下板蕩第七十九章 圖謀胡軫第四十一章 漢騎赤海第一百一十二章 定計西攻第一百一十章 回馬襄平第十三章 收刀下馬第一百一十三章 漁陽田豫第七十二章 夜襲拔寨『訂閱最帥了』第七十一章 反目成性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第七十一章 反目成性第七十三章 人仰馬翻第七十章 狼窩虎穴第九十八章 探望燕東第七十八章 神明垂首第二百一十六章 可有頭緒第一百四十八章 寺衆郎第二百零二章 船隊第五十章 傷敵無數第一百零二章 張繡躍潁第十五章 一條活路第十四章 活在路上第二十五章 進駐滎陽第六十七章 王於興師第三十四章 燕潘決鬥第一百五十九章 虎豹騎營第四十七章 攻其不備第二百六十章 脊樑骨第三十一章 一言而決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師西走第六十六章 田豫北走第二百四十八章 樂觀第一百一十六章 事真事假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里軍陣一日泄第三十四章 夜攻紇升骨第一百九十九章 甕城第三十二章 威逼甄氏第二百一十七章 草蓆第二十三章 爭奪滎陽第二十六章 天造地設第六十五章 渡河夜戰第六十四章 拉開序幕第三十五章 大逆不道第八十八章 滎陽演武第五十五章 後路未知第一百一十八章 軍中校尉第八十五章 北守南攻第五十七章 幽東四郡第一百一十一章 興和元年第二百一十章 再要一個第六十四章 堆積如山第四十三章 圍困邯鄲第三十九章 發兵幷州第五十八章 荒野夜戰第六十三章 萬餘甲兵第五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十三章 潁川陳羣第一百一十八章 夜襲營寨第十七章 平難中郎將第二章 籌備兵馬第三百零七章 兩封信第二百一十三章 石閣第二百二十九章 最後一個第二十九章 西兵渡河第六十二章 徐州兵至第一百三十二章 東部鮮卑第六十七章 戰火將燃第二十五章 託付甄氏第六十五章 漢騎夜襲第五十二章 敗軍斬將第二百八十二章 南奔第四十三章 突入遼山第二十一章 鄴都修太學第一百一十一章 誰伏擊誰第七十二章 吾有虎將第一百二十一章 血光之災第七章 拜見大司馬第六章 回來開船第一百七十四章 你們第二十六章 合圍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