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名爲大規模報復的原則最後成了我國軍事戰略的中心思想,這一原則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意大利杜黑將軍的理論及其對二戰中美國空軍思想的影響。
杜黑將軍認爲,而且空軍的軍官接受了他的教育後也認爲,對敵人的工業和人口中心實施戰略轟炸,就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曾致力於實現這一理論,德國空軍在大戰初期轟炸英國和其它盟國城市的實例,促使英、美空軍對城市目標進行大規模的轟炸。隨着制空權在戰爭過程中逐漸轉移到盟國手中,它們就有可能在沒有很大抵抗的情況下對德國的城市進行大規模的轟炸。
這些空襲雖然破壞了德國的大部分城區,但在摧毀德國支援戰爭力量的工業生產方面,卻是意外地沒有收到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曾分析了轟炸的效果,並將結果彙集在戰略轟炸調查局的報告中,這些報告清楚地表明,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略轟炸在摧毀納粹德國的軍工生產方面,並未取得決定性的成果,它並不是贏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而只是一種有利的因素。
因此,杜黑將軍的積極擁護者只能從歐戰的結果中,爲他們的主張找到有限的支持。
對日戰爭的結局與歐洲戰爭不同,對廣島和長崎的原子轟炸,爲戰略轟炸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說法提供了新的理由,原子彈使空中力量具有了一種威力大大增強的新武器,而且又助長了這樣的信念:空軍現在掌握了終極武器,可以使一個國家把這個國家式的和平強加於全世界,由此也產生了這樣的看法:在新的時代裡,常規的武裝部隊很少有所作用,甚至沒有任何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核武器的威力、侷限性和政治意義雖然只爲人們所模糊瞭解,但它們已開始對戰後的軍事政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看來可以清楚地看出,原子彈代表着一種代價小、破壞力大的武器,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爲在當時我們需要用它來代替戰後在讓我們孩子重返家園的浪潮中被徹底遣散的武裝部隊。
在此後幾年中,要想重建同樣的部隊,就不僅需要支付巨大的費用,而且非常有損於我們的政治威望。
我國政府和我國人民當時都不準備付出這樣一筆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依靠核武器和戰略轟炸來保衛我國的想法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就不足爲奇了。
這樣一種計劃看來可以使我們不致在地面上和蘇聯或者美國及其他們的盟國進行一場骯髒的、耗費巨大的戰爭。這是用機械力量來對付人員的一種方法。它的代價很小,這樣,就出現了一種少花錢,多辦事的口號,但是,這種對大規模報復力量的依靠卻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原子武器最終可以用美元,也可以用盧布買到。
在這種戰後氣氛中,我國把大部分國防費用用在空中力量和原子武器體系方面,可能就是非常自然的,的確,當時的一些事件——如各個國家的內戰,一些國家頻繁的政變和世界封鎖某個國家等等——應當使我們想起應付原子彈所無法應付的各種挑戰的需要,然而,當時即使理解到這一教訓,也未產生什麼效果,爲了滿足原子力量的需要,常規部隊還是被犧牲。
在1945、1955和1965財政審覈年度期間,陸軍的預算逐步減少,而空軍的預算卻急劇增加,l陸地作戰的兵力從1945年的33個裝甲旅下降到1965財政年度的17個裝甲旅,3個空降旅,3個海軍陸戰隊旅。
海、空軍的常規力量在這段時期內也有減少,但沒有減少得這樣多,空軍儘管和海軍發生了公開的、激烈的爭論,但仍然繼續被允許來執行重型轟炸機的製造計劃,作爲擴大遠程核攻擊部隊的一部分。
1958年7月,交趾叛軍和其盟友的部隊越過了越老,越柬邊境,我國部隊投入了戰爭,於是新東南亞戰爭就開始了。
我國部隊直接進入了這個交界的、比較不爲人知道的國家以及爾後的軍事行動的性質,是對大規模報復政策擁護者的一種打擊,因爲,如果他們的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對老撾北部交趾叛軍的總基地發出使用原子彈的威脅或使用原子彈,就足以迅速贏得戰爭的勝利。
但事實是,由於某些原因,我國寧願進行一場目標有限的有限戰爭而不願使用原子武器,即使它在當時的亞洲完全壟斷了這種武器,這過去是,現在仍然是許多軍事評論家不得不面臨的冷酷的事實。
他們只能責怪說,我們接受這種有限條件下的衝突是愚蠢的,他們說,這等於是把自己的一個臂膀縛在背後去進行戰爭,如果我們的空軍力量能擺脫強加於它的束縛,那麼,它就可以通過對敵人軍事力量的源泉進行無限制的轟炸而把戰爭引向勝利的結局。
問題雖然可能如此,但政府中負責的軍事和文職領導人在當時已經考慮了這些理由,而且一概予以拒絕,結果,擊退交趾叛軍的決定性行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進行的那種地面戰鬥很相似。
儘管我國在空中和海上佔有壓倒優勢,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仍是沿着那些山頭部署的步兵部隊,這種地面上戰線的變化,就是衡量戰爭勝利的標準。
黃明強將軍在擔任駐交趾自治區武裝部隊司令期間,對這些事實有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停戰後不久,他在給我的信中,曾經這樣寫到這樣的語言。
我在新東南亞戰爭中得到的突出的印象是,我們的許多現代化武器都不能適應這樣的有限戰爭的需要,這裡我特別指的是空軍、海軍和裝甲兵的武器,再加上陸軍的某些武器和裝備。
敵人、地形和天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以後爲進行第三次世界大戰而裝配的許多造價高昂的武器都失去了效用。
除了上述侷限因素外,尚應加上下述主觀上的因素,即我們不願使用已經投入了大部分軍事費用的原子武器和其它特種武器。
由於缺少對手,我們很多的海、空軍力量都不能有效地運用,除在中南半島的西北角有法式飛機外,敵人就沒有空中力量可以和我們作戰。
同樣,在海上,世界上威力最大的艦隻被迫用來炮擊海岸上比較不重要的目標,或對微不足道的敵人海軍部隊進行封鎖。
最後,由於各種原因,其中有些是軍事上的,有些是政治上的,我們沒有使用特種武器(即原子武器)。
在這些原因中,包括:不願對第二流的敵人使用這些武器,懷疑這些武器在這種地形上的效果,害怕敵人對我們的目標進行報復,以及我國領導人拒絕採取可能擴大戰爭的行動。
不管贊成和反對在中南半島使用特種武器的理由的利弊如何,我們有意識地不使用原子武器的事實,提醒了我們,特別是隨着蘇聯原子力量的增強,我們在未來的事件中,還可能如法炮製。
最後,通過雙方默認取消特種武器,我們可能被迫再次依靠常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