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中華軍的空中進攻有減弱之勢,但這只是一個誤導而已,蘇軍的防空需求使其將飛機制造的重點嚴重偏向戰鬥機,雖然轟炸機仍在生產,但蘇聯空軍的力量構成出現嚴重的不平衡,缺少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的空中打擊力量。
種種跡象表明,在中華軍的空襲行動對地面作戰的支援力度不斷增強的條件下,蘇軍地面部隊的作戰由於缺少空中支援而變得更加艱難。
雖然分散的軍工企業狀況良好,但是,由於中華軍對交通設施的轟炸,大件的軍品很難運抵計劃中的使用部隊。
就作戰飛機而言,數量固然越來越多,但是蘇聯空軍缺少駕駛它們的飛行員,雖然蘇軍可以招募志願者來接替那些死去的飛行員,但是那些新來的飛行員缺少經驗,許多人還沒完成飛行任務就被敵人戰機逐出天空。
斯大林對噴氣動力飛機,特別是米格-15飛機充滿了希望,但令他遺憾的是,這種飛機的服役時間被不斷拖延。沒有人敢告訴斯大林,與歷經測試的活塞式發動機戰鬥機相比,使用最新技術建造的噴氣式飛機的性能很不可靠。
斯大林拒絕接受全部的現實,因爲他認爲蘇聯面臨的問題是缺少時間:蘇聯需要噴氣式飛機投入現役的時間,需要大批武器裝備前線部隊的時間,需要後備役部隊投入現役的時間。
對於蘇軍而言,烏拉爾山脈戰場的時間更爲緊迫,因爲,在東德和東歐國家的巨大投入使得英美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對蘇聯境內任何一個地方構成威脅,這樣一來,蘇軍就可以積蓄力量,捲土重來。
遠在1500公里以外的蘇聯本土很難造成致命性的打擊,並且英美在西德也很安靜,斯大林希認爲,他在那裡有的是時間。然而,烏拉爾山脈一線的情況卻大不相同。
1952年,兩個德國邊境上的原來防禦工事看起來破舊不堪但現在已經形成完整的體系,西方國家的聯軍要想從此通過,仍然頗費周折。
在烏拉爾山脈一線,中華軍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對巴庫區構成威脅,斯大林痛苦地意識到,失去巴庫區的石油將對蘇聯造成致命性打擊,因而需要在此重新創造一個奇蹟。
但是,對於中華軍和烏拉爾聯邦組成的盟軍而言,癱瘓巴庫油田區絕非易事,所有人都知道這必須突破蘇聯巴庫所謂的東牆--土庫曼巴希。
對於中華軍而言,東牆防線雖然並非堅不可摧,但其間佈滿了水泥掩體和鐵絲網,地形也非常複雜,十分不利於作戰,這也使得斯大林更有理由認爲,贏得時間是有可能的,但是,困難在於時間本身並不能作爲贏得戰爭的手段。
斯大林可能已經陷入種種錯覺之中,他並沒有意識到,中華軍不會讓蘇軍有任何喘息的機會,他們壓倒性的武器優勢和卓有成效的作戰能力使他們能夠一步一步地消滅蘇軍。
斯大林意識到,要想贏得時間,就必須主動發起一場進攻。
他認爲,這場進攻必須能對中華軍造成致命一擊;必須能夠在形勢對蘇軍不利的條件下徹底扭轉戰局,爲蘇聯帶來和平,從而確保一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帝國不至於在成立幾十年後就走向滅亡,在斯大林看來,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重新發起攻勢作戰,儘管他的將軍們不願看到這一切的發生。
由於主要的坦克生產基地--車里雅賓斯克的陷落,現在捷克斯洛伐克一家軍工廠正在建造新的主戰坦克和大炮,蘇聯充分利用捷克的生產基地爲其軍隊服務,他們認爲即使這樣也未能支撐蘇軍取得最後的勝利。
要對中華軍發起一次致命性打擊則需要許多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在斯大林眼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使他認爲戰場將爲蘇軍帶來驚人的勝利。
他發現當前與他抗衡的聯盟是歷史上最不尋常的一個聯盟:
首先,這個聯盟由中華軍主宰,而隨着烏拉爾聯邦的逐步建立,雙方存在着直接的矛盾和衝突。
其次,美國,英國和中華軍之間也是矛盾重重,前者希望看到蘇聯徹底衰落,而中華軍則在想方設法使以他爲代表的華夏聯邦世界大國的地位。
再次,以中華軍爲首的聯盟希望看到烏拉爾聯邦儘快建立,因此將中華軍和烏拉爾聯邦的聯盟看作比英美兩國更爲明確的敵人。
斯大林聲稱,他所面對的聯盟只是一個紙老虎,只需要通過一次致命性打擊就完全可以將其撕碎。
他認爲,西方盟國將會明哲保身,確保自己的和平,從而使蘇聯能夠將所有的精力用於消弱中華軍,這種結果肯定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歡迎。
斯大林的估計沒有看清聯盟的本質,雖然美英和中華軍之間存在諸多的不信任,中烏之間的不信任程度也在加深,但與他們肢解蘇聯的決心相比,他們之間的矛盾幾乎不值一提。
當談到斯大林政權令人不舒服的性質時,吳曼斯基說,只要有不同的民族願意加入到盟軍中來並繼續向蘇軍開戰,他就願意向這些人伸出友愛之手,這些盟軍之間的矛盾是可以通過時間來解決的,斯大林簡單的判斷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正是這個簡單的判斷使他產生了在烏拉爾山脈發動一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進攻的想法。
到了8月底,他已經清楚地看到自己必須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