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

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大致與申不害、孟子同時代。原名孫伯靈,戰國齊國人(今山東鄄〈念“倦”〉城),兵家人物。

山裡的風有點涼,現在正是九月的天氣。草叢中的蚊子大得嚇人,還飄着長腿毛,一叮就是半升血,讓人一下有種飄飄然的虛幻感覺。

“噓!不能打!挺住,兄弟!”一個小卒長對一個剛剛有點迷茫的士兵親切地說道。

隊伍的前頭。

齊國統帥田忌悄悄地問:“孫兄,小龐子真的會來嗎?”

孫臏摸着斷腿說:“會的。魏兵比齊兵能打,一挑二,還不帶喘的,所以他們看不起我們。再加上之前我們用增兵減竈的方法,把煮飯用的竈從第一天的十萬個,減到現在的三萬個,小龐子一定以爲齊兵害怕,都逃跑了。所以,他要不追來纔怪呢。”

“嗯,這次一定要狠狠修理一下他們;竟然不把俺大山東人放在眼裡。”

“另外,我還讓人把路旁的大樹劈開,在上面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天黑,小龐子好奇心重,一定會點火查看。我們以火光爲號,看到火光萬箭齊發就好了。”

“這樣行嗎?”

“放心,這招很好用的。後來的小朋友都常用這一招,比如‘前方有聯盟’、‘此處有便便’、‘離我遠點’、‘後山單挑’等等。。。。。。哦,這個我穿越了。”

選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就是著名“馬陵之戰”的前奏。這一戰,孫臏殺死龐涓報了大仇,並使魏國失去霸主地位,從此由盛轉衰。

孫臏,據說是孫武的後代。年輕時,他跑到雲夢山(今河南淇〈念“棋”〉縣內),跟隨縱橫家的祖師爺鬼谷子學習。和他同期學習的叫龐涓,年齡比他大些。

當時兩人是過命的朋友(後來成了要命的朋友),據說還結爲兄弟,經常一起坐在雲夢山薄霧繚繞的山谷裡,暢想美好的未來。

幾年後,龐涓耐不住寂寞,先下山打拼,孫臏則在深山老林裡,繼續苦練絕世武功。他們約好“他日富貴榮華處,莫忘年少輕狂時”。

用現代話說,就是:哥們,有一天飛黃騰達、吃香喝辣了,別忘了兄弟我呀。

後來真沒忘,只是變成重口味了。

不久,龐涓得到了魏惠王(又見到他)的賞識。此時商鞅剛到秦國,纔剛開始變法,魏國依然是老大。當時魏惠王捲起袖子正準備開擼,哦,是開打,所以立即聘任龐涓爲將軍,充當金牌打手。

其實龐涓也是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他四處征戰,屢立戰功,幫魏國打下很多地盤。然後,某一天,他在啃牛排的時候,突然想起還在山裡嚼菜梗頭的兄弟,於是把孫臏請出來。

哈哈,終於該我上場了。意氣風發的孫臏一來到魏國,就開始展露他蓋世無雙的武功,哦,不是,是才能。龐涓一看,不對勁呀。是自己當年學藝不精,還是師傅偷偷給他加料了,怎麼這麼猛!這一來,自己不是要成爲二把手了嗎?

於是,他就開始捏造罪名,陷害孫臏,最後對他施以臏腳之刑。就是砍去膝蓋骨及以下的部位,所以纔有了孫臏這個名字。

古人的刑法很殘忍的。輕的打板子(鞭撲、笞〈念“吃”〉刑)、臉上刺字(墨刑,也叫黥〈念“情”〉刑;孫臏也被刻了字)、割鼻子(劓〈念“義”〉刑),重的將腳砍掉(刖〈念“月”〉刑,也包括臏刑)、割去生殖器(宮刑,如司馬遷;女的則叫縫陰或幽閉術)、將人活活烤死(炮烙),還有車裂(五牛分屍或五馬分屍,如商鞅)、凌遲(千刀萬剮)、湯鑊(念“禍”,煮東西的容器;將人煮死)、腰斬等等。

而且在那時,受過重刑的人是不能當大官的,所以龐涓纔會下此狠手。

當然,這些酷刑不只是古代中國纔有,外國也一樣有的,一樣殘忍,而且即使現在還有些國家在使用。希望這些慘無人道的刑罰,能早日消失。

痛定思痛後,孫臏身殘志不殘,開始考慮自己以後的人生。據說爲了不被龐涓趕盡殺絕,他還裝瘋賣傻,睡豬圈馬棚,還吃豬便便,最後總算瞞過了龐涓。

幾年後,齊國使者來到魏國,進行和平談判(當時齊威王剛上位沒多久,魏、趙、韓就聯手來打他)。孫臏偷偷去見他,最後看在老鄉的份上,在使者的幫助下,他才秘密回到齊國,寄居在田忌門下。

一次,在賭馬場上,孫臏用“田忌賽馬”法(其實應該叫孫臏賽馬法),幫田忌贏得了大量票票,讓田忌開始刮目相看。之後田忌把他推薦給當時的齊威王,被任命爲軍師。

不久,趙國向齊國求救。因爲之前它去欺負魏國的小弟衛國,結果被大哥大魏國打得很慘,纔出現了邯鄲被圍之後被佔的悲劇。

齊威王就派田忌、孫臏前去救援。孫臏採用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戰術,直搗魏國首都大梁。此時邯鄲已被佔,龐涓正開香檳慶祝呢,一聽這消息,扔了酒杯就往回趕;老大在那兒呢。誰知孫臏不按常理出牌,轉頭蹲在半路的桂陵埋伏,一舉擒獲掉進坑的龐涓。

這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戰”,其中“圍魏救趙”後來被列爲三十六計之一,是後人常用到的招式。

不過兩年後,龐涓又被放回魏國,再度爲將。再加上桂陵之戰並沒有擊潰魏軍主力,魏國國力損耗不多,所以它依然不消停,到處打仗。

桂陵之戰的十二年後,輪到韓國向齊國求救。當時韓國雖然在申不害的改革下,也成了七雄之一,但比魏國還是要差,沒人家壯,被打得滿頭是包,不得已只好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又派田忌、孫臏去救援。孫臏再次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又嘩啦啦來攻打魏國大梁(大梁說,我招誰惹誰了我!)。

因爲之前被坑過一次,所以龐涓放開那韓國,氣呼呼跑回來,要跟孫臏玩命。而孫臏則用增兵減竈、誘敵深入的戰術,引誘龐涓追到馬陵,在此設伏大敗魏軍,並射死了龐涓(真把命玩沒了)。

這就是更著名的“馬陵之戰”。這一戰不僅殺死龐涓,還殺死魏軍十多萬人,使魏國一下元氣大傷,從此走向衰落,而齊國因此開始稱霸東方。

另外,據說龐涓因常年征戰殺人,讓百姓非常厭恨。在他葬後沒多久,就被人盜墓挖墳,暴屍荒野,連頭都跑到齊國了(!)。後來還是孫臏爲他重新修墓立碑的。

所以,做人哪,千萬別太絕太狠。

馬陵大戰之後沒多久,孫臏就辭官迴歸故里,著書立說,安度晚年,直至去世。

從軍事史上看,孫臏不如他先祖孫武,但在文學、戲曲等藝術表演上,卻更常出現。除了流傳有很多民間傳說、故事集錦,明末還出了一本《孫龐鬥志演義》,不過很多都是虛構的。

之所以更出名,大概是因爲他的生活經歷更曲折坎坷,或說更能爆料,比如師兄弟內鬥、截腿致殘、賭馬贏錢,還扮瘋吃屎等。當然,除了賭馬贏錢,其它的料不爆也罷。

孫臏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

他深諳(念“安”)兵法,精通策略,主張必攻不守、因勢造勢的戰略戰術,講究戰鬥的機動性。就是在作戰中要出奇制勝,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積極主動進攻敵人薄弱的地方,努力去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後來,紅軍在國民黨的四次反圍剿戰鬥中,就非常生動成功地運用了這種戰術。

另外,孫臏還強調“強兵”必先“富國”,同時要順應民心軍心,並提出一套完整系統的軍隊教育訓練理論等。

孫臏寫有《孫臏兵法》,又名《齊孫子》,原89篇,現存30篇。

這裡說一下。

綜合法家和兵家,可以看出:人才,真的太重要了。

誰先變革,誰就先強盛;誰得到那些人才,誰就能獲勝。當然,是指有真學實才並能實幹的人。

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強大,是絕對少不了和離不開這樣的人(這其中,又以優秀的政治家爲重。看清楚,是政治家,不是政客,這是兩個完全不同概念的稱號)。因此培養人才和留住人才,必須是國家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所以,各位在校的小夥伴們,學習知識,學習技能,應該成爲你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