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匠能人)
歐冶子
歐冶子,生卒年、出生地均不詳,大約與孫武、文種同時代,春秋越國人。
幾個極其無聊的人在爭論天下第一劍。
“軒轅劍。此劍傳說黃帝所鑄,由衆神采首山之銅淬(念‘翠’)煉而成。物理攻擊十幾萬,最高暴擊上百萬,號稱‘最強力量’的終極武器,十大名劍之首。”
“湛(念‘站’)盧劍。此劍乃中國鑄劍鼻祖歐冶子第一把絕世名劍。厚重純黑,仁道之劍,倍受古人追捧,歷來被封爲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歷經千年,光亮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當得天下第一劍。而且,我這還兩‘劍’呢。”
“龍泉劍。如登高山望深淵,如升紫氣臥盤龍。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流傳最廣,子孫最多,許多名人大咖都有收藏——你值得擁有!”
“倚天劍。倚天切,屠龍斬,鹽焗(念‘局’) 雞吃出了豆花味。哦,不是,是號令江湖,誰敢不從!”
“尚方寶劍。逮誰砍誰,問你怕不怕!”
“華山論劍——這個,好像不是劍。”
“你們都不對。天下第一劍,果斷是西門吹雪的烏鞘(念‘竅’,裝劍的套子)長劍。冷如冰,寒如雪,吹毛斷髮,無情絕義——因爲接近神,所以我寂寞。因爲我寂寞,所以我無情。因爲我無情,所以見過我的劍的人都死了。因爲見過我的劍的人都死了,所以沒人知道我的劍。”
“我覺得,天下第一劍是你。”
“這位大哥擡愛了。小弟何德何能,能當得起這天下第一劍;雖然我心裡挺開心的。”
“沒錯,就是你!你是人劍(賤)!對了,剛纔那兩劍的人呢?”
。。。。。。
老遠老遠的勾踐:“爲何今天我又心神不寧呢?”
好吧,這個還是我瞎編的。
歐冶子的家世往前扒一扒,那是非常了不得的。他的先祖是大禹的直系後裔,後來被封於會稽(今浙江紹興),建立了越國。也就是說,他和勾踐還是遠房的堂親關係呢。
當然,是非常遠非常遠,遠到到歐冶子時,只能靠打鐵爲生了。
不過,當時並沒有打鐵匠一說。因爲鐵的熔點比銅高了近一半,達到1538度(銅是1083.4度,金是1064度),當時無論燒什麼,都達不到那個溫度,哪怕燒餅燒賣叉燒包。所以春秋及之前冶煉的材料,主要是銅。
也因此一直到春秋,鐵器都非常罕見,並且十分珍貴。而到了戰國,隨着冶鐵業迅速發展,掌握了脫碳(生鐵經過高溫煅燒,其中的碳和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降低鐵中的含碳量,就成了鋼。之後再將鋼中的二氧化碳脫離、使鋼的含碳量減少的現象,稱爲脫碳)、熱處理(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等手段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等技術方法,然後鐵器就爛大街了。
歐冶子的家庭是不是打鐵的不知道,但他的孃舅(就是舅舅,江浙一帶的叫法)是。爲了討生活,歐冶子小時候就跟着舅舅學冶煉技術。
他很聰明,又能吃苦耐勞,還很會琢磨,所以慢慢的,技術比舅舅還好。他做出來的生產農具、生活用品尤其是兵器,比別人都要堅硬耐用銳利,於是名聲越來越大。
這一天,越王允常(勾踐的老爹)請他去鑄劍。
那時的劍,還都是青銅劍。劍最早在黃帝時就有了,不過當時一般都以純銅鑄造,而且比較粗糙,很短,像匕首,是插在腰間的。到商代時,纔有了青銅劍。
青銅,是在純銅中加入錫或鉛的合金,因爲顏色青灰,所以叫青銅。它比純銅強度高,而且熔點低,更硬更好鑄造,是製作兵器、殺人滅口的必備神物。
青銅劍雖然早在商代就有,但到春秋晚期時才達到鼎盛。而這主要歸功於吳越。
當時中原軍隊的作戰方式,是以車戰爲主。就是一輛戰車往前衝,後面跟着個孫悟空,哦,不是,是後面再跟着一些步兵(一輛戰車的人員配置,就叫一乘兵力。共一百人,車上三人,車下步兵七十二人,還有專管後勤、不上陣的輜〈念“資”〉重兵二十五人。這是春秋時期的配置,再早期的人數有所減少。另外,車戰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後,就漸漸淘汰了)。
他們所配備的武器,以戈、矛、戟爲主,都是長傢伙,好用,隔着好幾米就開捅。而青銅劍太短,砍了半天連衣角邊都沒沾到,很吃虧,所以它只是用來自衛或貼身肉搏,以及貴族彰顯身份等。除了吳、越。
吳、越地處南方地區,河流衆多,水鄉密佈,樹木茂盛,戰車跑不開,長槍大戟的作用也大大降低。而劍短小輕便,可以帶着在密林水路中穿梭,又能刺又能砍,還能切水果刮腳毛(好吧,刮腳毛我瞎猜的),於是就成了南方步兵的主打武器。
這就大大帶動了青銅劍的繁榮,以及鑄造技術。所以當時吳、越的青銅冶煉術,要遠遠超過中原地區。
據說當時越國遍地都是打鐵鋪,家家都有或大或小火爐,幾乎每個人都能上來捶兩手。而能在這麼多高手中,找到歐冶子,說明他的技術是超羣絕倫的,是高手高手高高手。
但這對歐冶子來說,並不好玩。平時給鄉里鄉親打點工具,可以不用太講究。但是給君王鑄劍,那就必須是最好的,不然領導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所以有必要說說青銅劍的製作。
做一把青銅劍,一般要五道工序。一是制範,就是做模具。二是調劑,調節銅、錫的比例。三是熔鍊,將原料溶成液體。四是澆鑄,把青銅液體倒入模具再淬火(用水快速降溫)。五是修治加工,將成形的劍坯打磨、開刃、裝飾等。一把劍就出來了(絕不絕世再說)。
當然,說得跟吃餅一樣簡單,真正做起來就難了。其中最關鍵的是調劑,就是銅、錫的比例。因爲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斷;而錫少了,劍太軟,又砍不動人。
而且,當時的鑄劍是個非常神聖的事業,要求很嚴的。除了材料純度高,水質還要好,環境要安靜,犯衝的人別來,還要做到美女在眼前晃來晃去,仍然眼不斜,心不跳,這樣才能鑄出一把好劍。
光最後這一點,就沒多少人能做到(本人算一個!)。
於是歐冶子開始四處找場子,最後選定湛盧山(今福建松溪內)。他帶着老婆、女兒(莫邪)和女婿(干將),經過三年的辛苦,終於鑄就了五把三長兩短的名劍,分別是湛盧、巨闕、純鈞(又作純鉤)、勝邪、魚腸(也稱魚藏劍;後兩把是短劍)。
允常得到這五把劍後,樂得不行。但沒樂多久,在之後和吳國的戰鬥中,湛盧、勝邪、魚腸不知怎麼就被公子光(就是闔閭)給撈走了。後來那把魚腸劍,還被闔閭送給專諸,用來刺殺他的堂兄弟吳王僚(歐冶子:這真不關我的事!)。
當時越國和楚國是同盟國,共同對抗吳國和晉國,兩國關係很鐵。所以寶劍鑄出來後,楚昭王(可能剛上位沒多久)聽說了,眼饞了也要。允常二話不說,就把歐冶子送過去(寶劍還是捨不得呀;結果後來丟了一大半)。
於是,歐冶子又帶着一家子,來到楚國,開始爲楚昭王鑄劍。不過這次他要鑄的是鐵劍,並選在了茨山(茨念“磁”;一說浙江麗水龍泉,一說安徽廬江龍泉,還有一說是河南西平的棠溪〈這個地方春秋歸楚,戰國屬韓。戰國時,韓國的冶鐵術反而超越吳、越,成爲最強,就是因爲這裡是當時最大的冶鐵兵器基地〉)。
青銅冶煉術是我們中國自己琢磨出來的,不過冶鐵術則是從西亞、中亞流傳進來的,大約也在商代時期。雖然鐵比青銅更堅硬,柔韌性更好,但之前說過,由於鐵的熔點高,當時的條件達不到那個溫度,所以一直到春秋都沒什麼進展。
但歐冶子有想法。他取含鐵較多的鐵礦石,裝在坩堝(念“甘鍋”;類似砂鍋,不過個頭要大得多,深得多,一般用耐火的黏〈念“年”〉土等做成)裡,用上好的木炭燃燒,並配上風箱(當時叫橐龠〈念“駝月”〉,用皮做的鼓風袋),最後熔鍊出鐵,即塊鍊鐵。
塊鍊鐵不需要太高的溫度,就能成形。不過,它含有較多的雜質,要反覆加熱,並不斷鍛打,才能製成上好的鐵器。
歐冶子就在這樣的叮叮噹噹中,和干將他們一起,終於鑄出了第一把真正意義的、實用又鋒利的鐵劍——龍淵劍(也叫七星龍淵劍,後來叫龍泉劍),開啓了中國鐵兵器的時代。
之後,歐冶子又鑄了泰阿(又名太阿)和工布。至此,歐冶子的八把絕世名劍全部出爐。
現在關於中國十大名劍,常見的說法是,軒轅(傳說黃帝時所鑄,但只是傳說)、湛盧、赤霄(劉邦所得,也叫斬蛇劍)、泰阿、龍淵、干將、莫邪、魚腸、純鈞、承影(上古三劍之一,另兩劍是含光、宵練)。其中湛盧、泰阿、龍淵、魚腸、純鈞,都是歐冶子鑄的。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湛盧、巨闕、純鈞、勝邪、魚腸、龍淵、泰阿、工布、干將、莫邪。除了干將、莫邪(這兩把是雌雄雙劍;就是劉備舞呀舞的那種),其它全是歐冶子鑄就的。真夠牛的。歐冶子也因此被稱爲中國古代鑄劍鼻祖。
不過,這些劍今天都沒見過。不用看我,我也不知道,總之都在地下埋着,哪天挖到了就是。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劍絕對存在過。從今天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兩千多年了仍然鋒利無比,就可看出當時的鑄劍水平,再加上大量的史書文獻記載,都證實了那些劍的存在。
之後就沒有歐冶子的消息了。不過他的女兒莫邪和女婿干將,繼續着劍的故事。其實,他們也是當時著名的鑄劍師(當然不如歐冶子)。
干將據說是吳國人,也跟着歐冶子的孃舅學打鐵,是歐冶子的小師弟。後來他把師侄女莫邪給泡到手,兩夫妻很恩愛。
在歐冶子去世後,兩人爲闔閭鑄劍。但是連着三個月,都沒能打出一把好劍。最後莫邪犧牲自己,偷偷跳進爐子中,於是鑄出絕世名劍干將和莫邪(可能人體所含的元素,剛好調劑了寶劍中的礦物比例;不過強烈不建議用這種方式!)。
還有一個版本,同樣悲壯。
這版本干將和莫邪是爲楚王鑄寶劍,不過用了三年才鑄成。干將知道楚王自私殘暴,怕自己再給別的君王鑄好劍,一定會殺他,就留下雄劍,希望以後兒子爲他報仇(此時莫邪待產中)。
干將和莫邪的兒子名赤,因爲眉毛之間距離很寬(據說有一尺!),所以也叫眉間尺。長大後,他爲了報父仇,不惜把自己的命都搭進去,終於殺掉楚王。由於很有故事性和神異性,後來魯迅先生還以它爲素材,寫了一篇小說《鑄劍》(原名《眉間尺》)。
兩個版本都是傳說,不過相對而言,第一個版本更屬實些(除了投爐一事)。但不管是哪個,其實它們都是中國劍文化的一種表現。所以也簡單說下劍文化。
中國的劍文化也是由來已久。由於劍形直且正,精美修長,所以被稱作“百刃之君”、“百兵之秀”,代表了智慧、正義、浪漫、文雅、風流,是身份的體現。
它從最早的防身作用,到佩劍的高調炫耀,再到文人的歌頌熱衷,以及武術、舞蹈、戲曲甚至書法等的融合運用,賦予了它神聖的象徵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使中國的劍文化灼灼放光,並歷傳不衰。
不過,早期鑄劍比較難,所以只有王公帝候纔有得佩帶。而到了後來,除了文臣武將、文人雅士,但凡有點騷氣的人,都喜歡掛把劍吸睛耍酷。它尤其受俠客們的喜愛,所謂“仗劍天涯”呀,“御劍而行”呀,“負劍行俠”呀,那是怎樣的快意拉風!
當然,現在是不行了。揹着劍上街的(當然指開過刃的;公園裡老大爺老大娘背的那種不算),不是走天涯,而是被關押。另外,由於劍代表了剛正,有身份,所以古代打劫偷盜的,大都是提着鋼刀,少有拿劍的;掉價丟份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