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儒家)

孔子

(這老頭太熟了)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連出生去世的月日都有,這是古人中少有的),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儒家祖師爺。

“師傅,外面有個小毛孩叉着腰,穿着開襠褲,站在馬路中間不肯走。”

“這事還要叫醒我嗎?”

“我要把他趕走,他說想見見這裡最有學問又最慈祥的人,所以我就叫您了。”

“嗯,你做得對。我這就下車。”

幾片秋葉飛過。銅黃的土路上,一個小孩擡頭,一個老漢低頭,彼此溫情地凝望着。畫面清新雋(念“倦”)永,柔美和諧,除了小孩的屁股有些晃眼。

小孩說:“聽說你叫孔子我叫項橐(念‘駝’)問你幾個問題回答得出你打我屁股回答不出我打你屁股。”

孔子說:“。。。。。。”

項橐說:“爲什麼鴨子和鵝有蹼(念‘普’)腳能浮在水面上而魚和蛇沒腳也能浮?”

孔子說:“。。。。。。”

項橐說:“爲什麼大雁和仙鶴脖子長才叫得響而青蛙蛤蟆沒脖子也哇哇叫得響?”

孔子說:“。。。。。。”

項橐說:“爲什麼早上的太陽看起來比中午的太陽大所以近但卻沒有中午的太陽熱?”

孔子說:“。。。。。。”

項橐說:“把屁股翹起來吧!”

選自列子的《列子•湯問》和唐代的《孔子項橐相問書》。標點符號請自理。

孔子祖上是非常非常闊氣的。他遠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嚇到了沒!),商朝被滅後,其後裔建立了宋國。孔子的這支宗族最初也做過宋國國君,後來讓賢做了大夫。不過到了他父親叔梁紇(念“合”),因爲避國內戰亂逃到了魯國,之後生了孔子。

據說孔子小時候醜得不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他“生而首上圩(這裡念‘於’)頂”, 就是剛出生時,腦袋中間低,四周高,像山丘一樣,所以才名丘。

這個要麼是真的,要麼司馬遷跟他有仇。

當然,關於“丘”的命名,還有個文雅的說法。是說孔子老媽在生他前,曾在她居住的尼丘山前祈禱過,所以給他取名丘。

不僅腦殼長得坑坑窪窪,名字有起伏不定的感覺,孔子的生活也是坎坎坷坷的。他三歲死了爹,十七歲沒了娘,又因爲之前母親是小妾沒地位,父親去世後就被家族趕了出去,所以孤苦伶仃的,一直過得很貧苦。

長大後,他做過倉庫管理員、牧場管理員。這期間,他開始自學各種知識,尤其是禮儀學。爲此,他還專門去周朝學禮儀,並遇到了老子,拜他爲師,學習了一陣。

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爲,孔子也和其他文人一樣,文縐(這裡念“周”)縐、弱不禁風的,但其實不是。他是個彪形大壯漢,身高一米九六,這個擱在現在,也是讓人眼神迷離的存在。而且他力大腰圓,曾把近百斤重的卡城門用的大門閂,當做槓鈴像吃餅一樣輕鬆地舉來舉去。

27歲時,孔子從周朝回到魯國,開始辦學,並積極參與政治。48歲時,他開始修訂《詩》《書》《禮》《樂》等古籍,後來還做了不小的官(大司寇,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部長)。

但因爲對魯國的政壇失望,以及受當時魯國掌權的“三桓”的排擠,55歲時,孔子帶領弟子開始周遊列國,推薦自己的治國理念。

這次周遊列國長達十四年,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國。但他不僅沒得到重用,累得夠嗆,還被人像山賊一樣圍困了三次,差點沒命。

68歲時,他回到了魯國,五年後去世(沒辦法,只能這麼簡單地介紹一下,真正的孔子傳能寫成一本書呢;而且已經有人寫了)。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他的儒學思想對後來的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和“仁”。政治上,主張用禮教和道德來治理國家;經濟上,提倡重義輕利,不取不義之財;道德思想上,講究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倫理觀念上,包含有孝、悌(念“替”,敬愛哥哥)、忠、知、勇、信等內容;並提出了“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這也是今天發揚儒學的最主要的內容和意義。

他提倡“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認爲人人都應該接受教育,並親自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據說有三千多名弟子,不過沒收學費,就每人收了幾壺酒和一些牛肉乾,不然就大發了),畢生從事教育活動,爲中國古代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另外,他提出的“因材施教”和“誨人不倦”的教學方法和態度,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的。

教育的問題,是千秋大業的問題,事關整個民族未來的興衰和強盛,所以這纔是儒學要大力發展的重要原因。當然,這裡是指先秦時的儒學,並且還要剔除其糟粕。

孔子思想中還有很多積極的東西。比如“直道而行”、正直不阿的個人修養,與人爲善、言而有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爲人處世態度,以及“溫故而知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等。

但是,孔子思想的缺陷也是明顯的。比如,對於國家的治理,沒有法律的約束,光靠德治是不可能的,遠遠不夠的。同時,它沒有治理國家、富強國家的具體措施,只會泛泛而談、空洞的道德說教。

還有,其中嚴格的等級制度,繁瑣的禮儀形式,以及扭曲變態的孝道做法等,在今天都是不可取的。

應該說,孔子思想在和平的時期,還是可以用用,但也只能做爲國家政策的輔助。另外,它雖然不能治理國家,但對個人的修養,倒是可以提倡。

孔子編著有《春秋》,修訂了《詩經》、《尚書》、《禮經》、《樂經》、《周易》,這六本書統稱“六經”。另有一本《論語》,由他的弟子編寫而成,是記錄他和弟子們的言行的。

現在全世界有五百多所孔子學院,是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爲宗旨,並不是只傳授孔子思想的。只是孔子名聲比較大,信徒比較多,海外的影響勢力比較廣,所以才冠以孔子學院。

儒家,是以“仁”“禮”爲核心思想、主張用禮教和道德來治理國家、重視倫理及教育的學派。

早期儒家只是百家中的一派,並且不怎麼受歡迎。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纔開始處於統治地位,從此成爲官方的唯一意識形態。

另外,孔子本人的儒學思想和早期的儒家還是很不錯的。只是在西漢董仲舒“三綱五常”的歪解,尤其是南宋朱熹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之類的亂改後,儒學才變得面目全非,陳腐僵化,讓人深惡痛絕,變成了魯迅先生所說的“吃人的禮教”。

所以,今天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儒家,區別早期和後來的不同,完全丟掉後來胡說八道、頭腦發癲的東西,才能使原來的儒家發揚其真正的意義。

這裡說一下戰國時儒家的八派。

在孔子死後,他的子孫及徒子徒孫們,因爲各自不同的觀點,把儒家慢慢分成八個派別。

這八個派別,分別是子張之儒(孔子弟子)、子思之儒(孔子孫子)、顏氏之儒(顏濁鄒〈念“走”,第一聲〉,孔子弟子)、孟氏之儒(孟子)、漆雕氏之儒(漆雕開,孔子弟子)、仲良氏之儒(這個未知)、孫氏之儒(荀子,也叫孫卿)、樂正氏之儒(樂正克,孔子徒孫)。

這些派別的人,都說自己是孔子思想的真正傳承人,彼此吵得不可開交。不過後來影響最大的,是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當然,兩派之間更是有你沒我、不共戴天的對抗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