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後,曹孟德留下曹仁、戲志才、荀彧、荀攸、程昱五人,一路到書房,令典韋、許褚作門神,屏退左右。
如今夏侯惇在南線督軍,夏侯淵駐雒陽,因南線無恙,前不久剛把曹仁調回濮陽。
君臣落座,曹孟德才道:“留下諸位,乃因這卷陣圖。”
說着話,小心翼翼將袖中錦帛取出來,在面前案几上展開。
粗略間,只見錦帛上一副圖錄,有赤白黑黃青五色五部,乍一看,彷彿生生不息,流轉不休,頗爲有些玄妙。圖錄一側,纔是陣圖詳解。
“陣圖?”
除戲志才,曹仁等皆迷惑。
曹孟德與戲志才點了點頭,自顧自研究起了這卷陣圖,而戲志纔則一一將陣圖之事道出。
“前次主公去趙先生別院,說起一事...趙先生於是言道五行之陣,並製出這卷陣圖。按趙先生所言,依陣圖練兵,可聚全軍之力於一人,動輒開山破城,威力無邊。”
聽完戲志才所言,曹仁、荀彧等,皆瞠目結舌。
荀彧不禁道:“我嘗閱道家經典,也淺嘗五行之妙,卻竟還有這樣的用法?!”
曹仁道:“趙先生之言,必定沒有差錯。若如此,大兄橫掃天下,便如探囊取物耳。城高牆厚,不足道哉!”
衆人皆心中震驚。
不過荀彧等轉瞬間,也想到此間利弊。
幾位智慧超然,對視一眼,荀彧道:“主公,此利弊兼半,恐須得謹慎用之。”
曹孟德忍住心中驚歎,強自將眼睛從陣圖上挪開,道:“文若所言不差。世間事,無十全十美者,多利弊參半。不過諸君不必擔心,當時趙先生提出陣圖事,我便有同樣的擔心。不過趙先生有解決辦法。”
“哦?!”
衆人頓時開顏。
荀攸道:“趙先生仙家中人,高深難測。敢問主公,是何解決之法?”
曹孟德捻鬚道:“趙先生說,這五行軍陣,乃因五行拳經之故。軍中兵卒生死與共,又各修五行拳經,於是不知不覺,觸摸到了此間奧妙。這五行軍陣,無外乎陣法之道,既能佈陣,便能破陣。只是已具仙家一些皮毛,等閒手段奈何不得。趙先生的意思,是煉製一套...嗯,仙家法寶,名喚五行陣旗。只要此寶在手,便可斷絕兵卒感應,軍陣瞬息即破也!”
“哦!”
衆人云裡霧裡,畢竟不知仙家玄妙。
荀彧道:“五行陣旗...聽來的確玄之又玄。趙先生可煉成此寶?”
曹孟德看向戲志才。
戲志才道:“趙先生前日與我說過五行陣旗之事。說是這套旗幡頗爲要耗費一些功夫,怕是三五月還煉不出來。”
今日許褚去取符籙,也將曹孟德蒐集的上等蠶絲數十斤送去。實則五行陣旗還沒有開始着手煉製。
在趙昱看來,只這一卷陣圖,少說需要一年半載纔能有所成就。在軍陣成就之前,五行陣旗沒必要那麼急切。
曹孟德也知道此間道理,點了點頭:“趙先生既已有言,便勿須擔憂。”
戲志才道:“主公說的是。趙先生還囑咐我告知主公,待五行陣旗煉成前夕,會遣人來濮陽,並請主公親往一趟。說是要法器認主。”
曹孟德頓時笑意盎然,微微頷首不提。
於是道:“此事想必還早,勿須急切。這卷陣圖,纔是眼下關鍵之物。”
他看向曹仁:“我意先在我宿衛之中行此陣圖...這幾日一則還要挑選精兵充入宿衛,二則要從宿衛之中裁汰一些。終成五行五分,所修五行拳經,每一門合五百人,不能多一人,不能少一人。子孝這幾日需與典韋許褚稍作配合。”
曹仁應諾:“大兄放心。”
曹孟德合起陣圖,道:“河北事,需得監視完備,袁本初任何動靜,我都要知曉。公達先生好生注意一些。兩年之內,我不打算動兵。這兩年中,發展民生纔是要務。另則精鋼產量、農具研發普及、兵甲研發生產,都是重中之重,諸君務必不能疏忽大意。”
又道:“我前些時日在思忖金銅錢幣之物。當初董卓在關中大肆造幣,早已將五銖攪亂。我意重整錢幣流通,文若稍後拿個章程出來,再細細合計一番。”
最後道:“一待我萬事俱備,便揮軍直上,破本初,納河北,轉而平定天下。”
...
半夜隨昭姬,半夜修行熬煉法力,一大清早趙昱起來,昭姬還在酣睡。正如海棠春睡,雲鬢遮掩,頗爲讓人蠢蠢欲動。
來到院中,稍稍行了一趟拳腳功夫,活動活動。便又出門,在這別院內外閒逛一圈,回來時候,王婆已經準備好早飯,昭姬也已起來。
別院中用餐,歷來是分內外的。
管亥等別院護院,則在外,二十餘人在火院用餐。而趙昱平素用餐,便在木院之中。與之一道的有十個弟子,丫鬟,蔡夫人蔡小妹,及王婆一家。
內分兩桌,卻畢竟一起。
趙昱並不十分在乎此中規矩。但王婆等,卻分外在意。趙昱也不干涉。
如今對趙昱而言,餐風飲露是等閒。飲食只是口腹之慾,可有可無。或者習慣,或陪昭姬,僅此而已。
飯後,弟子們一窩蜂去了水院,趙昱和昭姬隨後。水院便是教導弟子文化課程之所在。
趙昱對昭姬道:“符籙車船已到關鍵時候,加之要與孟德煉製一套法器,由是怕又是時間不夠用了。昂兒他們文化課程基礎具備,我打算讓他們自學。”
昭姬嫣然頷首道:“耳提面命,在打基礎時必不可少。如今既已打好基礎,自是要讓他們自學。”
古時候的教育,與兩千年後截然不太一樣。
蒙學過後,識的字,懂得理,便讓弟子自學。因此即便讀書人的基數不大,但往往頂尖一批人物,都非常了不得。因材施教也是孔子的理念,而孔子教授學生,每每講學,講的也不是書本上的東西。看論語就知道,孔子與身邊弟子,從很細微的地方,去啓發他們,讓他們懂得許多道理。而大多數時候,都是這些弟子自學。遇到不懂的,纔來問孔子。
這樣的理念和教學方式,一直延續到這個時代。無論鄭玄、蔡邕還是之前的馬融,這等大學問家,他們教授弟子,都是用的這種方法。
趙昱覺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