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貴族的一番話語說出來,那淚如雨下神情讓人有心不忍,簡直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要不是帝辛掌握了確切的鐵證,還真以爲冤枉了他。
“比干!!”
帝辛一聲大喝,死死的盯着這中年貴族道:“你和微子啓他們到底做了些什麼,當孤真的不知道嗎?”
石臺上,聽到帝辛話的子皓,不由有些發愣。
眼前這個看起來帶着雍容正氣的中年貴族就是傳說中的比干?那不是應該早就被挖心死了嗎?又怎麼會以被獻祭者的身份出現在這裡?
他對於比干的認識,也不過是穿越前從封神演義裡瞭解到的一點皮毛罷了。
在演義和流傳中,比干是商朝貴族商王文丁之子,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
比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
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濫用重刑,比干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
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
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
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4歲。
無論是演義裡,還是後世的記載當中,比干都是大大的忠臣。
只可惜,大部分人物和故事都是後世杜撰的,在甲骨文中根本沒有此類記載。
“私通西岐泄露機密,盜取先王遺體龍氣。這還需要我說嘛?如果不是你們這羣蛀蟲,大商豈會淪落到如今?”
帝辛有些壓不住憤怒的說到。
比干心裡一慌,但還是一臉正直的說道:“此乃污衊,定是妖婦誣陷於臣。”
聽到這番對話,子皓一臉震驚。
沒想到在真實歷史中,比干並非心懷天下的忠臣。
他當然不知道,他穿越前已經有考古學家考證,推測出了事實的真相。
據考古學家考證,商朝王位的繼承是“有嫡立長,兄終弟及”的制度。
商王帝乙臨終前,王位的候選人主要是微子啓和帝辛。
其中微子啓是庶出的長子,而帝辛雖然年幼卻依靠嫡出的身份順利繼位。
於是,從帝辛初年開始,微子啓就箕子和比干等兄弟聯合,一直和紂王明爭暗鬥,甚至導致商朝滅亡的武王伐紂事件,也是微子啓趁紂王領軍討伐東夷時,和周武王裡應外合共同施行的。
在商朝滅亡過程中,比干充當着國賊角色。
因爲其功勞,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天下大定,將比干冊封在長林。
在紂王死後,第十七年,比干纔去世。
後世爲抹黑紂王,於是有了比干刨心一幕。
只可惜,任何造假行爲,都會出現前後矛盾之處,比干的墓誌銘上,明確記載着比干出生時間,死亡時間,壽命時間,這些讓歷史造假,多了破綻之處。
“事到如今,竟然還不知悔改!”
帝辛一臉失望,有些心灰意冷的一旁的妲己說道:“動手吧!”
比干臉色一變,還來不及說些什麼,就被帝辛一斧子斬下了頭顱,隨後又用利斧斬去,將其肢解爲幾塊。
有巫祝上前,將其屍體放在了盤子上,端着盤子,放到了先祖的靈位前。
又是王后蘇妲己上前,用利斧斬殺了另一個叔祖輩的王室血裔,將其放在盤子當中,祭祀着祖先。
沒過多久,被綁來此地的貴族變便被帝辛和妲己兩人斬殺殆盡。
同一時間,太廟之外的武士也揮動了手中的武器,斬殺了被帶到陣勢節點出的俘虜,將其屍體堆積爲京觀,用以祭天。
太廟之外,數百俘虜的血液收到一股奇異的影響,沿着陣勢潺潺流動着。
而在太廟之內,放置子皓的那座太極石臺突然大放光彩,化爲一團溫和的火焰將子皓籠罩起來,同時釋放出一股強大而又特定的吸引力,吸引着比干等貴族們的血液匯聚。
而在這過程裡,大祭司親自拿着青銅刻刀,在一塊龜殼上刻下文字: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有王獻祭,澤被一方。
一筆一劃,都在消耗着大祭司身爲鬼仙強者的精氣神。
十六個字全都刻畫完畢後,大祭司整個人的精氣神都跌落到了低谷,似乎隨時都有可能嚥氣兒似的。
大祭司顫顫巍巍的走到石臺前,將龜甲拋入火焰之中。
霎時間,整個龜甲化爲虛無。
而那被匯聚來的血液,也都全都融入到了火焰之中,不斷的被淬鍊。
轉眼之間,一頭虛幻的飛禽出現在火焰職中。
這飛禽好似燕子,但氣息卻更加的荒古,而且那對眼睛更是呈現出一種宛若琉璃般的光彩,赫然便是大商崇拜的圖騰玄鳥。
“呦~”
一聲啼叫,玄鳥振翅一扇,一團幽藍色的火焰,便從其身上燃燒起來,形成了火中火的奇異景象。
而在這個過程中,子皓則是在一股難以言述的力量下,陷入了一種似睡似醒的狀態之中。
只不過這種狀態下,他卻能奇異的觀察周圍的一切,可以說整個太廟裡景象都清晰的呈現在他的意識職中。
“玄鳥復甦……大王,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看到這一幕,大祭司輕輕吐出一口氣,帶着欣慰的神情轉身對帝辛說道。
“多謝大祭司了!”
帝辛感激得說一聲,而後對着擔憂的妲己點了點頭,便凝神來到石臺之前高唱道:“孤以玄鳥血脈爲祭!願玄鳥本源涅槃。”
話落,太廟密室裡盛放的九鼎光芒大盛,直接脫鼎而出,化爲九州地形圖和奇異之物,最終糅合成一道光柱,憑空落在帝辛身上。
在光柱的照耀下,一股股鮮紅厚重的血液不斷從帝辛體內抽離出來,融入石臺光焰的玄鳥之中。
受到這股血脈的滋養,玄鳥身上的幽藍色火焰大盛,逐漸佔據着外面那一團溫和的光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