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同的命令通過快馬傳報到南下三路大軍手中的時候,磨刀霍霍,早已經等待的不耐煩的將士們,扛起手中的武器,毫無猶豫的,在各自的將軍的帶領之下,分別踏入南下的路程。
三路大軍,雖然都是打着平叛的名義,但是事實上每一路軍隊的任務盡是不同的。
先說西路軍陳平所部,此一路將士共計一萬多人,清一色的騎兵,他們的任務不是穩打穩進,占城攻地,這一路軍隊的任務在於順着河東兩路西部邊地,快速穿插南下,過嵐州、石州、隰州,越河東北路,直撲河東南路,然後快速進兵河東南路的府治平陽府,將臨汾軍控制到手,然後再南下控制住戰略要地陝州。如果從地圖上去看的話,陳平此次擔當的任務簡直不亞於一次重大的速度化進軍,上千裡的路程,只求快速、乾淨、利落,早早拿下陝州,從而控制住從關中而來的軍隊的路,做到進可攻、退可守的架勢,唯有如此,就算是這次謀取河東兩路的計劃泄露,也能夠爲其他兩路軍隊乃至顧同親自南下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再說東路軍賀鬍子所部,手下騎兵五千,步兵兩千,此一路軍隊,任務比之西路軍,雖然沒有那麼急迫,但是也不可謂不難,首先,賀鬍子所部要配合中路軍南下攻取太原府,然後將麾下兩千步兵交由中路軍統領,完成這一計劃之後,賀鬍子將率領騎兵快速南下,和陳平一樣,進入到河東南路,過遼州、潞州、澤州,進兵河東南路的另外一處戰略要地——孟津。
熟知歷史的人,相信都瞭解孟津的意義之大,有了孟津,西京軍進攻則可以繼續南下南京路,佔據河南之地,進而和趙宋接壤,退守,則可以防備中原之兵北進晉地,乃是真正的門戶要地。
比之東西兩路戰略上的進軍行兵,從馬邑、廣武一帶南下的中路軍,由西京軍後起之秀杜謙、三娃子統帥,合計有騎兵七千、步兵一萬,從用兵的規模上,就可以看出此一路軍隊的任務之重。
廣武前線,杜謙和三娃子接過顧同命人傳來的進兵指令,心中不由得有一些緊張。
杜謙本以爲作爲中路軍的他們,會由顧同親自統率,合着蕭成所領的後路軍,合兵一處,共同出擊,南下太原府,卻沒有想到,這一次顧同直接將任務拋給他,不管不問,大有考校之勢。
正是猜透了這一層用意,杜謙和三娃子才更加的緊張。
他們二人本是從平涼府應召而來的窮苦子弟出身,杜謙還好一些,家道未中落之前,讀過一些書,三娃子則是實打實的山中獵戶。
從社會的最底層,到現在執掌一路大軍,二人知道,如果不是顧同,他們是絕對不會有今天的這一番成就的。
從入軍,到進入講武堂學習,再到當年和陸軍之爭,再到神武軍‘分家’隨顧同北上入主西京路,一路來的打磨,讓杜謙早已經不是那個爲了騎兵、步兵誰優誰劣而爭吵的少年郎,幾年的磨礪,他早已經成長爲了一名合格的統兵之將,再加上好夥伴三娃子這員猛將的配合,是以纔是此次顧同將中路軍如此重要的職位,交給杜謙的原因。
即是考量,同時也是進一步的磨礪,好讓杜謙這一批講武堂訓練出來的後起之秀能夠儘快的成長,以面對接下來的更加動盪的時局。
顧同的此番良苦用心,杜謙不能盡知,但是已經明白這是一次真正的考校的他,心中的戰火已經燃燒了起來。
“三娃子,此次主公將攻佔太原府這樣繁重的任務放到了咱們兩個的肩膀上,說明主公看重咱們,咱兩人能從一介貧寒子弟走到現在這一步,沒有主公的話,是萬萬不可能的,現在到了咱們爲主公效死力的時候了,你看,只要拿下太原府,咱們就算是拿下了晉中,西線、東線陳平、賀鬍子兩位將軍用騎兵快速插入,晉南平陽府也指日可待,只要太原府和平陽府盡數落到咱們手中,這三晉大地,以後就是主公的啦,所以,此次咱們一定要將這場仗打的漂漂亮亮的,不能給人口舌,說咱們講武堂出來的沒本事,咱們是主公親自教導出來的,不能給主公丟人!”杜謙目光噴火一樣,看得出來,他的內心很是激動。
三娃子也聽的心潮澎湃,雖然他沒有杜謙那樣靈活的腦瓜子,但是在戰場上,他從來都是奮勇殺敵在前,絕對不退縮的那種猛將型人才。
三娃子不懂杜謙說的那些高深的話,但是他的心中,爲顧同效死力這個信仰,絕對不比任何一個人低。
用三娃子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爲主公效力,值得!”
大軍啓程南下,一時間從馬邑、廣武兩座小城立刻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但是杜謙、三娃子兩人已經沒有心思去管這些了,他們的心思,全部都用到了如何儘快佔領太原府,爲顧同南下大好前站上來了。
雖然說此次進兵河東兩路是奉了女真皇帝的招領,但杜謙的心中比誰都明白,皇帝的詔令或許對於漢人將士來說還有一些作用,但是在那些女真保守勢力看來,若是他們自己不同意,皇帝的詔令也難以起到作用。
而阻隔在西京路南下太原府的中間,第一道阻力就是由女真武將蒲察津守衛的晉中重鎮,名關——雁門關。
巍巍恆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于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門關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雁門山,古稱勾注山。這裡羣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
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爲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餘載。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名將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楊家將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爲國立功。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爲“楊無敵”。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爲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爲國。後人爲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雁門關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城牆高10米,周長約1公里。牆體以石座爲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牆垣上築有垛口。
領兵來到雁門雄關之下,還來不及欣賞千年雄關的風景,果不其然,杜謙就遇到了守將蒲察津的阻攔。
對於這一想象中的情況,杜謙早已經有所預料,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再拿出了完顏璟頒下的平叛詔書之後,蒲察津居然還是那樣的不識時務,並揚言除非是朝廷給他本人下令,不然,誰要想帶兵從這個地方經過,那就得看看他手中的大刀答不答應。
蒲察津之所以這般阻撓,其實只爲了給姻親完顏慧報仇雪恨,因爲當初顧同清洗西京官場,完顏慧落敗被殺,所以蒲察津自然而然的也就恨上了顧同,所以纔有了見聖旨依舊不開關門的場景。
蒲察津的本意只是阻撓阻撓顧同的軍隊,讓顧同和西京軍也知道知道他蒲察津的厲害,順便爲他的親家完顏慧出口惡氣,但是沒有想到,他這般用心,竟然給他以及雁門關女真守兵帶來了滅頂之災。
在搬出聖旨之後蒲察津猶不開關門的情況下,杜謙也沒了好脾氣,直接就讓三娃子帶着一同前來的步兵搭起攻城器械,強攻雁門關。
雁門關守關將士並不是人人都像蒲察津這樣的不識好歹,尤其是在得知西京軍是奉命行事之後,這些人要麼就是猶豫要麼就是直接後撤,就算是有蒲察津的強力要求,也不能挽回敗局。
一頓強攻,其實也沒有遇到什麼強烈的反擊,三娃子就直接奪下了雁門關城牆,然後又開關迎進杜謙率領的主力部隊。
至於守將蒲察津,杜謙想也沒想,直接以阻撓軍機、蔑視聖旨爲由,一刀砍了,不過這樣一來,也爲西京軍控制要塞雁門關取得了便利。
奪關南下,杜謙領兵過忻州,直撲太原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