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老的手輕輕一揮,相城城門已經大開,一支大軍走了出來,人人威猛個個武勇,身穿墨色鎧甲,手持精鐵大錘,腰間佩刀,煞氣逼人!
張凡的目光猛然一縮,爲這一支兵馬感到震撼,而他身後的江東義士也在同時渾身一震,如臨大敵。
周瑜的眼神不斷閃爍,哪怕以他的冷靜睿智都不由倒吸一口涼氣:“天下精兵出丹陽,此言果然不假!”
張凡心中震動,深感這一次他是來對了,丹陽兵的精銳之名古已有之,西漢時李陵五千死士也是來自丹陽的精兵,在李陵進襲匈奴時,以五千人抗擊匈奴八萬精騎,在援兵不至的情況下竭力死戰,最後只剩四百人撤回關內,主帥李陵被迫投降,副帥韓延年戰死。以匈奴驍騎之勇,五千丹陽兵竟然能令單于喪膽,幾乎要撤退,最後探知李陵無援纔敢進攻,丹陽兵善戰可見一斑。
而在三國時期,陶手中雖然沒有好的戰將,但是握有一支精銳的“丹陽兵”,因此也可以對抗曹操這樣的大鱷。
“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劉備增援陶謙的時候,陶謙贈送了數千丹陽兵給劉備。後來隨着劉備轉戰千里的部隊,就是這支精兵。其餘的丹陽兵則在曹豹指揮下誘發了呂布奪徐州的戰爭,估計後來呂布的部下中不乏丹陽勇士。但是顯然還有少許殘留在當地的丹陽兵,他們成爲廣陵太守陳元龍部下,就是這點兒丹陽兵,後來竟然擊退了小霸王孫策的渡江攻擊!
後來,吳國的丹陽太守沈瑩對晉作戰裡面,僅僅率領500餘丹陽兵,頭綁青巾,手執巨錘,數次向晉軍的陣地衝鋒,突破晉軍的堅牢防守,丹陽兵之勇令人聞風喪膽!
就是這樣一支精兵,導致陶謙這樣的老好人都能在徐州站穩腳跟,其精銳武勇程度自不必評說,按張凡的想法來看,這支大軍的單人戰力雖不如真龍營,卻要比虎衛軍等強的多,更難能可貴的是其人數衆多,成了氣候,正面對拼的話真龍營將士還真不一定就能戰的過!
“天下精兵出丹陽!”張凡發出了和周瑜一樣的感慨,這一支丹陽兵將會成爲冀州的另一股中堅力量!
震撼之餘張凡仔細看去,卻發現這支兵馬人數不對,雖不到三萬,但絕不止兩萬之數,於是目光一閃,看向了陶謙。
陶謙一嘆:“大人以誠待我,我亦以至誠回報,此地有兩萬五千丹陽精兵,希望大人善待之!”
張凡沉默中再一抱拳,而一旁的周瑜早就心中震撼,對張凡生出濃濃的敬畏,除了孫策外,張凡成爲了他第二個打心底裡認可的人!
原本出兵徐州了爲了不讓其在他們與曹操交戰時橫插一腳,但張凡卻以一個承諾換來了陶謙的認可,這將是戰場上最大的變數!
若要阻止徐州出兵,必須要先給予當頭一棒,此戰由周瑜謀劃自然是必勝,但若這一支精兵出現,江東軍免不了傷亡慘重,進而會影響對青州的攻伐,而一旦因實力不足而戰事拖延,恢復些元氣的陶謙未必不會奮起拼死一搏,雖然周瑜仍舊有信心,但江東軍終究會因此而元氣大損!
如今,張凡只用一個承諾便讓陶謙斷絕了與冀州江東爲敵執念,更換來兩萬五千丹陽精兵,這一增一減不可簡單計算,當成爲影響戰局的最大砝碼!
“丞相大人義氣滔天,我不及也!”周瑜鄭重抱拳道。
張凡一愣,這還是那個爭勝之心極強,曾喊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周公瑾嗎?
片刻之後,一絲笑意滑上張凡嘴角,他倒是很想看看周瑜的心性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更想看看若周瑜再和諸葛亮對決,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周瑜周公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赤壁一把火生生燒出個三分天下,這樣的人傑,舉世無雙!
最終,張凡帶上了兩萬五千丹陽精兵,與江東義士一起合共三萬人馬,浩浩蕩蕩返回彭城,當這一支大軍出現在彭城之下,城門忽然洞開,陳登邁步而出,於張凡見禮:“拜見主公!”
不是大人,而是主公!
陳登雖不知張凡如何得到的丹陽精兵,不知道張凡與陶謙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但一看那丹陽兵不是兩萬人,而是生生多出五千,他就已經徹底折服,再沒有半點遊移,直接選擇了歸順。
張凡笑了,陳登此人雖然未必非常忠誠,但絕對是一個義士,而且爲人不錯,歷史上他數次換主,但於劉備麾下時他沒有迫害呂布,在呂布麾下時也沒有迫害劉備,甚至在呂布被捆縛時也不見他的身影,足可見他還是有一絲底線存在,這種人可用!
陳登離城,雖未帶士卒,但帶給了張凡大量的糧草和軍械等,這是他的態度,也是陶謙的態度,從此徐州中立,隱隱偏向張凡!
得到陳宮和兩萬五千丹陽兵,江東軍士氣大振,而半日後趙雲亦率領大軍來到,兩軍聯合起來近六十萬人馬,士氣如虹,只待一戰!
曹操,張凡,這兩個宿命中的對手,又將爆發一場傾世大戰,這一戰舉世矚目!
此戰若張凡勝,則其橫掃之勢確定無疑,若曹操勝,則張凡走出冀州的謀劃將破滅,至少也將延緩許久,可以說對兩個陣營來說,此戰都不容許失敗!
風蕭蕭,天地寒,北境的風刺骨,然而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懷疑,這寒冷馬上就要被熱血所取代!
шωш ¤TтkΛ n ¤C 〇
雙方都在積極備戰,曹操在邊境佈置下了重兵,親自坐鎮指揮,沉默中顯露出決戰之心,而張凡和周瑜也沒有怠慢,六十萬大軍開始北上,穿過了下邳,越過了東海城,直逼費城!
費城郡,雙方的第一場大戰將在這裡產開,此一戰由江東軍作爲主力,張凡和周瑜坐鎮指揮,直面曹操!
風更寒了,蕭瑟之意瀰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