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 一樁姻緣,幾環圈套

廖氏在先帝駕崩那會兒,險些沒被皇后存心遺忘在潛邸,後來有太皇太后干涉,才把一衆“已有事實”的姬妾盡數接了進宮,天子雖對廖氏說不上寵愛,可看在黃陶的顏面上,冊了她一個婕妤的品階,這位也以爲就此揚眉吐氣,聽說皇后日子不好過,動不動就上前叫板,與皇后狠鬧了一場,越發讓天子冷落,實在兩敗俱傷。

又說她的“姑母”黃氏,自從上回因爲皇后的熱心腸看見重掌中饋的曙光,哪料反而落得一場斥責之後,灰心喪氣之餘心裡越發對夫家懷怨,禁足了一陣兒,新歲時才得自由,趕忙入宮到皇后跟前討好,得知廖婕妤不安份,又主動請纓去教導廖氏本份二字,好容易才勸服了廖氏要識時務,切莫與皇后作對。

黃氏奉承皇后原是出於黃陶的意會,但自打天子登基,時局一改,黃陶看出皇后岌岌可危,位置並不穩當,忙不迭地與黃氏又是一番溝通。

大長公主解了黃氏禁足,並沒有再管制她與外頭接觸,黃氏時有出門的機會,再兼着黃陶走馬上任後又雷厲風行地籠絡了一些朝官,這些女眷遞了帖子上國公府拜會夫人,國公府也不好將人拒之門外,黃氏與黃陶的溝通雖說得繞些彎道,但總還不至於艱難。

黃陶看穿皇后一無母儀天下的能力,又沒有天子隆寵,唯一值得說道的就是有門勢大的孃家,但眼看着秦家與陳家已經明爭暗鬥,而天子的態度又對陳家更爲親近,黃陶斷定皇后遲早都得悲劇,秦家就算不會被連根拔起,秦皇后無非也是被廢、早逝這兩個結局之一。

黃陶的叮囑是,雖與皇后的情誼需要維持,不過重點還是得放在太后那頭。

於是黃氏便與陳家女眷主動交好,又勸說着廖婕妤去壽康宮全心侍奉以爲示孝,便也漸漸爭取了太后的時常詔見。

大長公主雖看在眼裡,卻也不便阻撓,太后喜歡黃氏,衛國公府總不能表示異議。

又說太后,她反感皇后絕對是出自真心,更別提後來秦家還與陳家爭勢,但太后與當初廢后孔氏以及德妃相比,並不十分乾涉朝政國事,再者她也控制不住兒子,確確實實就是個慈母,一心只爲兒子盡力,天子沒有廢后的意思,太后再厭惡秦氏,也不會率先提出廢后,自然,對於太皇太后這個婆母,太后就不會輕易違逆,起初太皇太后將六宮事務交給太后掌管,太后甚覺喜悅,對太皇太后就更無不滿。

但這是當她得知慈安宮有監政之權以前。

自從她聽陳家女眷傳遞了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後,對慈安宮當然也是滿心忌憚,那些孝順賢良也就成了臉上薄薄的一層搖搖欲墜的面具而已。

接下來陳參議的“叛逆”無疑更讓太后勃然大怒。

但她也知道這位兄長的本事,更加記得當初險些被兄長害得長居祖籍永無出頭之日,心裡對陳參議頗有懼怨,不可能召人來壽康宮橫加指責,於是選了一個軟杮子下手,便是陳夫人,她的長嫂。

陳相當初因爲嫡長子不服管教,自己“寵妾滅妻”的行爲又實在理虧,並不敢對長子太過強壓,只處心積慮的在長子婚事上頭盤算,定的長媳並非出自權勳重勢之家,雖也是官宦女兒,相比陳家而言門楣低了不止一等。

哪曾料陳夫人雖然孃家不顯,本身卻是個聰慧剛強的品性,她與陳參議雖說不上情深意重生死相隨,倒也舉案齊眉和諧一心,自然曉得夫君與太后之間的芥蒂,並不接受太后的斥責,回覆得理直氣壯:“太皇太后是奉先帝遺命監政,名正言順,外子聽命於慈安宮也是人臣之忠,怎當得背逆不孝的罪名?太后娘娘,容臣妾勸言,太皇太后若將先帝遺命公之於衆,足以直接插手朝政,便是聖上都不能一二異議,眼下太皇太后並未採取這一舉措,實爲對聖上仍有慈愛之心,期望的是聖上遠奸侫而近忠良,秦相野心昭然若揭,意在挑唆聖上行不忠不孝之事,用心實爲險惡。”

“夫君也是勘破秦相用心,才選擇忠正良臣之途,娘娘,倘若陳家對太皇太后不敬,便是違逆先帝,又有秦家在後相逼,將來只怕會遭大禍。”

這番當面反駁堵得太后面紅耳赤,卻又無能辯斥。

眼睜睜地看着陳夫人告退,昂首挺胸而去。

藏身在隔屏後頭的陳三太太冷笑而出。

其實陳二爺纔是太后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太后雖被家族“提拔”成爲嫡長女,她的生母並沒有被扶正,故而陳二爺仍是庶出,二爺當年爲了慶王是竭盡全力,但因爲先帝時胡世忠的那樁案子,陳二爺將趕往京都擊鼓鳴冤的韓秀才投入冤獄,事情鬧了出來,先帝將陳二爺處斬,這時屍骨早寒,若非後來大君忽然摞了挑子,陳家只怕已被先帝收拾,不說滅門,一家子至少也會遠離朝堂。

三爺、四爺兩個是繼室所生,這時自然都是站在太后的陣營,與陳參議並不親近。

三爺雖然官職不高,但三太太孃家卻比陳夫人來得顯赫,早不服長嫂掌握中饋,但關係到家族興衰,三太太也沒說後宅那些女人家的恩怨,臉上雖是冷笑,倒也認同了剛纔陳夫人的一些話:“娘娘息怒,長嫂說秦家心懷險惡,倒是言符其實,不過聖上爲九五之尊,怎麼也不能被太皇太后一個女流掣肘,眼下只得先容秦家,而必須要針對嚴家與衛國公府。”

太后大以爲然。

三太太又再支招,這些話當然不是出自她的主意,而是陳相與三、四兩個兒子計策:“太皇太后意在分化咱們陳家,這才籠絡大哥,嚴家暫且不說,衛國公府蘇家倒也不是衆志城誠,咱們大可還諸其身。”

黃陶既然意會了黃氏交好陳家女眷,他自己當然不會放過與陳家的男人們聯絡情誼,早有意會,倘若衛國公與世子蘇荇有個好歹,蘇家的爵位勢必落到他的親外甥蘇芎頭上,他能擔保,以後衛國公府一脈勢力足能爲天子所用,當然也會與陳家禍福共擔,齊心合力地對付秦家,陳相一族權傾朝野指日可待。

於是在這個基礎上,陳相父子又再生出一條陰謀。

“上回皇后那一鬧,娘娘也看出大長公主對黃氏甚是不滿,婆媳不和,而太皇太后顯然幫着大長公主,國公夫人怎麼也不會向着慈安宮,據翁爹與三爺、四叔覈計,黃陶的話倒不摻假,聖上雖忌憚衛國公府的兵權,但要徹底剷除也不那麼容易,眼下還是要着重於君權一統,娘娘您想,倘若咱們暗助着黃陶兄妹成了事,衛國公府真要是被掌握在黃氏兒子手裡,的確便成聖上助益,待先解決了慈安宮與嚴家,又再剷除秦黨,聖上打壓衛國公府也是水到渠成。”

三太太這意思便是,拉攏交好蘇家,但這蘇家可不是如今的蘇家,而必須得換成黃氏作主的蘇家,當然要害衛國公父子性命也不是手到擒來的事,還需從長計議。

“大哥已被太皇太后收服,這也不算要緊,翁爹的意思是,可以想辦法讓太皇太后與衛國公府先生嫌隙,這兩方要不能齊心,分而破之也就容易了。”三太太眉梢染笑,身子一傾:“娘娘,長嫂心頭可有一個難題,便是六郎的婚事,倘若娘娘這時能爲六郎保媒,求娶衛國公府嫡女六娘,長嫂勢必喜之不禁,太皇太后既要籠絡大哥,也不會反對,說不定還會說服大長公主,就六郎鬧出那些事,大長公主怎甘心讓嫡孫女受苦?這麼一來,難保不會對太皇太后生怨。”

太后心思一動,沉吟一番,臉上就有了笑容:“先帝時衛國公府風光顯赫,論來六郎高攀不上蘇氏嫡女,不過眼下不同當初,父親是一國丞相,陳家成了皇親國戚,蘇六娘雖是嫡女,卻是繼室所出,黃氏一昧在哀家跟前奉承,必不會拒絕,但只不過,這麼一來,豈不是讓陳裕與衛國公成了姻親?”

陳裕就是太后長兄,六郎生父。

“這不打緊,橫豎聖上不會放過衛國公,將來國公府是在黃氏之子手裡,一個女兒哪有兒子重要,黃陶那麼一個通透人,哪能不知對聖上盡忠纔是正道,這回長兄被太皇太后籠絡,勢必被聖上忌恨,將來能落着什麼好?黃氏不可能爲了一個嫁出去的女兒與咱們作對。”三太太又是一笑:“黃陶對翁爹還獻了一策,說有辦法借刀殺人,讓蘇家與嚴家結下死仇,到那地步,太皇太后豈不恨死了衛國公府,便是大哥這個姻親也會受到遷怒。”

便壓低了聲,好一番解說。

陳太后終於眉開眼笑,頷首不已。

這些事情都發生在戚家堂將救得楚王妃在手的消息公佈之前,衆人且以爲已經赴楚的虞渢遲早會淡出權勢爭奪,並沒有將蘇、楚兩府聯繫在一起規劃,一方是天子認爲秦子若大有勝算,秦相更是對引以爲傲的孫女兒胸有成竹,另一方陳家把着天子的脈,認爲當擺平了太皇太后與嚴、蘇兩府,天子也會動手削除楚王兵權,就算楚王與秦相成了姻親,也不能捍動陳家的地位。

所以,當楚王妃已有下落的消息傳回錦陽,着急上火的唯有天子與秦相,陳家仍在依計而行,實際上他們也沒有別的對策改變楚王妃歸來的結果,認爲此事衝擊的是秦家,輪不着陳家焦灼難安,樂得袖手旁觀坐享漁翁。

黃陶固然明白旖景的歸來是件大事,但他一時也沒法子阻撓,仍舊按部就班,把心思用在收服京衛禁軍各司上頭,不過抽空提醒了秦相一番,勢必要促成楚王妃身敗名裂,楚王要麼停妻另娶,要麼被除宗譜淪爲庶民。

而蘇氏三個待嫁閨閣的小娘子,這時也都到了嫁齡,大長公主正爲六孃的婚事籌謀,七娘自然交給了三夫人許氏操心,至於八娘,倒是先議定了一門親事,男方也算東明舊族卻並非顯赫,家境卻是殷足,小郎君年已十八,已經通過了首屆鄉試,有功名在身,雙方已經有了意會,且等六孃的婚事有了眉目,即行定儀。

但大長公主沒有料到的是,黃氏已暗暗允諾了太后的示意,竟然將六孃的庚帖送去了壽康宮。

第三百一十二章 兵禍消彌,風平浪靜第十章 先發制人,小勝一局第五百八十二章 一入深宮,便過十載第五百六十三章 順勢而行,錦瑟“立功”第七百五十七章 你本無心,唯求自保第九十四章 月下陰謀,如何破解第兩百二十一章 有人中計,有人隱忍第四百二十七章 不應動情,無恥索助第五百零九章 世子“寬容”,大度求情第五十二章 情竇初開,驚變頓生第六十五章 各懷心思,只待風起第六百二十五章 逼君准奏,強請赴藩第七百八十章 勝負落定,廢位收場第六百一十一章 無情殺戮,冷厲逼問第兩百六十二章 他鄉遇故,才知音訊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石二鳥,黃氏顯妒第七百七十六章 黃恪被擄,董音受逼第四百一十二章 皇子相助,美人知恩第六百一十七章 旖景含怒,吉玉受辱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敞心扉,委婉相勸第六百五十六章 一願達成,一變突生第一百九十六章 分析案情,忽遇問名第三百三十八章 依偎之間,細數疑惑第四百五十七章 廖大破產,朗星挨踢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個誤會,或生事故第一百七十章 問罪甄府,慈母悲聲第一百四十八章 姨娘眉氏,一反常態第兩百一十六章 家事朝事,年節不閒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時憤怒,便埋禍根第兩百八十八章 書信叩別,半途勒馬第四百五十三章 前世軌跡,今生陌路第七十一章 盛夏一日,再往佛寺第三百四十一章 據理力爭,領命施罰第三百一十九章 深思熟慮,兩全之計第三百二十二章 時日太慢,婚期太遠第一百二十章 你之哀傷,我之遺憾第兩百五十三章 病也及時,死也及時第六百二十四章 "迫於無奈",自曝家醜第三百四十一章 據理力爭,領命施罰第三百四十九章 意外收穫,知情之人第五百一十四章 風波未起,責罰難免第五百零四章 年氏逞兇,反被氣死第五百一十二章 恭順示好,化險爲夷第五百八十七章 情義二字,更重江山第四百七十章 終是難免,成人笑談第二十章 忽得啓發,設計識人第七百一十四章 家有不肖,隱疾之患第七百二十一章 三朝回門,有藥可救第六百章 臨別之遺,除夕時察第兩百一十七章 白沙渡頭,古怪青年第兩百七十一章 網已密織,只待獸來第三百七十一章 不知厲害,自尋死路第三百一十四章 若你意定,決不負誓第六百九十六章 不速之客,嬋娟“見鬼”第一百六十一章 倉促之間,吐露情意第四百一十六章 “新婚”次日,“婆婆”逞威第七百三十章 三娘“更衣”,小嫚出頭第六百三十七章 自作聰明,子若入陷第三百一十三章 前途未卜,情意卻明第六百八十五章 隱瞞後着,暫且袖手第兩百二十九章 春暖來遲,人心早急第兩百零七章 貴女之間,涇渭不明第兩百零七章 貴女之間,涇渭不明第一百一十六章 如影隨行,愧疚難消第七百六十三章 秦楊二女,誰更“諸葛”第六百五十七章 艱難決斷,依計而行第五百零六章 安排得當,洗脫污名第三百七十六章 坦言不諱,嫡母庶子第二十章 忽得啓發,設計識人第七十八章 左右爲難,便失姻緣第五十八章 巧用心計,更改姻緣第四百六十章 明月之見,良禽擇木第五百零二章 分析局勢,險惡難避第一百六十九章 真相大白,盛怒難捺第五百零一章 又來貴客,平樂心動第六百三十九章 三人交心,寧海衛家第五百六十九章 奸細入宮,“雲雀”現形第兩百四十二章 喬縣來客,再引覷覦第六百零七章 朝局變動,市坊傳言第四百五十三章 前世軌跡,今生陌路第四百零四章 天子圓場,各人計量第六百一十章 真失憶了,怎生是好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韓聯姻,已成定局第七百四十一章 “反旗”高舉,開誠佈公第六百四十五章 匿名書信,請見王妃第五章 再見故人,深藏愛恨第兩百四十一章 兩心相許,早在當時第四百五十八章 以彼之道,還彼之身第兩百三十七章 儲君無能,實爲隱患第一百三十六章 誰之劫數,終究難參第三百一十六章 三心二意,實爲一心第六百三十八章 獲勝關鍵,讓人膽寒第四百九十六章 突封郡主?爭端升級第一百四十五章 母女爭執,風波漸釀第七百五十三章 清算開始,好戲始唱第六百六十四章 城禁解除,永別西樑第五十二章 情竇初開,驚變頓生第兩百六十章 陰霾驟生,有客遠來第六百一十一章 無情殺戮,冷厲逼問第三百二十二章 時日太慢,婚期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