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一時衝動,惹火燒身

因着這層好奇,這一晚便是更加輾轉,直到庵裡鐘聲撞響,旖景依然“神清氣爽”。

三日齋戒已過,今日她再不需參加早課,到淨房梳洗一番,簡簡單單地挽了個隨雲髻,在震霧瀰漫中,不覺又行到昨夜那處庵堂,卻見門扇*,上有一把烏鎖。

越發地神秘了。

旖景不由想起那一世,從大姐姐言談裡,聽來的關於宛妃。

西樑公主,三皇子之生母,傾國傾城的容貌,雖是外邦女子,自幼也好琴棋書畫,才華橫溢。

聖上當年還是東宮太子,對側妃宛氏極盡榮寵。

便是當今皇后,也與宛氏情同姐妹。

當年大姐姐成了三皇子妃後,皇后每每與之提起宛妃,都是嘆息不已,稱紅顏薄命,提點旖辰要牢記宛妃生、死忌日,拜忌慰靈。

結果……

某年宛妃死忌,旖辰當真牢記於心,一番安排,行忌拜之事,卻引得三皇子大發雷霆。

旖景尚且記得,那年二孃出閣,旖辰歸寧,祖母因見她眼下浮青,心緒不寧,幾番詢問下,才知是因這事遭到三皇子責備冷落。

大長公主連連嘆息,這才提醒旖辰——宛妃當年身子本就不好,又因產子,越發孱弱,三皇子週歲後不久,宛妃便香消玉殞,而太子即當今聖上當年正巧奉了太宗帝的旨意,去福建督促水師籌建,竟連宛妃最後一面都不得見,後來,又因那些心懷叵測之人,比如側妃陳氏,便是眼下的陳貴妃幾經挑撥,稱三皇子命硬剋死宛妃,當時聖上悲痛難捺,於是對三皇子多有疏遠。

還多得皇后一番轉寰,後來,三皇子漸漸長大,眉目出落得越發與宛妃相似,聖上睹子思母,這纔對三皇子消除了芥蒂,疼愛有加。

可又有謠言滋生,稱宛妃當年死得蹊蹺,是被人害死,矛頭隱隱指向皇后,意在挑撥三皇子與皇后之間“母子情份”。

聖上爲此大發雷霆,追根究底,將散佈謠言的才人賜死。

大長公主以爲,宛妃早逝,三皇子對之全無印象,更不論情份,卻因宛妃之故,受聖上冷落多年,還險些與皇后生隙,只怕私心裡多少對宛妃有些埋怨,皇后一片好意,卻沒料三皇子尚且介懷,倒累得旖辰因不明就理,觸及了三皇子的心結。

當年旖景順耳一聽,也不疑其他。

眼下想來,蹊蹺甚多。

要說來,三皇子與她倒也“同病相憐”,母親都是身子孱弱,也都莫名其妙地背過“克母”的惡名,可設身處地想來,自己何嘗爲此埋怨過生母?尤其是這一世,旖景對三皇子其人深有了解,更不會以爲如他之城府,會因旁人一二挑撥對病逝的生母暗懷芥蒂。

倒是對皇后,壓根就沒有什麼“母子情份”,否則如何解釋他楚心積慮,多年隱忍。

想來那一世,三皇子憤怒的不是旖辰拜忌生母的行爲,針對的僅是皇后的一番“美意”。

旖辰無辜,被遷怒了。

而三皇子越是這麼表現,皇后只以爲他抱怨宛妃,便越發放心這個兒子不會懷有二心。

也許三皇子在皇后跟前兒,不僅一次埋怨過生母。

那麼,皇后對旖辰的一番提醒,當然就別有用意了。

旖景忍不住扶額——應是皇后既想利用三皇子與國公府聯姻,鞏固太子勢力,又防備着三皇子滋生野心,明知三皇子對宛妃“介懷”,還意會旖辰行拜忌一事,依三皇子“性情”,必然大怒,與旖辰夫妻生隙,而聖上得知之後,只怕也會暗惱三皇子“不孝”。

那三皇子倘若不怒,便是“滋生野心”,皇后更得忌防。

還好還好,多虧這一世讓姐姐擺脫了這門複雜姻緣,三皇子與皇后兩隻千年狐狸鬥法,夾在中間一不留神就會成爲炮灰。

那麼,當年太子遇刺,是否三皇子的詭謀?

旖景首次對三皇子之“私事”產生了好奇——公道來說,皇后待三皇子的確“疼愛有加”,否則當年聖上因宛妃之故,冷落三皇子那些年,皇后稍有疏忽,也許就會造成三皇子“因病夭折”,但皇后非但沒有如此,反而從中斡旋,使父子之間芥蒂盡消。

皇后如此“賢良大度”,三皇子這妖孽緣何會對她懷恨?

就算妖孽聰明過人,年幼早慧,察覺皇后對他的“慈母情懷”並不真誠,但他原非皇后親生,又有西樑王室爲靠,皇后對他有所忌防也是人之常情,稱不上罪大惡極。

公道來說,妖孽儘管狡詐,薄情狠辣,卻也不像是心胸狹隘之人,但他對皇后分明懷有恨意。

難道僅只是因爲“權位”,便對皇后懷恨?

旖景直覺其中隱情不會如此簡單。

重要的是,這一世諸多世事變迭,虞渢相比前世更受天家信重,難免不會涉及儲位之爭,不知太子遇刺是否仍會發生,但金相這個禍害一旦根除,秦相與世家之勢必然會引天子顧忌,眼下天子已有側重之心,在徹底實行官制改革之前,會用衛國公府制衡秦相。

便是自家,也許同樣會涉及儲位爭奪。

就算眼下,國公府不已經成了三、四兩個皇子勢在必得的助力,一句不涉儲位爭奪,也就是說來輕巧罷了。

太子倘若有個好歹,就眼下情形來看,三皇子頗得聖心,又顯才能,出身尊貴,已然是儲君大熱人選,能與之匹敵者,唯有四皇子,可假若他便是刺殺太子之主謀……

旖景驚訝地發現自己私心裡,居然看好的是妖孽能克承大統!

所以下意識地不希望妖孽作出刺殺太子之事。

某人被自己的想法震驚,一時駐足,過了好一陣,方纔自言自語——

“誤解誤解,我雖對太子沒什麼好感,但對太后、聖上總有親情,總不希望幾個表哥禍起蕭牆、手足相殘,更不希望聖上與太后因太子薨逝傷心,是的是的,便是如此,總之一切以聖上之意爲準,盡臣子之忠便罷。”

有了這番自我寬慰,旖景抹了一把額頭上並不存在的虛汗,剛剛吁了口氣。

“五妹妹!”

旖景一驚,擡眸之間,便見天光微亮處,身着玄褐大氅,發系玉帛的妖孽正從前殿拾階而下,步伐移動間,露出一角素白的長袍,喊出那一聲甚是沉厚,不似往日般戲謔帶笑。

這不是巧遇!

旖景心下焦躁暗涌,似乎明白過來皇后爲何會“心神不寧”,而欽天監緣何會這般巧合,提出要肖羊十月生的女子來此齋戒。

皇后當真“慈母心懷”,妖孽尚且賊心不死。

在宮裡時常“巧遇”還不滿足,竟然楚心積慮地安排起郊外邂逅來。

這讓才被自己那個莫名其妙的念頭驚嚇了一把的旖景,瞬息怒氣騰騰。

當然不會有什麼好話。

“三殿下倒也忍得,今日這纔出現?也對,我這回明面上是來替皇后娘娘解厄,殿下若早早來擾也大不合適,總沒有藉口寄住庵堂,也只能趁着今日。只這會子天光還未大亮,倒難爲殿下摸着黑大早趕來。”

迎面就是嗆人的話,倒真讓三皇子沉重了幾分。

眉心輕蹙,揹着天光的眼底更是一片陰鷙,重重盯了旖景一眼,脣角牽起並非笑意的弧度,那意味竟難以用言辭說明,半響,才冷冷吐出一句:“今日我才明白,五妹妹對我當真厭惡得很。”逼近幾步。

旖景心頭一慌,下意識地往後一退。

卻覺壓力一輕,是三皇子瞥開了目光,與她擦肩而過。

“殿下,貧尼已恭候多時。”背後,傳來淨平尼師有如無波無瀾一潭靜水的聲音。

旖景背脊一僵!

難道真是巧遇?忽然想到昨夜“偷窺”的情景,與三皇子今日素淨的玄衣白袍……

這下當真窘迫了。

旖景“僵直”了好一陣兒,才暗暗哀嘆一聲,轉過身時,卻見三皇子的背影已經半隱在清晨蘊繞未散的霧藹裡,而淨平卻依然在數步之距,淡淡地與她對視。

“似乎郡主對殿下有所誤解?”淨平忽然一句。

旖景臉上一燙,越發懊惱剛纔口不擇言:“殿下來此是……”

“拜忌故人而已。”

果然是來拜忌,所謂故人,應當便是他的生母。

可三皇子不是對宛妃甚是避忌麼?就算不是他本意,但表面上應當也會“堅持”,難道說……三皇子與淨平尼師頗有淵源?只淨平出家已有十餘載,那時三皇子只怕還是孩童,就算日後受太后之命,有來這清平庵的機會,可三皇子這麼一個多疑善謀之人,緣何會對淨平毫不設防?

一時沒忍住,旖景便問:“敢問尼師,難道與宛妃也有舊誼?”

淨平被問得一怔,數息,方纔淡然說道:“貧尼受戒之前,曾在娘娘身邊侍候。”

旖景從前只聽祖母提起,淨平曾是大隆建國初,經採選入宮的宮女,起初侍候了她一段時日,因此祖母與淨平纔有舊誼,便是素來不信佛教,祖母偶爾也會來清平庵拜訪,祖母出嫁後,淨平也曾任坤仁宮女官,頗得當今太后信重,不想後來竟調任東宮,成了宛妃身邊女官。

而這位尼師,彷彿還不同良家子出身的平民女子,據說,也是出自名門望族。

出家人本應四大皆空,當遁入空門,再不受前情困擾,可淨平昨夜何故哽咽誦經?她與宛妃之誼,彷彿大不一般。

又神神秘秘地鎖上蓮位供奉處,未免讓人更覺蹊蹺。

只這事與自己到底干係不大,問到剛纔那句,已屬多事了。

見旖景無話,淨平合什一禮,轉身離開。

旖景有些鬱集地轉身,不覺又到了那間佛堂,這時仍是門扇虛掩。

她剛纔那番脫口而出的話,似乎太過無禮,想到三皇子也不無可憐之處,便是悼念亡母,也只好躲躲藏藏。

身邊更是遍佈皇后耳目。

又想到郫南一事,多得他轉寰,沒有將自己誤傷皇子一事張揚,還白賺了個郡主頭銜。

終歸還是有些歉意。

這麼一躊躇,不覺又在此地徘徊了兩刻,便見三皇子出了佛堂。

旖景咬了咬嘴脣,迎上一禮:“剛纔多有冒犯,還請殿下寬諒。”

半響,沒有迴應。

旖景尷尬了,略擡眼瞼,只見三皇子眼底仍是陰沉,臉上烏雲密罩。

妖孽今日心情極端不好,還是別觸黴頭。

旖景又是一福,正欲“撤退”。

“怎麼,五妹妹知道我今日前來此處的原因?”三皇子卻忽然冷冷一問。

旖景:……

對於三皇子的隱私,她雖偶有好奇,卻委實不想觸及。

“聽尼師方纔之言,才曉得殿下是來拜忌故人。”只好敷衍。

“今日是亡母生忌。”

旖景垂眸,殿下,我不想知道。

“怎麼,五妹妹還有懷疑?”

旖景欲哭無淚:“剛纔因一時急躁,言語上衝撞了殿下……”真是怎麼說怎麼理虧。

“五妹妹當真厭惡我?就算我對五妹妹有所企圖,難道便是罪不可恕?”

這話多少讓旖景又有些不耐,忍不住握了握拳,平息了一番情緒:“殿下,今日錯是在我,受責也是應當……”

“我說過,即使你不是衛國公之女,我也非你不可,這話,出自真心。”三皇子逼近一步。

旖景心裡本就淡薄的愧疚終於無影無蹤:“殿下如何我無權干涉,可我對殿下只有敬而遠之。”

“爲何?”三皇子嗓音黯啞,卻再是逼近一步:“在你心裡,還是不信任罷了,以爲我接近你,無非是爲了皇位,我今天清清楚楚地告訴你,皇位於我,必圖,但卻不是非你不可。”

旖景徹底慌亂了,因着不得已,從前雖有幾回觸及三皇子暗懷圖謀,都是點到即止,有的事“心照不宣”倒還罷了,她可不想和這妖孽開誠佈公,言及“謀儲”大事。

“殿下圖謀與我無干,便就告辭。”

還未待成功落荒而逃,三皇子卻又說出了一番話來。

險些讓旖景一個踉蹌摔了出去——

第五百六十六章 無情內鬥,棋子已動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個忠婢,一段前塵第一百一十七章 註定糾纏,放手不易第三百七十三章 扭曲人生,詭異心態第三百二十九章 早有忌防,更深懷疑第五百三十七章 晴空如洗,惡浪暗來第二十二章 暗下決心,脫胎換骨第兩百一十三章 迷霧揭開,驚聞真相第六百七十七章 家人團聚,王妃歸故第七百七十三章 針對防範,何愁不勝第十三章 細紵有跡,花簪無蹤第六百二十八章 被逼無奈,自找恥辱第一百七十四章 又生命案,二爺休妻第一百二十二章 據實相告,哭笑不得第七百零二章 兩對父子,一樁驚聞第兩百六十三章 門外爭執,室裡纏綿第三百三十六章 虎狼大舅,三個妖精第三百四十四章 簪纓望族,清高太甚第六百三十一章 旁觀者清,精明國相第兩百九十三章 恩冊郡主,各人心情第三百五十三章 果斷絕後,扼制謠言第五百九十三章 註定撲朔,慶王出手第六百五十章 再潛西樑,關鍵一步第三十七章 恃強凌弱?原來鬧劇第六百零七章 朝局變動,市坊傳言第六百零二章 先有安排,金蟬脫殼第七十九章 小五獻計,皇子請罪第五百三十八章 數樁喜事,又有恩封第一百六十一章 倉促之間,吐露情意第五十八章 巧用心計,更改姻緣第兩百四十八章 暴雨如晦,左右兩難第四百八十章 陳年舊案,狹路相逢第七百七十一章 李氏報訊,黃氏發狠第七百二十四章 不依禮數,你待如何第六百七十二章 大示恩愛,時日無多第兩百三十六章 或有紕漏,不及詳察第六百六十八章 夫妻交心,準備歸楚第四百六十三章 “風波”連連,“風光”回門第一百九十章 要論禍根,無非絕情第六百三十章 美名惡名,全靠輿論第四百九十七章 脫離掌控,怎生收場第三章 細論諸女,蹊蹺宋氏第七百二十章 小嫚“復寵”,六娘出閨第兩百二十六章 張氏歸來,促成姻緣第三百二十四章 施計試探,莫名好友第五百零二章 分析局勢,險惡難避第一百七十章 問罪甄府,慈母悲聲第一百八十九章 尚未成行,再發兇案第兩百九十七章 咄咄逼人,實爲試探第一百一十九章 一碟香瓜,萬千愧意第七百六十章 中秋月圓,血禍又至第三百八十七章 塵埃落定,各得其死第一百八十章 痘疹之疾,抑或陰謀第兩百七十五章 孟高平冤,殿下“倒戈”第兩百四十三章 突然生變,生死危機第一百二十二章 據實相告,哭笑不得第五百零八章 暴死真相,惡母狠子第三百四十八章 嫌疑既生,再施恩威第一百零三章 皇子妖嬈,世子護美第六十三章 入宮謝恩,商談姻緣第五百一十七章 天子提點,“新貴”誕生第兩百七十六章 舌燦蓮花,欲反黑白第三十二章 郎如青竹,女若幽蘭第四百八十四章 折辱不成,子若受冷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守”調換,挑撥露餡第四百九十七章 脫離掌控,怎生收場第四百七十七章 如此“扭轉”,未知禍福第四百二十一章 兄妹反目,姑嫂離心第五百四十六章 陳謀濫計,並不稀見第兩百零六章 廖氏阿晴,暗中助力第兩百三十章 愚昧之計,哭笑不得第五百九十九章 人逢悲痛,脫胎換骨第兩百六十二章 他鄉遇故,才知音訊第六百四十二章 黃恪歸國,史載之宴第十章 先發制人,小勝一局第五百一十一章 最高長輩,登門問罪第一百八十章 痘疹之疾,抑或陰謀第五百零一章 又來貴客,平樂心動第四百九十七章 脫離掌控,怎生收場第四百一十章 勸言留生,何爲夙願第三百一十九章 深思熟慮,兩全之計第三百七十一章 不知厲害,自尋死路第六十九章 閨秀風範,但爲良人第一百零一章 疏漠不再,關切依然第四百七十五章 違逆“慈母”,教訓頑劣第五十三章 重返舊地,苦辣酸甜第一百四十七章 得罪惡人,禍之根源第五百零四章 年氏逞兇,反被氣死第二十一章 一見牽心,盤算姻緣第三百零三章 婚事未定,已有籌謀第七十章 拈花識香,實有內情第五百九十七章 此生有你,便已無憾第五百五十四章 歸人在途,又遇故舊第七百六十一章 自舍疆域,喪心病狂第三十一章 存心試探,初明隱情第兩百八十三章 淑女怨憤,殿下發狠第六百三十六章 總算通信,大勝歸來第四百五十九章 不甘受辱,偏遇輕視第兩百八十六章 以身犯險,無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