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初識愁滋味(一)

將至入冬,萬物蕭條,以見初雪,本應該是胤禛最愛的季節,可這一年,他卻怎麼都高興不起來,因爲,太皇太后又一次病倒了。

前一年時,太皇太后就曾經中風過一次,着實讓康熙緊張了一陣,好在太醫及時用藥,纔有所好轉,但太皇太后的精神卻日見萎靡,這也一直讓康熙爲之牽腸。另外因爲太皇太后曾經說過與胤禛頗爲投緣,所以康熙在此後的一年多內也經常讓胤禛去太皇太后處請安。

胤禛乖巧,極得太皇太后的寵愛,而胤禛自己也覺得這位老人家可親可愛,所以時常的也和老祖宗開開玩笑,漸漸漸漸,兩人都開始沒有了規矩,起初胤禛還有些擔心,但是他發現有時沒大沒小的玩笑卻能讓太皇太后更加愉悅。這種沒有規矩,沒有約束的生活,讓太皇太后的心思也彷彿飛去了久違了的家鄉科爾沁草原,讓她也回到了自己的年幼時代,只有在那些日子裡,她才能無拘無束,說說笑笑,好不開心。是以這一老一小,相得益彰。而對於胤禛而言,他也難得有機會可以在處處都得戒備,時時必須小心的宮廷生活中放鬆心情。太皇太后的行宮,在這個時代裡,無形之中,成爲他心靈的一方淨土。

這幾日,太皇太后偶受風寒,先時並不在意,不想到後面病勢發展成口不成語,時時陷入昏厥之中,太醫們束手無策,只得上奏康熙,稱恐怕太皇太后壽數已盡,殘燭將末,也就是在這幾日了。康熙悲痛萬分,先是下詔,命刑部大赦天下以爲太皇太后增福,然後又召集了衆嬪妃,及所有6歲以上的皇阿哥守候在太皇太后宮中,每日齋戒,虔心誦經以求上天保佑太皇太后能渡此難關。

胤禛更是心中焦急,每日清晨即起,給康熙請安之後,便守候在一旁,默唸大悲心陀羅尼經,因爲緊張太皇太后的病情,所以也不由得憂上眉梢。康熙看在眼中,心中暗道:“此子有情有意,孝心可嘉。”眼看其他皇阿哥,敷衍者居多,於是愈覺胤禛出衆。

但是,太皇太后情形卻未見好轉,於是,康熙命所有在京宗室貝子以上,官員三品以上者,隨自己一起赴天壇爲太皇太后祈禱,連尚在襁褓之中的皇阿哥亦須隨行,只是由其嬤嬤抱着,這也是胤禛第一次見到皇十三子胤祥,時年,胤祥兩歲。

這一天,風雪瀰漫,整個北京城一片肅殺之氣,康熙不顧衆人勸阻,硬是在漫天大雪之中步行十數裡從紫禁城來到天壇。身穿全掛子禮服,手拈馨香三支,神情肅穆,康熙緩緩跪下,衆人連忙跟着跪倒,場面之沉重,令在場其餘人等無不傷懷。

康熙像是無法抑制內心的翻涌,停了好一陣,才又開口,聲音異常喑啞:“總理河山臣愛新覺羅.玄燁奏昊天上,憶自弱齡,早失怙恃(指康熙早年就父母雙雙過世),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如今祖母太皇太后身染沉痾,臣五內俱焚,惟泣血以告,祈求天上感念臣之孝心,庇佑太皇太后身體康安,臣願減壽,以行全孝。” 說道此處,康熙聲音哽咽,語不成言。

衆臣工聞言皆磕頭出血,其中,康親王傑書,安親王嶽樂,裕親王福全更是涕淚滿面,卻又覺放出悲聲頗不吉利,只得強忍着,顫聲勸道:“請皇上珍重龍體,太皇太后必得上天護佑。”好一會兒,康熙才勉強恢復平靜,起駕回鑾時,康熙彷彿是覺得仍舊未燃盡的青煙就寄託着太皇太后的安危一般,一步三回頭。

然而,人事雖盡,天命難違。大約十數日之後,太皇太后陷入彌留之中,康熙與太子,大阿哥,三阿哥,及胤禛皆守在其身旁。康熙此時形容憔悴,下頜滿是胡茬,額上也長出寸許亂髮,眼神之中竟然還有幾分無助。胤禛只是靜靜跪在太皇太后臥榻邊上,手執念珠,心痛不已。他在現代從來沒有這麼近距離的接觸過‘親人’的永別,只覺得心中空落落的,好似丟失了一角,想要填補,卻又無從入手。他看着太皇太后那曾經掛滿了和藹慈祥微笑的面容,現在卻變得蠟黃而毫無生氣,只有微微鼻息,不由心若刀攪。大家雖不明說,但都意識到,這已經是這位曾經叱吒半生的老婦人的最後時刻了。

過了好一會,只見太皇太后眼皮稍稍動了一下,康熙連忙走上去,緊握着她的手,小聲叫道:“皇祖母,孫兒在此,孫兒守着您呢。”聲音中滿是顫抖,太皇太后聞言竟睜開了眼睛,輕輕嘆息了一聲。太醫立即跪步上前,探了探脈息,又搖了搖頭。康熙明白,這是迴光返照了,於是把頭湊近太皇太后,道:“皇祖母,有什麼您只管說,孫兒聽着呢。”

太皇太后費力地笑笑,道:“我知道,我就快去見太宗皇帝了,皇帝現在這麼有出息,我沒有什麼不放心的,只是有件事,請皇帝多費心。”

康熙忍不住落下淚來,道:“凡皇祖母吩咐,絕無不從。”

太皇太后緩緩道:“太宗皇帝梓宮安葬已久,我不忍驚動,且我心中掛念皇帝和你皇阿瑪,又怎麼捨得遠離你們?如果皇帝能爲在孝陵附近選塊地把我葬了,我的心事也就了了。”

康熙聞言更是大痛,淚水延臉頰緩緩而下,太皇太后見狀,勉力笑了一下,道:“皇帝是大人了,別哭,別哭。”聲音越垂越低,及不可聞。這句話將康熙帶回了二十六年前,其時順治帝突然駕崩,剛剛八歲的康熙繼皇帝位,試穿朝服之前,康熙也是啼哭不已,太皇太后就是這樣握着他的手,娓娓道:“三阿哥現在是皇帝了,皇帝是大人,不哭不哭,讓下面朝拜的臣子看到皇帝哭,會笑話皇帝的。”此情此景,宛若重演,只是人境已全然不同,他多想讓自己回到那個時候,讓太皇太后永遠溫暖地握着自己的手。可是,現在他握着的那隻手卻越來越冰冷,誠如康熙現時的心情一般。

是日,太皇太后薨,諡號曰“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啓聖文皇后”。

第203章 風雷涌動(十)第386章 問鼎(十)第393章 完結篇第55章 初識愁滋味(九)第68章 何去何從(九)第113章 家宴(一)第124章 暗潮洶涌(一)第130章 暗潮洶涌(七)第347章 父子兄弟(十七)第347章 父子兄弟(十七)第87章 首戰葛爾丹(三)第59章 誰言寸草心(三)第303章 南山遺恨(二)第179章 科舉弊案(一)第127章 暗潮洶涌(四)第30章 八阿哥(一)第210章 驚變(六)第360章 風雲漸起(六)第39章 吾家兒郎初長成(九)第324章 萬壽(一)第88章 首戰葛爾丹(四)第163章 國事家事(一)第57章 誰言寸草心(一)3 南書房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154章 冷暖自知(五)第114章 家宴(二)第51章 初識愁滋味(五)第350章 父子兄弟(二十)第392章 問鼎(十六)16 家祭三第391章 問鼎(十五)第360章 風雲漸起(六)第237章 渾水(十八)第126章 暗潮洶涌(三)第117章 家宴(五)第165章 國事家事(三)第170章 南巡(一)第265章 塵埃落定(八)6 反思第191章 風雨欲來(四)第87章 首戰葛爾丹(三)第275章 督撫之爭(一)第322章 一波又起(八)第287章 督撫之爭(十三)第141章 二徵葛爾丹(八)第337章 父子兄弟(七)26 兄弟三第89章 首戰葛爾丹(五)第158章 河務(一)第277章 督撫之爭(三)第208章 驚變(四)第117章 家宴(五)第104章 父子兄弟(十)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273章 塵埃落定(十六)第187章 懲戒第94章 又生風波(二)第190章 風雨欲來(三)第75章 從軍(六)第232章 渾水(十三)第194章 風雷涌動(一)1 誕生第179章 科舉弊案(一)第199章 風雷涌動(六)第321章 一波又起(七)第296章 多事之秋(八)第122章 波瀾橫生(五)第95章 又生風波(三)第305章 南山遺恨(四)第243章 渾水(二十四)第78章 出征(一)第24章 兄弟(二)第201章 風雷涌動(八)11 郊迎一2 在禁苑的生活第357章 風雲漸起(三)第182章 科舉弊案(四)第164章 國事家事(二)第216章 驚變(十二)9 喜訊一第75章 從軍(六)第57章 誰言寸草心(一)第242章 渾水(二十三)第323章 一波又起(九)第345章 父子兄弟(十五)旅歐雜記布魯塞爾一第255章 議儲(七)第43章 麻煩(三)第376章 風雲漸起(二十二)第83章 出征(六)第380章 問鼎(四)第375章 風雲漸起(二十一)第344章 父子兄弟(十四)第242章 渾水(二十三)第285章 督撫之爭(十一)第282章 督撫之爭(八)第346章 父子兄弟(十六)第325章 萬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