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寶在浙省呆了半個多月,《太子妃升職記》劇組拍攝順利,演員們都很賣力,一個個用心演着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沒戲時大家都在反覆研讀劇本,不敢有絲毫掉以輕心。
林天寶把演員們的努力看在眼裡,機會來之不易,大家都在牢牢把握機會,深怕錯過這村沒這店,畢竟機遇這種事,遇到一次少一次,一生又能撞幾次大運呢?
龍喆喆是個有天分的努力型導演,雖說他是第一次執導網絡劇,但是他拍出了林天寶想要的效果,這也讓林天寶甚爲滿意。
如今,《太子妃升職記》劇組已經把演員們的定妝照在網絡上公佈,這也讓《太子妃升職記》的書迷們過足了眼癮,直呼太子妃演員們顏值高,美得不要不要的,不過幾大主演背後爲何要揹着一個木架子?
好吧,這是一個槽點,太子妃書迷們都在吐槽演員們的服裝設計。
吐槽歸吐槽,這卻不妨礙書迷們對太子妃網絡劇的期待,因爲太子妃劇組時不時會爆出一些唯美劇照,增加書迷們或關心太子妃網絡劇的人們對太子妃的期待感。
林天寶見《太子妃升職記》劇組拍攝上了軌道,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於是和女友啓程返回了都陽。
促使林天寶返回都陽的原因有二,一是樂趣兒童雜誌社發行的《十萬個爲什麼》雜誌於昨日登上了神州新聞聯播,要知道這裡神州新聞聯播的含金量等同於地球的央視新聞聯播,阮蓉蓉能不舉辦慶功宴慶祝嗎?二是因爲《萬萬沒想到》已經剪輯完畢,林天寶確定該劇沒問題後就可以送審了,待該劇通過審覈就能在網絡上播放了。
林天寶是在去年七月份時提出《十萬個爲什麼》的思路,樂趣兒童雜誌社是在去年十一月份時推出《十萬個爲什麼》雜誌,該雜誌一推出沒有空前火爆,甚至有點撲街的味道。
當然,這個撲街是與《樂趣兒童》雜誌的銷售量對比,實際上《十萬個爲什麼》雜誌每期銷量破三十萬份也稱不上撲街,要知道《十萬個爲什麼》雜誌不是月刊,而是半月刊,即一個月發行兩期。
由於林天寶的年齡問題,他來擔任《十萬個爲什麼》雜誌的總編輯給人造成一種不信任感,要知道《十萬個爲什麼》雜誌是科普雜誌,不是小說,所以比較注重科學性和嚴謹性。
去年時,林天寶才22歲,就算現在他也才23歲,敢問由他擔任總編輯發行的《十萬個爲什麼》雜誌,孩子們的家長敢買給自家孩子看嗎?
正是因爲這種不信任,《十萬個爲什麼》雜誌纔不像《樂趣兒童》雜誌那般銷量火爆,是人都知道童話故事都是騙人的,而科普知識卻不容虛構!
科普即是科學普及,要是《十萬個爲什麼》雜誌的科普知識不具備科學性和嚴謹性,那麼自家小孩接受了錯誤引導,這不是會影響到自家小孩的一生嗎?
不得不說年齡是林天寶的硬傷,要不然林天寶直接就把地球的《十萬個爲什麼》原封不動的搬過來了。
在地球時,《十萬個爲什麼》先後出版了六個版本,第六版的《十萬個爲什麼》更是歷時五年完成,而且還集結了最權威的編撰陣容,即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韓啓德院士親自擔任總主編,21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等頂級科學家擔任分冊主編,115位兩院院士組成陣容強大的編委會。
除此外,還有來自全球各個學科的700餘位最優秀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家參與了第六版《十萬個爲什麼》的編寫工作。
這麼多厲害人物歷時五年才完成第六版《十萬個爲什麼》的編綴工作,林天寶憑什麼以一己之力拿出《十萬個爲什麼》?那這個問題就值得推敲了。
因此,林天寶只提出了《十萬個爲什麼》的思路,隨後就被阮蓉蓉安上一個“總主編”的名頭打醬油了。
然而,林天寶這個醬油並不好打,還是老問題,他的年齡遭到非議,還好阮大社長聽了他的建議,邀請了神州科學院各個學科的科學家來一同編寫《十萬個爲什麼》雜誌,否則《十萬個爲什麼》雜誌遭到的質疑聲更多。
經過五個多月,《十萬個爲什麼》雜誌進入了大人物的視線,登上了神州新聞聯播,被譽爲“神州第一少兒科普雜誌”,一下子完成了熬成公婆的歷程。
雖然這年頭,不看神州新聞聯播的人有很多,但是請不要懷疑神州新聞聯播的收視率,更不要懷疑神州新聞聯播的含金量,《十萬個爲什麼》雜誌能獲大人物稱讚,自然有其過人之處,《十萬個爲什麼》雜誌還不立刻受到孩子們家長重視嗎?
不僅是《十萬個爲什麼》雜誌受到了重視,林天寶這個年輕的總主編也受到了各大媒體的重視。
這不,一對情侶剛踏入宴會廳,在現場的各家媒體立刻興奮起來,一股腦的蜂擁而上,閃光燈瞬間亮成一片,提問聲此起彼伏。
“林總,你對《十萬個爲什麼》雜誌登上神州新聞聯播有何感想?”
“林總,你是在什麼情況下想出《十萬個爲什麼》雜誌這樣的絕妙創意?”
“林總,你對之前質疑你沒資格擔任《十萬個爲什麼》雜誌總主編的人有什麼想說的?”
……
……
……
每家媒體的問題都不一樣,有些媒體甚至還設下了小小陷阱,因爲年輕人易衝動,一朝得志就得意忘形。
林天寶連諷帶刺無可厚非,不過這卻會成爲媒體爆點,要明白媒體最擅長的就是煽風點火,新聞越是驚爆,關注的人自然會越多。
林天寶兩世爲人,心智成熟,他當沉默王子,媒體能奈他如何?
阮蓉蓉也沒有讓一對情侶身陷記者們的重重包圍,這邊廂一堆記者剛涌上來把林天寶等人包圍,阮蓉蓉那邊廂立刻率領雜誌社員工上前解圍。
應付這羣記者,阮大社長可是經驗豐富,三言兩語就把記者們打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