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室裡,大家小聲的議論着瓷器的種種問題。
沈瑜看過了青花瓷大罐的細節,退出人羣,站的遠了一些,再次用地圖驗證。這個巨大的龍紋青花罐,在地圖上顯示的藍點格外顯眼,其價值或超過那個青瓷方瓶。
他看了一眼正在強裝笑顏的高氏父子。心想,這對父子真是運氣好,賣家直接把好東西送上門兒來。這兩件瓷器,如果找到送到合適的地方,這家店鋪兩三年的開銷都夠了。當然,他們的認識不到瓷器的價值,就是另一回事。
這時,高谷山說道:“幾位老師,說說這兩件瓷器怎麼樣?”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誰都不願意先說。
高谷山見沒人開頭,就對曲老師說道:“曲老師,您先開來?”
“對,還是曲老師先說,您不開口,我們可不敢亂講。”
“我們也想聽聽曲老師的意見?”
“……”
周圍幾個人紛紛表示同意。
曲老師看看左右,說道:“既然大家都讓我說,那我也不好推辭。我先說說自己的觀點,我對青花研究的比較多。但是,對於青瓷的鑑定,並不是太擅長。如果說的不對,大家多包涵。
我看到這兩件瓷器的第一個印象,不像是新的。但是,和咱們明清時期的瓷器標準器比對,似乎又不太一樣。所以,比較難斷定。
按照咱們以往的習慣,和標準器不相符和著錄在冊的造型不相符的物品,一般是判定爲假。
當然了,這有可能是我才疏學淺造成的。
我個人意見,這個青瓷方瓶,像高麗青瓷,不是新仿。至於這個青花瓷大罐,造型很古樸厚重。民窯瓷器中很少有這種造型。說是官窯,似乎又不對。青花呈色又明代的韻味,但是,氧化程度像是清朝的瓷器。
大家看看,怎麼判斷?”
曲老師對青瓷方瓶給予了肯定,但是對於龍紋青花罐的判斷,屬於模棱兩可。
周圍人又看向旁邊的簡老師。
他沒推辭,直接說:“老曲對青瓷方瓶的判斷,我同意。我覺得這個青花罐,有可能是民窯。或者說,也是高麗燒造的。清朝時期,高麗的陶瓷作坊,受到了國內瓷器的影響。但是,高麗瓷器的價值,那就要高掌櫃自己判斷了。”
聽到這兩個人含糊的說法,韓家姐弟倆坐不住了。韓嶽站起來說道:“兩位老師,你們這樣的論斷,等於沒說。這兩件東西在我家裡傳了那麼久,絕對沒問題。我祖上可是出過官,留過洋的。”
今天來的衆多專家中,有一位胖胖的鐵老師說道:“韓先生,您彆着急,大家還沒有得出個結論,並沒有說你這東西就是假的。”
他接着對衆人說:“我先說說我的疑問。這個青花罐能夠清晰地看到胎體的銜接,是由上下兩部分組成,這種做法似乎在比較少見,而且,接痕看的這麼清楚,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
清朝以後,進口的青料越來越少。當時主要採選浙江紹興、金華及衢州一帶出產之浙料,官窯青花的紋飾表現手法,以分水皴法繪之,因而成品髮色翠藍透亮,層次分明,富立體感。但是,這個瓷罐的青花髮色似乎過於灰了。所以,我覺得青花瓷罐可能有問題。”
接下來,幾個鑑定師依次說了各自的意見。
曲老師看到場中所有的鑑定師都說了意見,沈瑜一直沒有說話,就說道:“高老,幾位老師,咱們聽聽沈瑜怎麼說,他雖然年輕,但是眼力可不差。”
高谷山也說:“沈先生,您也說說意見。”
沈瑜急忙擺手,說道:“幾位老師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我就別狗尾續貂了。”
簡老師說:“小沈,別客氣!咱們來一次,就是想集中大家的意見,得出結論。”
沈瑜看到推脫不了,在心中反覆衡量應該如何說。
他也動過念頭,說瓷器是假的,但是,又覺得這麼做太丟人品。高麗瓷器在國內並不受重視,可以直接說明,自己多出點兒錢,應該能把瓷器買下來。
他找好了說辭,就說道:“這件青瓷方瓶,從釉色判斷,非常像高麗青瓷。它的底足並不規整。我猜測,工匠的制胚方法,是用四個單獨的模具來形成每一面,將它們壓在一起,然後添加頂部和底部。也有可能是將瓷土塑造成一個掏空的緻密立方體。
有了這個猜測,再參考氧化程度,可以判斷,青瓷方瓶是應該是19世紀,大概是清朝中後期的高麗瓷器。”
他的判斷並不出奇,但是所用的論據卻較爲特殊。幾個研究員聽了之後,若有所思;也有人搖頭,表示不贊同。
沈瑜指着龍紋青花罐說道:“這件瓷器,可能也是高麗瓷器。
我考慮了幾個原因。在世宗國王統治時期,約1418-1450年,高麗的宮廷在光州下游建立了自己的燒窯中心,靠近粘土山,有森林爲窯提供燃料,有水用於運輸。這個罐子是由白色高嶺土製成的,這種高嶺土可能是開採於漢江沿岸的丘陵地帶,以其清澈和潔白而聞名。
這個大罐的胚分成上下兩半,在中間接縫處連接起來。大多數大罐子在燒製過程中會下垂。 相比之下,這個罐子達到膨脹與逐漸變細的對稱性。這需要很好的燒造技巧。
用青花描繪的圖案,很有特色。爪子分開很大,身形繃緊有力,有一排排波紋狀的精心連接的鱗片。龍的頭做出咆哮狀態,眼睛凸出而炯炯有神,鬃毛高高豎起,鬍鬚蓬亂有種威嚴的感覺。但是,與國內青花瓷器上的龍紋,又有一定區別。
關於青花呈色的問題,我想,這是青料不同造成的。但是,這件青花瓷的形狀和裝飾,很明顯受到了明代嘉靖和萬曆時期的官窯青花瓷影響。
所以,我判斷,這件青花瓷是18世紀的高麗瓷器,其風格受到了明代瓷器的影響。”
他的觀點說完,有人同意,有人搖頭。
一位研究員說道:“沈瑜說的有道理,但是,高麗青瓷與高麗青花瓷在我們國內的數量太少,也沒有標準器作爲參照,很難讓人信服。”
沈瑜心想,你們愛信不信。他說到:“這只是我的一點不成熟意見,不能作爲參考,大家聽聽就算了。”
他說完之後,就不再說話。之後的討論中,一共七位鑑定師,得出了幾種不同的意見。
大家都看向高谷山,等着他做出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