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熱鬧的聖誕節大采購以後,一羣中國人在凱賓斯基度過了安靜祥和的聖誕節。只是多死了幾隻可憐的火雞。
本傑明律師事務所在聖誕節後的第二天就開始工作,他們租用了凱賓斯基的會議室,架起比三個人腦袋還大的錄像機,開始給所有中方學者進行證詞錄像,這是爲了防止上了法庭以後,證人突然反水等意外情況。
美國的司法程序冗長而反覆,尤其是公司案件,延綿數年乃至十數年的屢見不鮮,證人名單自然也像是老奶奶的裹腳布一樣長,一些法官會有意識的減少證人的數量和出庭時間,但一些法官並不如此。而爲了在非專業的法官面前證明己方更受到專業人士的支持,律師們顯然傾向於羅列更長的專家證人名單。
公信力也是律師們決定證人的要素之一,找一名小販證明國家經濟指數是沒意義的,就算該小販骨絡驚奇,自學成才,天賦異稟也不行,相比之下,一名哈佛畢業的美聯儲經濟學家就比較容易令人接受他的經濟學觀點了,即使這名美聯儲經濟學家大學期間天天開party自擼與擼人,實習期間天天參加party自擼與擼人,工作期間天天組織party自擼與擼人,也沒有關係。
在科學領域,院士和教授,再加上博士,這三個頭銜是最容易令人信服的。
律師們也是倍加強調這些名詞,儘可能多的將自己的證人推上去。
元旦剛過,開庭日也就到了。
楊銳等人穿戴整齊,前往法庭,一路隨行的除了律師,還有大量的記者。
這場目前價值2億美元,未來可能價值30億美元,甚至決定一個諾貝爾獎的發明,對記者們來說,卻是可資笑談的精彩故事,不止一名記者是全程跟蹤報道的。
杜邦財團、以大欺小還有新經濟下的高科技公司,都是吸引人的噱頭。
楊銳眼瞅着記者們將不大的旁聽席塞滿,一時間竟也有些緊張。
“楊銳先生,你今天只需要在法庭證言之後,說明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本傑明律師坐在楊銳身旁,小聲的提醒他。
楊銳深吸一口氣,道:“我知道了。”
本傑明點點頭,再看楊銳一眼,只能祈禱接下來的作證環節順利。這是專利案件,不是刑事案件,楊銳想不上庭都不行。
做多了專利案的本傑明知道,許多技術專家都是不善言辭的,楊銳又是一名外國人,自然更加不適合法庭的環境。但是,他如果不讓楊銳出庭,杜邦的律師也會讓楊銳出庭,反而不利於己方。
當然,出庭時機總是要掌握的。
趁着對方律師陳述的時間,本傑明又低聲提醒道:“達爾貝科教授的證言對你非常有利,但是,他主要證明了pcr的技術不應該屬於是杜邦70年代的技術的衍生,我們接下來,還需要證明這項技術是完全屬於你的,所以,你接下來主要說明自己在pcr中的付出。”
“明白。”楊銳緩緩點頭,心情漸漸平復,又問:“我之前拍的錄像,在pcr工作中拍攝的錄像,不能證明我的工作嗎?”
“能,但法官還是想聽你說。”本傑明看他一眼,道:“法庭相信證詞,有些時候勝過物證。”
沒多長時間,就楊銳終於坐上了證人席。
鎂光燈像是爆開的煙花似的,瞬間閃的人眼睛都睜不開,以至於法官不得不再三的敲擊小錘,並警告道:“再有人使用閃光燈,就要被法警驅逐出去。”
wωω⊕ TTKΛN⊕ C〇
杜邦的律師年約50歲,等記者們都安靜下來以後,才走到楊銳面前,打了個招呼後,問道:“楊銳先生,你目前仍然是大學在讀生是嗎?”
“是的。”楊銳回答。
“據我所知,你聲稱自己做出了pcr的時間,你仍然是大學一年級在讀,是嗎?”
“是的。”
“有點令人難以置信不是?”律師微笑。
楊銳微笑:“對你來說,任何生物學理論都令人難以置信不是?”
楊銳的反應,對法官沒什麼影響,卻是一下子讓記者們興奮起來。
杜邦的律師愣了一下神,發現楊銳是在諷刺自己,不由的笑了笑,道:“我是說知識儲備,總是需要一段時間吧,你覺得一年的大學生涯,可以給你儲備相應的知識嗎?”
楊銳向前伸腦袋,靠近話筒,道:“可以。”
杜邦的律師再愣,問:“你的意思是,一年的大學生涯,能夠做出諾貝爾獎級的成果?”
“不。”楊銳看着杜邦的律師,看着律師道:“有的人一百年也做不出諾爾比獎級的成果。”
旁聽席上的記者已經笑噴了。
律師神色不變,問:“我換一個說法,楊銳先生,你是怎麼在一年的時間裡,一邊學習一邊完成諾貝爾獎級的成果?”
“事實上,我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pcr的全部設計和論證。”楊銳聳聳肩,道:“在此之前,我還做了另一項研究,克隆誘變基因以確定離子通道的功能是更困難的研究。而成果的價值並不是根據研究的難易來決定的,當然,pcr的技術還是有一些難度的,但我覺得,3個月的時間足夠了。”
“你的意思是說,三個月的時間,能夠做出諾貝爾獎級的成果?”
“不是任何人,是我。”楊銳在法庭上不會有絲毫的謙虛,挺起胸來,道:“靈感是最重要的部分,你得到了靈感,剩下的工作,只是重複的體力勞動。你的助手在給你打手勢了。”
楊銳指了一下律師的身後。杜邦的律師們顯然有些混亂了,他們本來想要質疑的就應該是靈感來源,而非是誰做出了pcr,做出了pcr的就是楊銳,這一點已經被本傑明多次證實了。
負責詰問的杜邦律師臉色難看,而記者們卻是開始瘋狂的撰寫文字,又或者不開閃光燈的摁動快門,這是大衆最喜歡的橋段,用一己之力戰勝強大的公司組織。
法官不得不再次拿起他的小錘。
中國來的學者們看的目瞪口呆,他們沒想到美國的法庭是這樣的,更想不到,楊銳不謙虛起來,竟然如此的狂放。
杜邦的律師結束了詰問,換本傑明上臺,後者程序化的一票問題後,道:“楊銳,你是怎麼想到pcr技術的創意的?”
楊銳露出回憶的神色,道:“我當時在雲@南,中國的一個省,那裡的公路有一個特點,非常的繞,幾乎全都是盤山公路,我坐在車上的時候,看到盤山公路,又聯想起自己正在做的耐熱聚合酶,突然覺得,這樣的環境,很像是dna的螺旋結構……”
記者們再次興奮起來,大衆最喜歡的不就是聽故事。
如果楊銳一本正經的講自己的pcr研究,記者們大概會昏昏欲睡以後,回去編一個精彩故事,但是,楊銳的故事卻是更引人入勝,更有傳播的價值。
至於杜邦的律師們,在楊銳說起故事以後,已是表情黯淡。
美國的法庭,本來就是故事與故事的對決,楊銳的故事比杜邦所謂的“70年代老諾貝爾獎得主鐵樹開花”的故事,卻是好了不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