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3章 攪動池水

絕大多數的學者都是不指望諾貝爾獎的。

正常人思考諾貝爾獎,或者幻想諾貝爾獎的時間,都是在生命的前三十年,之後,他們見識到真正的科研的難度之後,就會喪失勇氣,放棄希望了。

全世界一年只有一個的科學獎,在絕望性上,可以用百米跑來形容——皇冠上的明珠,就放在你的面前,跑一次,你就知道差距了。

絕大多數的科研人,他們一生的奮鬥目標,其實只要做出一項技術發明,就很滿足了。

若是誰能做出一個完整的技術發明,已經足夠令大部分學者和技術員羨慕了。

至於諾貝爾獎,諾貝爾獎是一座摩天大樓,越是靠近它的人,就越需要仰望。

也是因爲這樣,凌志明纔會對楊銳的到來不屑一顧。

也是因爲這樣,楊銳拿出來的動態質量重置法,纔會受到無數製藥公司的技術員們的追捧。

產業界的研究員,基本都放棄了在學術上的成就了,但是,他們看到這種方便的能夠檢測活性物質的技術,卻是激動的挪不動腿。

楊銳的講座,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都維持了火爆的狀態。

已經到了斯德哥爾摩的人,自然是要將楊銳的講座聽完的,而此前沒有關注到最新消息的技術員,又在不斷的涌向斯德哥爾摩。

楊銳之前做講座的內容,早就被人整理成文本,散步了出去。

即使能夠能夠同步,仍然有許多製藥公司,願意將人手派過來,瞭解最新消息。

在製藥公司裡工作的技術員們,更是迫不及待的來到斯德哥爾摩。

大部分人,都是專程來聽楊銳的講座的。

之所以千里迢迢的專程而來,是因爲當堂聽課的效率更高——動態質量重置法是一項技術,也就是說,它並不是你看一眼就能知道的文學材料,它是需要學習和掌握的技術。

而來到斯德哥爾摩的技術員,與其說是來體會楊銳的“技術發佈會”,不如說,他們就是爲了提高效率來學習的。

有人講課,總比自學的效率高。

隨着各家制藥公司的技術員的到來,漸漸的也吸引了一些學者的關注。

有的人,就此跑來了斯德哥爾摩,既是聽楊銳的講座,也是與同行交流,或者,乾脆就是與各家制藥公司交流。

對於生物學家們來說,最容易得到經費的地方,就是財大氣粗的製藥公司了。

只要項目的方向相關,製藥公司們給起錢來也是非常大方的。

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製藥公司,他們出於避稅等方面的考慮,往往關聯着資本雄厚的基金會,這些基金會的資金,雖然大部分是他們不能動用的錢,但是,投給科研單位的話,卻是暢通無阻的。對於歐美學者來說,爭取這種第三方資金,是比爭取國家資金還要重要的事。

短短的幾天時間,斯德哥爾摩就像是一座生物學的旋渦,將各方人等,都給拉扯了過來。

楊銳更顯的如魚得水。

他的肚子裡有的是存貨,又做了這麼久的大項目,在各方面的積累都不遜色於其他的學者,對於這種不是學術會議的會議,自然是手到擒來。

斯德哥爾摩一向是歐洲科學的集散地,被楊銳強力一攪,更是吸引力倍增。

斯德哥爾摩的存在相對於學界來說,就像是瑞士的銀行業相對於商界一樣,總有一個理由讓你出差來這裡,尤其是對歐洲的學術界人士來說,出差去斯德哥爾摩實在是太平常的事了,而且,越是站在學界前沿的學者,就越是關注斯德哥爾摩的動向。

他們就像是楊銳一樣,隨時都在尋找到瑞典刷臉的機會。

瑞典能夠維持一個學術集散地的狀態,也是源於此。任何機構在瑞典召開學術會議,都更容易邀請到學科前沿的學者,這些想要刷臉的高端學者,或者會覺得去美國浪費時間,會覺得去巴黎浪費時間,但他們都不排斥來到波羅的海之濱。

如今,楊銳攪動的旋渦,更是給了他們充沛的理由。

有刷臉的機會,爲什麼不來。

甚至到了週末,正在美國爲人體基因組計劃忙的焦頭爛額的達爾貝科,也飛抵了斯德哥爾摩。

“大家都在傳說,你要賣身給阿斯特拉了。”達爾貝科下了飛機,見到來接機的楊銳,第一句話就說的他懵逼。

“怎麼可能,這是謠言吧。”楊銳看着花白頭髮的達爾貝科,心道,您也到了傳播謠言的年紀嗎?

達爾貝科露出笑容,道:“我知道是謠言,但學術界就是這樣,大家看到你和製藥公司走的近了,就總要忍不住猜測兩句。”

楊銳有些明白,擡頭道:“您的意思是說,我不應該和阿斯特拉走的那麼近。”

“只是一場講座的話,沒關係。”達爾貝科笑了笑,又道:“當然,你如果對諾貝爾獎沒興趣的話,靠近任何一家制藥公司都沒問題。”

楊銳汗顏,道:“我也只是請他們做了這一輪的講座。”

達爾貝科點點頭,道:“這樣最好,未來你想加入人體基因組計劃的話,也需要保持與製藥公司的距離。”

說着,達爾貝科擠擠眼睛,笑道:“不過,你最近可是又出名了,我是在亞利桑那州訪問的時候,聽到你的消息的。”

楊銳暗自吐槽,這是想說亞利桑那州是窮鄉僻壤的意思嗎?

他搖搖頭,道:“我本來只是想介紹一下動態質量重置法。”

“以你的名氣,現在想要推廣一款新技術,大家都得注意聽了。”達爾貝科笑了起來,然後低聲在楊銳耳邊道:“要我今年繼續推薦你嗎?”

“如果能這樣的話,那就太好了。”楊銳毫不猶豫的回答。

這種時候,可不是矜持的時間。諾貝爾獎的推薦人,向來都是有慣性的,他們往往在推薦一名學者之後,會連續數年乃至十數年的繼續推薦。這或許是爲了證明自己的眼光,或者就是基於本人對於科學價值的判斷。

達爾貝科在去年推薦楊銳的時候,是基於pcr的價值,而到了今年,pcr的價值更加凸顯,他自然也願意繼續推薦楊銳。

當然,他也更希望聽到楊銳的認可。

得到楊銳的回答,達爾貝科滿意的笑一笑,態度更加親切了,道:“我在美國工作的時候,經常都會提起你的工作,不過,僅僅我一個人推薦你還不夠,你還需要得到多一點的推薦,最好是瑞典科學家的。”

“您的意思是?”

“你的工作如果能夠被瑞典科學家,翻譯成瑞典語的話,那就是最完美的狀態了。”達爾貝科輕聲提點道:“英語雖然是科學通用的語言,負責評選的卡洛琳醫學院的學者們也都能夠輕鬆的使用它,但是,在討論期間,他們仍然是會使用瑞典語的。是否有人願意將你的工作,以瑞典語的方式介紹給瑞典科學家,在諾貝爾獎評選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生物學獎,更加如此。”

楊銳緩緩點頭。

相比物理學和化學,生物學的語言闡述的部分,要更多一些,也就更加的需要語言的翻譯了。就像是pcr的價值,它是很難用公式來涵蓋的,還需要語言的說明。

當然,這也看做是生物學家的自怨自艾。物理學和化學其實同樣需要語言說明,哪怕是量子力學這樣的東西,如果沒有相關學者的恰當翻譯,就丟一篇論文出來,看得懂的有多少不說,能認識到其價值的更是少數。

“我會想想辦法的。”楊銳這麼說,不僅是想到了生物學家,還想到了化學獎。歷史上,pcr得的可是諾貝爾化學獎,所以,不管是出於什麼心理,他還需要有人推薦自己去爭奪諾貝爾化學獎。

不能小看這樣一張推薦票,全世界有資格投票的學者,分攤到不同的學科,每年也只有三位數而已,這些推薦票中的許多,都會重複的投給某幾個人,所以,並不是有資格得到諾獎的學者,每年都能得到諾獎評選的推薦,是否有人因此而喪失了諾獎,就是說不清楚的事了。

“不用擔心,你時不時的都會登上美國的報紙和期刊,國際上對你的關注度已經不弱了,對了,你可以請中國方面,也做一些工作。”達爾貝科得諾獎有十幾年了,對此很有了解的向楊銳描述。

80年代的諮詢並像是後世那樣發達,許多關於諾獎的瞭解都是以訛傳訛的,真正的內幕消息,反而隱藏在大衆的視野之外。

楊銳邊聽邊點頭,腦海中想到的,卻是寄送回國的資料,是否發揮了預期的效果。

他對凌大使已經是沒有指望了,只能寄希望於國內的變化。

……

第1145章 豎旗第1408章 迷離第975章 忙第1233章 調查第1108章 林區第397章 五一停電是好事多磨?第136章 學術界第83章 不平等合同第1274章 請注意身體第126章 空餉衆第39章 表彰第374章 燙嗎第670章 美食總動員第155章 上中下策第388章 一點五倍第1451章 繁花盛景第1239章 來點信心第747章 新鮮第306章 大客戶第1120章 抽獎第266章 第一第二第993章 菜不要錢第911章 不予通過第225章 報考學校第762章 合同確定第164章 鞭炮陣陣第1489章 碰壁第1013章 圍觀第970章 死第1457章 金羊第133章 變化第318章 楊銳是個好同學第1053章 拆骨第80章 難度倍增第428章 一會成名(1 )第144章 綜述第1065章 泛泛第85章 鴻睿班第1314章 衛星變成空間站了嗎第572章 讀書筆記第286章 小楊同志第460章 簡單實驗第1460章 傻第1226章 升攻防第607章 枉做小人第292章 同級生第424章 會場第1277章 變第1247章 國家級推進(求月票)第448章 院長室第610章 泉下有知第696章 廚房style第321章 重做試驗第339章 說通了沒有第873章 裁判員第234章 淡淡的憂傷第435章 球館第1426章 挑選第430章 一會成名(3)第1514章 硬起來第1323章 提前畢業第23章 人盡其才第962章 拷問律博定第1159章 口乾舌燥第1349章 僵持第749章 特效第386章 委託開發第1491章 科研人的態度第230章 上場第807章 歷史認可第1322章 基金會第878章 惋惜第768章 記在心裡第1339章 升旗第1029章 愛給不給(求月票)第488章 完美數據第142章 鴛鴦譜第1230章 融洽第1376章 脾氣不好第391章 看到英鎊第712章 生在紅旗下第183章 麻桿打狼第475章 應對第1211章 穩定性第1149章 一個巴掌第533章 別謙虛!第814章 共同邁步奔小康第609章 功績第423章 進度第85章 鴻睿班第941章 案例出現第885章 問計第1438章 幻想照進現實第868章 清晨陽光第1143章 永不停息第973章 好學生第1515章 多加些擔子第1255章 大秤分金第975章 忙第745章 穩如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