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凜冽的冬季隨着時間的流走漸漸逝去。春回大地的日子即將到來,年關將近。
一月的北方,縱然銀裝素裹,但已算是逐漸回溫。
一個月的征戰,楚軍成功將戰線推進三百餘里,隨着彭城四面八方的丟失,齊趙聯軍終究土崩瓦解。
故人重回舊地,項羽立於彭城城牆上感慨萬千。快四年了!自己終於打回來了!三分之一的北方也成功被自己拿下。韓信如今已是窮途末路,只得四處逃竄。
“報!”
“講!”
“啓稟大王,諸葛大人來信,齊趙聯軍在東海郡炎城已經解體,趙王張耳現已帶兵朝北方而去!”
“好!韓信現在已是困獸之鬥,告訴諸葛亮,讓他穩打穩紮,萬不可急功冒進!將韓信給我困死在這齊魯大地之上!”項羽激昂澎湃道。
“諾!”
“另外,令徐茂公等人進軍定陶!逐步蠶食,讓韓信體會一下真正的四面楚歌!”項羽冷聲道。
…………
雁門關。
鐵木真立於城牆之上,看着下方戰死的屍體與殘缺的戰旗,臉上不由露出笑容。
漢軍的“程”字大旗猶如無線的風箏一般,從城牆上落下,落在了白雪皚皚的地上。隨之替代的,便是匈奴的戰旗。
“三年了!三年了!單于蟄伏三年了!今日終於再次踏入雁門關,漢軍再次敗在我匈奴的鐵蹄之下!這次本單于不會再輕易退卻了!我要的是中原!整個中原!哈哈哈哈!”鐵木真臉上露出了接近喪心病狂的笑容。
“單于萬歲!克服中原!”
“單于萬歲!克服中原!”
“哈哈哈!金兀朮、忽必烈聽令!”
“末將在!”
二人連忙拱手跪地。
“你二人帶三千鐵浮屠與六千騎兵,給我將代郡、涿郡拿下!”
“諾!”
…………
琅琊膠東。
第一大族,也是此地郡守府的李家,此刻府門大閉,李家子弟正全部聚於內堂之中議事。
內堂之中,雙鬢微白,眼睛微閉,身着繡錦的中年人此刻正座在主座上。
“父親,人數俱齊,可以講話了!”
中年人一聽,緩緩睜開雙眼,掃視大堂一週後,點了點頭道:“世民!入坐吧!”
“是!”
“不知家住尋我等快要枯木落葉,半身入土,苟延殘喘的蒼蒼老人前來所謂何事?”
坐在下方第一位杵着龍頭柺杖白髮蒼蒼,已是耄耋之年的老者開口問道。
中年人一聽聲音渾厚不已道:“幾位叔父哪裡話?幾位叔父都是壽比南山之人,何來苟延殘喘之說?”
“行了,行了!老哥幾個都是暮景殘光,身體如何自己心裡有素。你有什麼事就快些說吧!”另一名脾氣較爲急躁的老者一聽,用手中的虎頭柺杖敲了幾下地道。
中年人一聽,臉上抽搐了幾下,只得壓抑住心中怒火,皮笑肉不笑道:“今請幾位叔父前來,乃是爲了我李家百年大計。
今天下諸侯四起,雖有西有西漢朝廷,將東又有東楚。但各地諸侯皆是陽奉陰違,不聽號令!
如今齊王與趙王兵敗雎寧,楚軍一路高歌猛進,我李家乃琅邪首富,祖上且出武安君之大材。今又如何,難道就偏安一隅,永世處於這已經郡之地嗎?
那東楚朝廷又擅於打壓世家大族,若讓楚軍進來,我李家豈不是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嗯?叔德的意思是想要起兵?”手握龍頭柺杖的老者一聽便聽出李淵之意。
“對,侄兒正有此意!我李家自從老祖武安君後,便再無大材,昔日輝煌也只能在此苟延殘喘。
現如今天下大亂,若我李家依舊龜縮於這一郡之地,只怕難以光復門楣!李淵不才,願以李家之財力,打造一支軍隊以捍衛我李家百年門楣。
若天佑李家,則李家必重登武安榮耀,以復祖武安君之名!”中年男子一臉激昂,好似王圖霸業就在自己眼前一般。
“哈哈哈!叔德,你未免太過於異想天開了!僅憑琅邪一郡之地,數萬百姓,焉能與天下諸侯抗衡?
李家蟄伏數十年,也就僅剩下這點家底了!若是再丟了,只怕我等無顏以對李家列祖列宗!”杵着龍頭柺杖的老者語重心長道。
“幾位叔父莫非太過安定,而削去銳氣?昔日陳勝吳廣不過百人,一樣揭竿而起。敢問我李家今比陳勝吳廣如何?
況且,現還有左車賢弟出侍韓信帳下出謀劃策,而那韓信如今被項羽打的潰不成軍,我李家何不趁此機會崛起?以圖光復祖宗之名?!”
“這……”幾位皓首白髮的老者一聽,也紛紛對視一眼,有些略微心動起來。
畢竟蟄伏了這麼久,終於等來一個翻身機會,若就這麼錯過,誰也不會甘心!
良久,手持龍頭柺杖的老者長舒口氣道:“好吧!叔德,如今李家已是你們小輩天下,我等也該放手讓給你們了!不過此之前,我還有一個條件!”
李淵一聽,心中暗道:“這幾個老不死的,到這個時候了還跟我拐彎抹角!我倒要看看你們耍什麼花樣!”
雖心中暗罵,但李淵表面上依然畢恭畢敬:“叔父請說!”
“那就是到禁地中拔出武安君李牧老祖留下的鎮嶽劍!”
老者此話一出,四座皆驚!
“鎮,鎮嶽劍?那不是老祖當年的佩劍嗎?難,難道還在我李家?!”
“是啊!當年此劍一出,匈奴焉敢踏雁門半步?就連秦國都爲之忌憚!”
“對,老祖之劍現還在禁地之中,當年祖先曾立下祖訓,若有一日李家後世子孫起兵上陣,須拔出震嶽方可起兵!
此事由李家世代家主相傳,外人皆不知也!今日叔德你欲起兵征戰,我李氏子弟須有一人拔出震嶽方可。如若不然,李氏一族只能繼續蟄伏下去!
諸位在場李家子孫,可有人敢同老夫一去試否?!”老者將龍頭柺杖一杵,隨後渾厚喊道。
在場諸多李家子弟一聽,皆面面相覷,不敢輕易言之。就連李淵的兩個兒子,李世民與李建成都面色凝重,彼此相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