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貞觀年間的科舉制度,才能在中國歷史上傳承不絕,並且在東西方的文明碰撞和文化交流中,綻放出”歷久彌新“的光芒。也唯其如此,它纔會在神州大地上,湮滅和消逝了將近一個世紀後,仍然用一種嶄新的面目,重新回到它誕生的國度,並以其固有的精神和價值,融入現代社會的制度框架之中,獲得一種“鳳凰涅槃”似的重生。
科舉制度雖好,但能否適用於現在的大漢皇朝呢?劉病已可以肯定的說,沒問題。
對於現在大漢皇朝的政冶生態,劉病已瞭解到以下幾點:首先,可以絕對肯定的一點是,此時門閥政治還在萌芽狀態,壓根就沒個影。
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列國政治門閥、豪強大族,被秦國的統一戰爭,和其後的秦末農民起義、楚漢戰爭,給摧毀的”乾乾淨淨“,連跟毛都沒剩下來,以至於後來,孝武皇帝做了天子,想要找個姬氏(周天子)的嫡系血脈都不容易。
再者,太祖皇帝鼎定天下,分封功臣,舊的貴族體系被徹底毀滅,而新的貴族政治卻還在襁褓之中。
大漢皇朝建國時,分封的功臣徹侯們,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光,到了如今混得都不怎麼樣好......
留候張良的後人,太宗孝文皇帝時就奪去了封爵,削爲庶民了……
舞陽侯樊噲的後代,在平滅”諸呂之亂“(繼劉邦之後,執政大漢的呂皇后死後,曾經發生過擁劉氏與擁呂氏的激烈政冶鬥爭,原因很複雜,對漢文帝一朝及以後的政冶影響也很大,但與本文關係不密切,不詳細展開說)的過程中不小心成了犧牲品,太宗孝文皇帝好心給他找了旁系子弟,過繼給他繼承香火,但他實在不爭氣,就像俗話說的:”亂泥扶不上牆“,居然被人戴了頂綠帽子,等那位舞陽侯死後被人揭發,於是,舞陽侯也成了歷史名詞。
”帶頭大哥“尚且如此,小弟們混的也不是很好。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徹侯們,都是些飯桶,不足爲懼。
更重要的是,他們手裡沒兵……
後世天朝太祖說的好:“槍桿子裡出政權!”
而在中國,只有進了政權裡面才能發出聲音讓人聽到。
更何況,這科舉現在進行明明是對貴族的保護!
所以呢,所謂的科舉,真的施行天下的話,那麼必然是貴族豪強的盛宴,跟平民基本沒關係!就算偶爾漏出幾個平民中了,那不也無傷大雅嗎?
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經過呂氏亂政,諸侯大臣再反撲,再接着太宗孝文皇帝害怕權臣們功勞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心有疑慮。他玩了一個漂亮的手段,把陳平、周勃統統趕回封國,前後三次清洗,直接導致了一個令所有徹侯們恐懼的惡果:他們在朝廷中竟然沒有了代言人。
而當朝廷沒有了這些人的代言人後,後果開始顯現。當官?沒他們的份!
各地郡守、各諸侯國的監督大臣、丞相、太尉這些有權有勢的位置,基本沒他們的份!
想撈錢?廷尉的屠刀正愁沒沾血呢!漢室對於徹侯犯法,基本上是抓到了就絕不輕饒的原則,動不動就粗暴的廢除封國。孝武皇帝時,天子藉口貴族們,因爲供奉給先人和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最大限度的加大對不法行爲的懲治力度,一口氣革掉了一百五十位列侯的爵位,把他們統統貶爲庶民。從這些事情就能看出來,漢室根本就沒有所謂門閥的生存土壤,有的不過是肥豬跟米蟲。
至於地方上的豪強,那就更是個笑話了。很淺顯的一個證據,還是孝武皇帝時,郅都就任濟南郡守,上任之後先把郡內的大戶人家碾壓一遍,結果殺得人頭滾滾,卻連聲抗議都沒有人敢喊,濟南郡甚至因此大治,達到了“路不拾遺“的地步!
歷史上真正的門閥政治,那要等到劉秀恢復漢室,他當初依靠的是地主豪強的支持,取得政權後,便對這些人“投桃報李“,致使地方豪強坐大而難以收拾,之後的曹魏司馬氏又推行九品中正制,這才最終放出了門閥勢力這頭怪獸。
正是基於這些認識,劉病已纔敢在此時推行科舉。
因爲首先,地方豪強也好,徹侯貴族,都不會拒絕也不可能拒絕科舉。只有傻子纔會拒絕一個明顯對他們有好處的制度。
在此時,科舉非但不是貴族豪強們的攔路石,相反還是一張門票,一張可以讓他們“光明正大“的參與政治,擁有發言權的門票!要知道此前的所有舉薦制度,都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譬如說,首先你要在地方上有名,並且這名望還得達到一定高度,才能被舉薦,或者是孝子賢孫,因爲道德高尚而被舉薦。
再者,就算他們反對也是無效的!沒兵、沒權、沒勢,誰會聽他們的反對!
當然,劉病已也不會天真到馬上就能讓科舉取代目前的舉薦制度,那不現實!
後世從隋朝開始推行科舉,到宋代歷經數百年光陰,科舉才真正的取代舉薦制度成爲主流。
大家想想看,一羣連舉薦制度的作弊,都還沒有學會的傢伙們,會想得到這科舉可能會妨礙他們的未來嗎?
再一個,科舉其實不算出格啦,孝武皇帝“罷黷百家、獨尊儒術“玩的更出格,一口氣把黃老派、法家、縱橫家等等全部罷黷,但是也沒人敢反對,大家反而興趣很濃厚,情緒很高的玩起了儒皮法骨的把戲。
對匈奴等對外戰爭的勝利,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更關鍵的是,壓根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政治勢力和團體,沒有帶頭大哥,鬧不起來啊......
此時的長安作爲大漢皇朝的神都,天下首善之地,跟後世大天朝的北京一樣,都生活着一個特殊的羣體。
北京有北漂,長安有長漂。北漂爲了夢想打拼、努力、奮鬥大多數人的生活並不樂觀,甚至有些人過着“飽一餐、餓一餐”的生活。而長漂的情況卻比北漂更悽慘。長漂的主要組成羣體,都是來自關東各地的各學派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