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想做一下嘗試,實行周播的模式,在每週六日播出兩集!”張毅成說道,“不知道周臺有沒有興趣試試看?”
“不知道張總的電視劇,打算賣多少錢呢!”周莉問道,這方面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事實上,今年的規劃一早就定下了,如果要臨時添加這麼一部電視劇的話,那麼花費不會小,將來要說服臺裡的領導,可沒那麼簡單。
“錢的事情可以先不說!”張毅成隨口說道,這就體現了掌控全公司的好處了,張毅成可以隨意的安排這些事情,而不像是那些股份公司,幾乎什麼事兒,都要董事會討論,那多麻煩啊!
“我想,如果我要的價格高了,成績不好,那麼周臺有壓力不說,心裡肯定也不會高興,但是如果我們要價低了,到時候成本都收不回來,而且這可能還是我們的第一次合作,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合作,我想第一次合作,就乾脆用這樣的方法,看收視率來確定到底賣出多少錢!”張毅成說道。
價格一直是電視行業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電視劇從銷售產值上還算不上一個大產業,但是從電視臺的廣告利潤上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可以帶來鉅額利潤的產品。在目前電視臺非電視劇節目的製作水準普遍不高的情況下,電視劇是支撐一個電視頻道的骨幹。電視臺對電視劇的爭奪戰會越來越激烈。
毫無疑問,看電視劇的人遠比看電影的人多,但這不意味電視劇創造的市場價值比電影多。到目前爲止,中國每年投入到電視劇上的資金有50億元,但是它創造出的產值只有不到17億元,有一多半的錢不知去向。但是行業神話就是這樣,好的電視劇投入產出比可高達1:10。
前世的《新三國》單集已經賣到260萬元,誘惑了更多打水漂的錢流入電視劇製作領域。這是一個看上去有些扭曲的行業,電影的黃金檔期以每年的月份來計算,有熱鬧的時候,也有冷清的時候。電視劇不同,它的黃金檔期是以每天的時段來計算,它沒有寒暑檔,每天電視熒屏上都熱熱鬧鬧,通過電視劇製造出來的新聞話題和明星遠遠超過電影,可電視劇創造的產值和利潤卻不多。
每年十幾億元的產量大多集中在一些比較有實力的電視劇製作公司,從數據上來看,四成的公司都盈利,微盈利和持平的公司也有一半。
只有3%嚴重虧損。表面看,這些數據還是很振奮人心的,實際上,多數資金並非來自制作方,而是企業、政府的加磅,這些“公益資金”幾乎在維持着整個電視劇製作。這僅僅是51家機構上報的數字,實際上,中國目前有將近2500家機構在從事電視劇製作,真正盈利的只有十幾家。
中國電視劇的發展,雖然短短30年,但也走過了一個曲曲折折的階段。最初,電視劇都是由電視臺自己的電視劇中心製作,每年電視臺都有固定撥款用來拍攝電視劇,只要每年交上來足夠劇集的成品就行。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基本上沿用這種模式。
大量民營公司的出現,把電視劇製作推向了市場化,與過去電視臺自己投資拍攝電視劇比,民營公司更看重市場回報,也更重視觀衆的欣賞口味。這反過來對電視臺直屬的製作部門造成很大壓力。很快,央視直屬的三個電視劇製作部門逐步走向市場化,由原來靠撥款拍攝電視劇逐步轉向自負盈虧。
在市場化的Lang潮之下,就算是央視這樣的巨頭大佬也不得不妥協,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正式掛牌,成爲中國電視劇製作公司,央視只負責撥一部分款,其餘自負盈虧。拍得好央視買過來播放,央視不買的,自己去消化。從製播分離到進一步市場化,電視劇逐步找到了它的生存方式。
大量民營公司的出現,把電視劇製作推向了市場化,與過去電視臺自己投資拍攝電視劇比,民營公司更看重市場回報,也更重視觀衆的欣賞口味。這反過來對電視臺直屬的製作部門造成很大壓力。很快,央視直屬的三個電視劇製作部門逐步走向市場化,由原來靠撥款拍攝電視劇逐步轉向自負盈虧。
作爲一個地方民營影視公司,在電視劇製作發行上往往不如北京地區的民營影視公司有優勢,與財大氣粗的民營影視公司比,地方影視公司的生存空間相對比較小。在發行銷售上,不敢跟電視臺討價還價,一般只通過中間發行商的買斷方式銷售,這樣盈利相對少一些,但至少可以讓公司進入良性循環。
張毅成的公司,現在其實就規模來說,也只能算的上是一家小公司而已,只參與只做過《命中註定我愛你》這一部電視劇而已,所以即便是張毅成也沒什麼辦法來隨便提價,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無奈,畢竟在電視劇這一邊,張毅成的資質還太淺了。
事實上對小公司來說,即使把電視劇賣出去了,也不能算大功告成,因爲電視臺拖欠回款是個很普遍的現象,回款慢就意味着無法馬上投入到下一部戲的拍攝中。
哪怕半年回一次款,他們都可以一年投兩部戲,輕輕鬆鬆地就做了。如果資金遲遲收不回來,其實消耗得更多。另外,製作費每年都在上漲,如果片子今年沒賣出去的話就會特別危險,到第二年就成隔年戲了,價錢就落下來了或根本不值錢了。
這些會帶來強烈的緊迫感。電視劇在黃金檔、非黃金檔、主頻道、非主頻道播價錢都不一樣,甚至折半或者幾折。如果拖久了,很辛苦地兩三年下來,頂多保個本。
——————————————————————————————————本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