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 非是易事

在現代的地圖上,往往會藉助同一顏色標註不同的疆域,在中國歷史地圖上,儘管自秦漢以來,西南地區就被同一種顏色標示爲均勻統一的整體;然而趙昺到了這個時代才知道與現代國家連續不斷的國境線不同,這一傳統認知疆域內的廣大區域,實際上並未被納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中。

這片不受中原王朝管轄的地域,往往被稱爲夷地、畲地或是苗疆,這片區域一般泛指今天的雲貴高原東部,苗族和其他西南民族集中居住的山地地區。居住在這裡的各民族,被中原王朝統稱爲‘生俚’也就是不服王法教化,不繳納稅賦,不服徭役,與政府爲敵之意。

早在戰國中期秦滅巴蜀後,爲了方便對遠離咸陽的巴地進行管理,除了進行武力征服外,也通過允准巴人自治,並通過聯姻,封爵加以籠絡,但是收效甚微,俚人仍然時常反叛。因而,東漢及後繼政權,不得不轉變策略,以懷柔策略拉攏,以向蠻人首領賜予印綬、爵號、財物,承認其地位。

漢高祖時爲了加強朝廷對流入黔中的巴人後代的控制,將黔中劃分爲酉、沅、辰、武、巫五溪,巴氏五兄弟後代各爲一溪之長,地位相等,“高祖厭若軍事,亦有蕭張之謀,故偃武休息,羈縻不備。”羈縻一詞的來源,即出自於此。

歷經魏晉南北朝至隋,羈縻政策日益完善和制度化。唐朝建國後,唐高祖李淵專門下詔,把羈縻作爲制度,正式推行。即由朝廷在少數民族地區設州,以俗爲治,區別於一般州縣。“遐荒絕域,邢政殊於函夏”的羈縻府州制度就此產生。

唐中葉降,在安史之亂和接二連三的朝廷黨爭中,帝國日趨衰微,藩鎮割據一方。羈縻制下的少數民族頭領,趁機擴張勢力,互相攻伐,成爲稱霸一方的土皇帝。當然,在羣雄逐鹿的唐末五代,這些土皇帝的實力,還不足以和兵強馬壯的中原王朝抗衡,和同是少數民族的契丹相比,就更是小巫見大巫了。

北宋崛起後,繼承並完善了羈縻制度,除承認當地少數民族頭領的政治地位外,對其中勢力較大者,還予以加官進爵或賜予領土,使之成爲北宋皇帝在該地區的代言人。羈縻制歷經唐宋兩代的發展,在西南地區形成特色,至元代演變爲土司制度。

依靠着這些名義歸附而事實獨立的地方政權,中原王朝不過僅僅能在形式上維持着對西南地區的統治,並不能實施有效的統治。諸葛亮的南撫夷越,既是包括孟獲的南中地區南蠻,也包括夷陵之戰時,響應劉備號召,在荊州南部威脅吳國的五溪蠻。

唐朝則在西南廣設羈縻州,儘管爲數有上百之多,但這些羈縻州府與藩屬國、藩屬部落之間的界線十分模糊。羈縻州往往像藩屬國一樣,僅僅接受冊封並履行朝貢義務,實際上仍然是獨立的。由於唐朝常常向邊疆各羈縻州攤派沉重的兵役和貢賦,許多羈縻州背離唐朝,甚至像南詔一樣,徹底脫離中原王朝,走上自立的道路。

吸取唐朝教訓的宋代,則將邊疆地區的羈縻州府列爲「極邊」之地,輕易不干預其事務,也不將其納入直接統治。領受官職的羈縻州首領,在繳納貢賦、提供兵員之外,其家族保持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太祖趙匡胤立國之初遣王全斌平蜀後,其欲乘勢取雲南,並獻上地圖。趙匡胤卻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此後大宋歷代帝王都遵循了太祖皇帝的這一戰略,默認了大理國的獨立,兩國和平共處了三百年。其根由無外乎是擔心蠻夷們叛附無常,從而牽扯到帝國的精力,乾脆一棄了之。當然宋朝也並沒有完全拋棄羈縻政策,在西北及西南部分地區實施這一制度。

爲征服梅山生蠻,太宗起,就在梅山周圍設立數座營寨,屯駐重兵封鎖梅山,不許漢人與梅山徭人往來。可直到神宗時,朝廷派遣大軍征剿與招撫並用,纔將梅山地區納入宋朝管轄之下,並以王化之新地和人安德化的開化名義,在這裡設立了新化、安化二縣。但在西北宋朝卻沒有能阻止西夏的獨立,爲此大宋不得不動用武力,與西夏周旋幾十年,也未能取勝,反而是糜耗大量軍費,損失了數十萬大軍。

作爲後世來人,趙昺自然知道宋代以後的事情。說起來在這個時代正式歷代實施羈縻政策的一個轉折點,說起來卻有些戲劇性,完成歷史轉折的卻是同樣一直被中原王朝視爲蠻夷的蒙古人,而使他們能夠實現對南疆蠻夷的統治的工具,居然是驛道。

在第二次蒙宋戰爭中,爲了能夠避開長江天險,實現迂迴到宋朝的腹背的戰略目標。忽必烈率蒙古大軍,自川藏交界地帶南下攻滅大理,將雲南第一次置於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爲了使雲南行省與內地相通,元朝先後修築了通往四川的建都道、烏蒙道和通往湖廣的普安道三條驛道。

由於蒙元佔領大理後將政治中心自大理遷往東部的昆明,一路東行、進入湖廣後,轉去往元大都的普安道地位愈加重要,而這條驛道,正好穿越了苗疆。至此才通過元朝修築的驛道,南疆的整個風貌才最後進入中原王朝的視野。

蒙元在奪取南疆後,始採用‘土司制’對新佔地區實行統制。土司其實也非正式官名,而是對類似官員的稱謂。在趙昺看來土司制同樣是脫胎於唐宋羈縻制度,當然也使得兩者有着相似性,又有着特別之處:

首先職位世襲,土官和中原王朝的諸侯王一樣,可以把職位傳給子孫,亦或是其他的親屬;其次土司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比一般地方官更大的權力,在轄區內可自行任命屬官;再者土司在自己的領地內可以擁有一定數量的私人士兵、家丁和僕役,以維護自己的統治權威。

當然,朝廷對土司也不是毫無約束,除了名義上的稱臣外,土司對天子還負有其他義務。土司要同海外屬國的朝貢一樣向皇帝進貢,這也可視爲維持兩者君臣之盟的一種形式。另外逢改朝換代之際,土司要向新皇帝宣誓效忠,得到新王朝的承認和印信,才能延續政權的合法性。

不過元代的土司制仍然不能視爲成功,趙昺記的在元末紅巾舉義後,土司趁機擴張勢力,歸附地方軍閥或者乾脆自立門戶,參與到元朝末年的羣雄逐鹿當中。然而卻也因此惹了禍,因爲土司在這次改朝換代的過程中表現的太過活躍,以至於被最後的勝利者朱元璋視爲了獨霸天下的威脅之一。

在中原王朝眼中,治理苗疆的最重要任務,就是將語言不通、不受官府或地方土司管轄的‘生苗’,改造成通曉漢人語言、向官府或土司納稅服役的‘熟苗’,使苗疆成爲開化之地。爲達到這一目的,明清兩代都煞費苦心。

明朝建立後便利用西南地區的土司來征剿生苗、鎮守苗疆。而爲了防範牽制土司,又在各個土司轄地周邊,設立密集的衛所、軍屯,形成犬牙交錯、相互遏制的局面。但到了明末,西南各衛所衰敗廢弛,明朝不得不大量徵召土司轄下的土兵,以填補衛所虛空。可想而知,靠徵用土司土兵來維持苗疆穩定,只會使土司挾苗自重,尾大不掉。

到了後來爲了專注於抵擋來自北方的威脅,明朝只得徹底放棄征服苗疆的打算,竟然想到用一道邊牆,乾脆把牆外的生苗隔離在外。於是在遠在長江以南的湖南西部地區,修起了一道南起湖南、貴州邊界的亭子關,北至湘西州古丈縣境內的喜鵲營,途經鳳凰、吉首兩大湘西重鎮,全長三百八十餘里,縱貫整個湘西地區的長城。可見明朝的統治者是多麼無奈,實現統制又有多難。

到了清朝,位於湘黔邊界,包括黔東南和湘西在內的苗疆,成爲西南地區最後一片不受官府管轄的生界。歷代皇帝也是操碎了心,採用佂撫並舉,兩手都要硬的措施展開了征服。

雍正時,苗疆大員張廣泗曾建議:爲學習漢文、參與科考的苗人學童特批生員名額,以示獎勵。乾隆時則有明文規定:不許生苗參加考試,以示對熟苗的優待。而應試的熟苗,須註明新民籍,既與漢人考生區別,又方便錄取時的照顧。

同時,清廷還鬆弛前代在苗疆地區的禁令,允許生苗在官府登記、領取證件執照的前提下,與漢人、熟苗之間進行適當的貿易乃至通婚。不僅如此,只要不涉及造反,還允許苗疆苗人案件以‘苗例’自行解決,哪怕是命盜等刑事案件,也不妨稍予寬容。

在明時政府爲了加強對土司轄區行政干預,不斷以土司無後嗣或觸犯國法爲理由,廢除當地的土司官員,改派來自中央的非世襲官員(流官)繼任,這一加強中央集權的做法發展到清朝,爲了解決土司割據的威脅,終於演變成了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在鄂爾泰的主持下,清政府首先在雲貴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以“計擒爲上,兵剿爲下”爲策略,在爭取土司自願交出領地的同時,對土司中敢於頑固抗拒者,以武力消滅。而對主動配合改流的土司,朝廷多授予現任武職或其他世襲官職以示優待。對原來土司的領地,除重新設置府縣外,還增設軍事機構,清查戶口,丈量土地以便於管理。

改土歸流讓盛行於元、明、清三朝的土司制度土崩瓦解,但部分流官到任後,因不善治理,驟然加稅,貪贓枉法等原因,反而激化了同當地民衆的矛盾。讓多地土司揭竿而起,康、雍、乾三代,苗疆都未能擺脫‘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的所謂苗患。

尤其是乾隆末年的苗民起義,清廷更是動用兩湖、兩廣、雲貴川七省十八萬官兵,延續十餘年纔將其平息。而福康安、和琳二位乾隆朝重臣,都在征剿苗疆的軍中病歿。進入嘉慶朝後,修築長城將苗疆隔離,並嚴禁苗漢混雜,也成爲清朝對苗疆不得已爲之的最後辦法。

清朝將長城兩側的漢民苗民編入各自的軍屯,納入國家統一管理,使之成爲寓兵於農,爲國家屯田的佃戶。漢地和苗疆之間的交易,也在少數邊卡的嚴密監視下進行。而邊卡的任何進出,都必須辦理‘護照’,否則按偷越邊境論處。

在密不透風的管控下,將苗疆變爲由屯田兵丁進行生產建設的屯墾邊區之後,同時清政府也不得不廢除新區賦稅,尊重當地民俗來維持改革成果,才使得湘西地區逐漸恢復了穩定。然而,在從清末到民國的混亂時期,屯政也迅速解體,失去田地的兵丁四處流竄,將湘西變爲兵匪橫行的地域……

所以在趙昺的理解下羈縻制度的實質,其實就是在少數民族形式上臣服於中原王朝的前提下,基本保持其原有的社會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頭領或德高望重者爲地方官吏,除定期向中央朝貢外,一切地方事務均由他們自己管理。這種策略在一定時期爲維護統治和地區和平是有着好處的,但是當王朝國力衰退,控制力下降,卻又會成爲心腹之患。

對於這點趙昺是深有體會的,瓊州也算是大宋朝的國土,且設立了州縣等官方機構,可實際上根本無法對瓊州實現有效的統治,反而時時會受到俚族的侵擾,只是依靠着這些名義歸附而事實獨立的地方政權,僅僅在形式上維持着對羈縻地區的統治。但是實際上對羈縻統治下各部族、地域的具體情形,往往一無所知。也正是如此,位於山區深處、連羈縻勢力也少有涉足……

第1022章 猝不及防第1043章 命不由己第1471章 只能這樣第919章 就勢而爲第1319章 雷霆雨露第889章 非情所能第1148章 基本無解第1006章 狠辣第1316章 舉重若輕第1098章 推演第649章 編制第395章 成真第192章 寅吃卯糧第304章 跡象第593章 猜不透第996章 拜訪泰山第870章 舊事重提第890章 利益至上第1225章 輕重緩急第317章 入朝第1378章 言下之意第962章 是否繼續第1033章 另有所指第409章 對決(一)第317章 入朝第1080章 等爾來戰第857章 迎靈第763章 不得已第347章 東海島之役(二)第425章 ‘寓教於樂’第711章 扎硬寨第926章 還治其身第277章 威脅第690章 悶聲發展第1269章 不能偏勃第790章 一語雙關第992章 財神歸來第203章 勇士號(二)第137章 只取一文第1383章 難以啓齒第656章 正人先正己第727章 急行軍第1318章 自己做過第903章 演射第545章 祖宗之法第964章 生死之間第1325章 摸摸情況第1082章 不足爲懼第1202章 有心無力第1254章 海寇兇猛第1100章 沒有不可能第965章 得道多助第920章 各自妥協第387章 摒棄前嫌第238章 爭執不下第970章 究其根源第987章 求證第543章 講藝術第1463章 不合時宜第074章 大義之名第719章 破綻第670章 人非人第112章 師徒鬥(二)第877章 有點兒亂第1082章 以毒攻毒第1099章 戰略眼光第928章 非是易事第1437章 敲打後宮第421章 衡量第616章 蠍子炮第1118章 判明方向第635章 養成計劃第357章 根源第366章 變化第599章 驅逐第1072章 如約而至第1315章 大驚小怪第197章 火門第1043章 賭徒第869章 放肆一回第1069章 信任與否第012章 風雨夜(一)第1092章 虛驚一場第355章 勸死書第672章 妥協第1350章 出了紕漏第888章 其中滋味第1102章 不放過第565章 可有信心第162章 協作第958章 大有不同第066章 福利第625章 政治賬第1481章 先打下假第841章 另闢蹊徑第1238章 另有意思第1023章 馬說第076章 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