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彎彎繞

大宋之所以會如此任命樞密使之所以會這樣,就是西府選官標準在作怪。您是位能殺人,能篡位的武將,青壯年時別管功勞多大,都得當乖乖寶。直到快老死了,徹底沒危險時,才能提拔起來,變成一尊神像。而趙昺繼位後一直仍以張世傑爲樞密使,可其恰恰是一員武將,又長居此職。

趙昺之所以這麼做,因爲他需要藉助武將來助自己復國,也就必須給予他們響應的地位,且那時也確實是軍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情況,而他也缺乏統御全軍的經驗和組織大戰役的經歷。因此在這個時候,他也不得不重用張世傑,以便搭起架子。

那時即便兩人曾有恩怨,不過張世傑這麼多年其也十分恭順,成爲趙昺軍事上的得力助手。在改組樞密院和兵部後,其權力雖有所下降,但是得到了更多的軍隊指揮權,在朝中地位反而有所上升。復國之役中,其雖沒有直接指揮大的戰役,可是他前期組織和制定了作戰計劃,並能夠在戰爭開始後按照計劃展開部隊,督促各軍,應該說也是功不可沒。

而問題也隨之出現了,張世傑已經爲西府第一人,如果升,怎麼升?按照大宋的官場慣例,其已經打破了百年間武將不得爲樞密正使的規矩,再升只能進入東府爲相了。可身爲武將,絕不可能進入東府,成爲宰相。於是乎就有人藉機起事,要將其擱置起來,以便重新恢復文臣入主樞密院的舊制。

趙昺清楚自己當年力排衆議才實現武將入主樞密院,其實許多人是面服心不服,現在局勢稍稍穩定,便又舊事重提,而他不想做卸磨殺驢的事情。但是也不能輕視這上書,要知道二指寬的小紙條也能讓人永世不能翻身,而這在大宋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

當年廣西儂智高作亂,聲勢浩大,屢次征剿都未能成功。於是朝廷遣名將狄青前去平叛,當時其在兩三個月時,剛被提升到了樞密副使的位置上。很難說這是不是打了點提前量,爲他出兵時的威信着想。狄青很快平定了叛亂得勝歸來,問題就隨之出現了。

議功由中書省的宰相們負責,當時由於文彥博被參倒,目前龐籍變成了獨相,他下面有一位參知政事,名叫樑適,此位應該是仁宗朝的典型官員,他的升官與發跡,很有些當時的普遍特點。首先,社會在發展,建國百年之後,官場上早就形成了人脈體系,走這條路,在形式上沒有科考中舉來得風光,但走得更快更穩。

樑適就是如此,他的父親是前翰林學士樑顥。父親死得很早,他蒙蔭當官了,就是秘書省的正字,一個小科員但翰林學士幾乎每天都和皇帝見面,這就讓他的起步和發展有了條捷徑。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把父親的遺作,和他自己寫的文章一起呈交給當時的皇帝真宗。趙恆看了後說了一句話――“樑顥有子矣。”就這一句話,成就了樑適一生的榮華富貴。

議功時,樑適站了出來反駁龐籍。他說,宰相大人,您不公平。不久之前王則叛亂,只是佔據了貝州這一座城池,文彥博出兵收復,回來就做了宰相。現在狄青是一舉平復兩路,功勞與之比怎樣?爲什麼就不能當上樞密使?言之在理,對比分明。一座城和兩路相比,孰輕孰重?龐籍應該沒話說了。可是不,宰相的面目變得非常可憎。

龐籍說,貝州之賞,本就是過分,所以現在不能再過分了。你是參政,難道不知道我朝文官爲相,出入無常,武將爲樞密使,非有大罪不可罷免。這就有兩個問題。第一,現在的樞密使高若訥,他犯了什麼罪,要罷免他給狄青讓位?第二,狄青還很年青,這時給他西府之首的位置,以後他再有功怎麼賞他?我這是對他好,不止是珍惜國家名器。

樑適冷笑,難道要狄青爲文彥博的錯買單?或者一點都不賞他纔對,那樣以後誰還會爲國家出力?還有高若訥,現任的樞密大人怎麼就沒有錯呢?他不久前出行,開道的胥吏把行人無辜打死,正在被臺諫官彈劾,僕有過,主之罪,他難辭其咎,早晚下課。狄青升官,不僅是理所應當,更是順理成章!

截止到這裡,稍微有點理智的人,都能分清楚樑適說得句句在理,龐籍這個演義小說裡包拯的死對頭、大惡人是在無理取鬧,嫉賢妒能。那麼怎樣處理呢?結果比較鬱悶,狄青的酬勞變成了一大堆的榮譽性頭銜,比如上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再給他的四個兒子都連升數級,外加一大筆錢。這件事就此結束了,國家和狄青貨款兩清。

這就是宋朝當時的現狀,中國已經出現了微妙的邏輯。這種邏輯在以後的幾百年裡變成了主流真理,越是常勝的將軍越被排擠,越是有能力有志氣的人越被壓抑,甚至明明打贏了的戰爭也要賠款,此類事越來越多,漸漸地變成子中國人心底裡共同認可的東西。是怎麼產生的,怎樣傳播的,在宋朝之前基本沒有,卻在宋朝之後大行其道。

這就是截止到張世傑之前,宋朝武將的集體宿命,現在終於輪到他了,那又能有什麼不同嗎?趙昺可以說很生氣,如此不僅是自毀長城,也是在摧毀自己建立的軍政體系,讓大宋失去復興的最後機會,失去中華民族再次崛起的機會。

“陛下,此事當如何處置,還要早作定奪。”劉黻施禮道。

“如今太后臨朝,朕已是局外之人,即交予中書省論議,還是由你們及諸位宰執決斷吧!”趙昺聽了劉黻的話卻是一愣,反而冷靜下來。太后前些日子來並未向自己提及此事,事務局也未稟報,說明此事並非兩人說的那麼嚴重,甚至子虛烏有,即便有也非他們所言的那麼緊急。如此他們又爲何騙自己呢?於是嘆口氣道。

“陛下,事關重大,一旦失控便難以收拾了。”見小皇帝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劉黻着急地道。

“反正朕該做的已經做了,既然願意鬧就鬧吧!反正這天下又非朕一人的,屆時大不了玉石俱焚。”趙昺聽了喝口茶無所謂地道。

“陛下,怎生會生出如此念頭?難道忘記了當初的壯志嗎!”應節嚴聽了有些坐不住勁兒了,皺皺眉問道。

“先生,朕累了!”趙昺放下茶杯輕笑道,“自從景炎二年瓊州開府,已經十年了,朕日夜操勞,不敢有絲毫懈怠,韜光養晦積蓄力量,希望有一日能收復江南。今日達成所願,朕勵心求治,可得到了什麼?朝廷紛爭不斷,一事剛平,一事又起,可無外乎皆是爭權奪利,有誰是爲大宋及萬千子民想過?”

“陛下既然知道爲何不清除奸佞,造福於萬千子民,卻生惰心!”應節嚴聽了厲聲道。

“哼,朕也是人。爲了大宋朕五歲便領兵征戰,九死一生;爲了節約每一文錢,朕至今仍然是粗茶淡飯,與民共苦;行事要受到種種限制,何曾恣意過。可朕得到了什麼?吃的反不如這廟裡的和尚,住的尚不如這廟宇寬敞,娶個什麼樣的老婆還得看人眼色。這也叫做九五之尊,萬民之上嗎?朕寧可不要!”趙昺越說越是氣憤,冷哼聲道。

“這……難道陛下就因爲這等事情,眼看着江南再度動亂,陷於韃子之手,國脈斷絕嗎?”應節嚴也有些生氣了,再次喝問道。

“先生此言差矣,丟失江山的不是朕,獻上降表的也是那躺在棺材中的太皇太后。而朕被立爲皇嗣不過是衆人的無奈之舉,而這國脈早已斷絕過一次了,又何在乎再多一次!”趙昺笑笑道。

“陛下國土淪喪,難道還要去過那海上顛沛流離的日子嗎?”劉黻也不知小皇帝今天吃錯了什麼藥,淨說些喪氣話,連忙接過話道。

“朕不想,但是有人想,朕又能怎麼辦?是你們將朕以修養之名驅離了朝堂,讓太后臨朝聽政,又讓朕在這廟中修心養性。難道還要朕調動大軍入城逼太后歸政於朕,將那些敢於反對朕的朝臣和士子們盡數屠戮?恐怕那時提出反對的就是劉知事和先生了吧!”趙昺搖搖頭苦笑道。

“陛下不要苦惱,一切皆有解決之道!”劉黻大驚道。他十分清楚大宋數十萬軍隊皆是已小皇帝馬首是瞻,只消一聲令下便會進京勤王,而鎮守京師的護軍更是陛下的親信之臣,那倪亮只需陛下一個眼色就能殺個血流成河,根本無人能夠阻擋的住。

“軍人治國有何不可,他們令行禁止,果斷無畏,倒少了那些囉嗦事!”趙昺不以爲意地道。

“陛下萬勿衝動,做出有違祖制,親者痛仇者快之事。”

“衝動?!”趙昺淡淡一笑,指指茶杯讓王德斟上茶水道,“難得這些日子可以靜下心來想些事情,朕倒覺得整日的勾心鬥角太沒有意思了,早已沒有激情了。不若尋個清淨去處自由自在,何苦操心費力,日日不得安寧。”

“難得陛下要棄國而去,要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應節嚴聽小皇帝越說越不像話,出言道。

“四海之大,五洲之廣,難得還沒有朕的一席之地嗎?這世界上比之大宋富庶廣博之地多不勝數,我又何必眷戀這一地呢!”趙昺吹吹杯中的浮沫,咂了口茶,笑着道。

“陛下要走?”劉黻看看小皇帝,又看看應節嚴問道。

“怎麼朕走不得嗎?”趙昺依然面對微笑地問道。

“陛下怎能棄國而走?難道捨得這天下!”劉黻驚道。

“朕要這天下有何用?還是留給喜歡的人吧,而趙氏宗親雖已零落,但是要尋出個聽話的還是不難的,你們再立一個便是!”趙昺攤開兩手道。

“這……廢立之事怎能如此輕率,陛下也不可有離位之舉。”應節嚴見小皇帝越說越不像話,也越說越真,他也緊張起來言道。對於自己這個皇帝徒弟,他還是十分了解的,若是將其逼急了絕對會做出出人意料的事情。

“先生,朕實在是夠了,不想再過這種日子,吾要去開創一個新世界,不再爲世事糾絆,可以恣意行事!”趙昺擺擺手道。

“陛下就這麼走了,豈不有負太后,有負衆臣和諸將的忠心輔佐及師傅們的教導!”劉黻深施一禮道。

“朕十年辛苦也足以報答諸位的恩情,如今能給的也都給了,也算全了母子、君臣和師徒之情。如今只待風來!”趙昺攙起劉黻言道。

“陛下是要隨商船出海,雲遊海外!”劉黻突然想到小皇帝收購諸多商船之事,其中部分還改造成了戰船,原來是早有準備,真要做一個海上大商,不禁拉拉應節嚴說道。

“……”趙昺沒有回答,只是低頭喝茶。

“陛下爲何突然心灰意冷,難道只是因爲對朝局失望,覺得糾絆太多嗎?”小皇帝的樣子不像是開玩笑,應節嚴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而其真的要走,只怕還真沒有人能攔住他。再者說小皇帝終究年紀還小,如今被奪了權閒置,定然心生不滿,可其又至孝不能對太后發泄,因此纔想要離家出走。

“那麼先生和劉知事前來覲見,也只是因爲有朝臣上書之事嗎?”趙昺沒有回答,而是反問道。

“這……”應節嚴聽了一時語塞,他和劉黻前來確實不是爲了此事,而是另有它事,只是擔心小皇帝不肯答應,因此纔想繞個彎子說事,卻沒想到惹得其竟說出要離國出走的一番話來。可細細一想,忽然又意識到自己中了小皇帝的‘奸計’,自己沒有將他繞進去,反將自己給圈了進去。這真是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

第1324章 金城湯池第1086章 炮火洗地第140章 疑難第668章 以筆爲刀第437章 危機第167章 要保第212章 豈有此理第558章 跟上最好第240章 必有大事第457章 爲君不早朝第1265章 意有所指第454章 擦屁股第1066章 瓜州鎮第514章 輸的徹底第1088章 事關國本第642章 無商不奸第533章 正視敵人第140章 疑難第452章 歸來第590章 中秋夜第619章 拼了第459章 私鹽第262章 他有病第1204章 心驚膽顫第893章 氣糊塗了第1192章 世事無常第1012章 變通之法第631章 籌劃新軍第347章 東海島之役(二)第515章 不能不死第291章 暗中造勢第1474章 諸事不順第1419章 建立規範第092章 出航第884章 掰扯掰扯第426章 論勢第1429章 是何套路第1283章 明確告知第553章 分而治之第1434章 死路一條第671章 孰是孰非第535章 好人難做第336章 棄子第1023章 馬說第1046章 沉住氣第1073章 波瀾不驚第933章 不好乾第194章 漏洞第809章 防範未然第1104章 臘八粥第648章 因時就事第902章 都是屁話第513章 會會他第1330章 你們不配第357章 根源第191章 印信第724章 順服或抗爭第599章 驅逐第177章 善政第568章 反省第701章 好消息第790章 一語雙關第675章 不是東西第1100章 沒有不可能第723章 崩潰第1033章 另有所指第1397章 佛前論道第360章 實力相若第137章 只取一文第843章 能奈我何第1207章 拼死一搏第1093章 臨危受命第1051章 局勢明朗第1168章 新秀出場第857章 迎靈第996章 拜訪泰山第362章 援軍第409章 對決(一)第1270章 必須懲治第131章 戰船(一)第1031章 以弱擊強第1002章 意會言傳第607章 不簡單第762章 真難第1294章 人之悲哀第050章 不速之客第391章 消耗戰第503章 破綻第1337章 決戰之地第369章 改變第668章 以筆爲刀第1416章 各有見解第852章 樣車第257章 致命一擊第871章 彎彎繞第1350章 出了紕漏第518章 忙不完第309章 田產歸官第667章 忙中有閒第831章 真真假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