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8章 開放代價

就趙昺眼前這幾位宰執來說,劉黻算是正牌太學生出身,但是因爲伏闕上疏彈劾彼時權臣丁大全被開除了學籍,而其他幾位不是家傳,便是書院出身或有在書院求學的經歷。江璆的爺爺一生在鄉間授學,他爹江萬里通過科舉入仕,官至丞相,後在其十六歲的時候,其父致仕回鄉創辦白鷺書院,鄧光薦也是出身於此。

所以他們對於這段歷史都十分清楚,說起來自然脈絡清晰,對其中的典故和軼事也知之甚多,趙昺與幾位宰執商談一個上午,其實也可以說聽他們講了半晌書院發展史,雖然沒有對能學亂做出決斷,卻讓他可以全面的瞭解這一時期的士人思想狀態和轉變。而這也能讓他在處置當下學亂中能保持理性,從而選擇穩妥的方針來應對。

大家都知道宋朝文化的繁榮,與宋學宋學哺育出宋代知識分子的兼容精神有着極大的關係。宋代重要思想家幾乎都有“出入釋老”的經歷,無論程朱派,還是心學派,理學各派都吸收改造佛、道關於宇宙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成果,重建新儒學的理論體系。

當時宋學各派,能夠做到學統四起而多元並存。神宗時期的洛學、新學與蜀學,南宋中期的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與浙東學派,都落在同一個政治文化的架構之內,不同學派之間學術主張儘管不一,有些問題甚至針鋒相對,但也能夠實事求是地肯定對方學術的可取之處。

不過有話是這麼講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人相輕’,所以這種兼容幷蓄也是相對的,他們之間的紛爭同樣不斷,即便是同源的學派也無法做的和諧相處。

首先表現在書院的祭祀活動上,這似乎帶有某種宗教色彩,實際上,書院供祀與佛道寺觀的祭祀方式也有所不同,不是祈求某些神靈的保佑,而是爲人樹立某種典型形象,是一種生動的教育形式。通過書院祭祀的對象可以表明該書院的學術宗旨和特點,也是書院教育的一大特色,還是一項特有的活動內容。

南宋書院除一般供祀孔孟等先聖先師之外,特別重視供祀周、程、張等北宋的理學大師,表明南宋書院大都與理學有關,是講理學的書院。不少書院都各有自己特有的供祀對象,多把本學派的創始人,或與該書院有密切關係的代表人物加以供奉,用以提高書院的社會地位,標明或保持該書院的學派特點和學術特色。

另外,各學派在學術傳播與師生傳承的過程中,過分強調道統和門戶,總認爲自家學說纔是一本正經,而別人都是異端邪說。以這種道統觀,再去處理與其他學派士大夫的關係,就會出現自視甚高、責人太苛的結果。不在自家門戶或道統之內的人,往往認爲他們不是君子。

而這種治學態度之下,盛行於後的理學在還沒有正式確立爲官學以前,就容易激化爲類似慶元黨禁那樣的黨爭;在理學認定爲官學以後,很容易滋生出一批應景的假道學。這是從理學本身來考量。也爲後來朝堂上的爭鬥和學亂埋下了隱患。

在南宋政治環境惡化之際,知識分子還能否“獨善其身”?不可否認,在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與賈似道專政時代,那時知識分子中也有鮮廉寡恥之徒,鑽營進入統治集團的權力體制,迎合當局專制獨裁的政治意識。但那些有自己獨立價值追求的知識分子,大部分寧願閒居不仕,不再入朝爲官。

知識分子獨善其身,無非要有三個空間:生活空間、學術空間、政治空間。南宋即便類似慶元黨禁那樣的黑暗時期,這三個條件也仍然具備。

生活空間上,宋代有這個條件,哪怕不去擔任實職性差遣,還可以領取一份薪水,這是宋代優待士大夫的政策。例如陸游,即便閒居在山陰老家,只要沒將他從官簿上除名,其俸入還可以保證最基本的生活水準。所以在籍士大夫官僚即便不在朝任職,也能保持起碼的生活空間。

另外國家權力沒有取締書院,知識分子仍留有一定的學術空間。國家權力盡管可以流放知識分子中的反對派,但限於‘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的祖宗家法,卻無法在肉體上消滅他們,這在爲知識分子預留政治空間這點上,還是很重要的。

從外部來看,宋代最高統治者對宋學各派所取的態度,不外乎接受、壓制與調和三種選擇。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變法,可以視爲接受的模式。南宋前期,對王學以及洛學,採取不同程度的壓制方式,其極端就是慶元黨禁。第三種是調和的模式,從寧宗後期起到理宗時期,國家權力把理學確認爲官學,吸納進主流統治思想裡。

但必須強調的是市民社會、經濟大潮與知識分子的獨善其身,並不是截然對立,相互排斥的。由於宋學價值觀的確立,儘管其內部也有過王霸義利之爭,但即便是強調利慾合理性的那些學者與士人,在講功利,講利慾時,也秉持着理性的態度,主張有一種自覺的約束。

因此也會有一部分士大夫去做官,期待通過自己的入仕,尤其通過提升皇帝的內省功夫,來達成他們內聖外王的政治追求。於是,就有朱熹那樣熱衷於當“帝王師”的士大夫學者。而一旦連帝王師也當不成,徹底碾碎了其“外王”夢後,還可以退出廟堂,疏離政壇,閒居不仕,獨善其身地從事自己的學術研究與學派傳承。

理學奠基於北宋時期。周敦頤、二程、張載、邵雍等人,反對漢唐經學教育只重章句訓詁、箋註,主張爲學要講究明心養性,講明義理,認爲仁、義、忠、信不離乎心,本源於理,正心、誠意、修身爲爲學之本,必須以《易》爲宗,以《大學》、《中庸》爲體,以孔、孟爲法,構建起理學的基本體系和框架。

南宋書院的勃興,爲理學的發展和成熟爲提供了文化學術思想條件,隨着理學體系的成熟,也就步入傳播階段,以便廣泛擴大理學的影響。書院講學是傳播理學的最好方式和最佳途徑,因爲書院具有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的特點,書院大都不受或較少受科舉考試的制約,便於自由講授,自由研討。因此,書院成爲研究和傳播理學的最理想的場所,成爲發展理學的學術教育基地。

而南宋的理學,形成不同的學派。每一學派都創辦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書院,而每所書院也就成爲研討或傳播某一理學派別學術思想的基地。他們各以書院爲基地傳播自己學派的學術思想,實現自己學派理想的教育目標。

講學是書院的主要活動內容,也是書院作爲教育機構的重要標誌,南宋書院的講學有許多新發展。講學人可慕名聘請,或書院主持人自講,還可臨時請名人講演。不同學派可以互相交流、論辯。理學大師親自復修書院或新創書院,在書院授徒講學,提高了書院的學術地位,爲書院樹立了威信,擴大了書院的社會影響。

北宋的著名學者多在官學任職,南宋的著名學者大都逐步從官學移足書院。朱熹、陸九淵、呂祖謙、張栻等都是南宋學術界的名流,又是書院教育的積極倡導者,他們的弟子門人也都是積極創辦書院的有名人物,對南宋書院的勃興,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理學大師在書院講學,擴大了書院的影響,吸引了大批讀書士子慕名奔趨。特別是他們的弟子門人又各創書院,以擴大影響,又促成了書院繁盛的局面,造成了書院空前勃興之勢。而在政治環境逆轉、言論生態惡化的情況下,宋代書院的存在意義不可小覷。

書院是獨立於官學系統以外的私學系統,沒有必要向官方的價值系統投降繳械,這就爲思想學問的自由討論保留了一方淨土。尤其是南宋轉向以後,絕大部分知識分子作爲政治上的反對派,就是通過書院這個陣地,來傳播自己的學術思想與價值理念。

趙昺認爲士人階層上書言事,關心時事,有一定的進步和積極意義,但是也並非如想象般的那樣完美。因爲其中確有一些士人拘泥古制而昧於政事,他們有些上書言事,不僅沒能觸及國計民生的大問題,還盡說些言不及義的老調子。正如史家呂思勉毫不客氣地批評所說:“外有強敵的壓迫,最主要的事務,就是富國強兵,而宋儒卻不能以全力貫注於此。”

他心中此時也有了些譜,當前的禍根,其實與高宗皇帝不無關係。其在內外交困之下,爲了減少麻煩和省錢,對興辦官學採取消極態度,對太學生採用高壓管制政策,鼓勵民間興辦書院。當時也許是無奈之舉,但是在趙昺看來其實是玩脫了,放棄了佔領輿論陣地,任由各種學說百花齊放,使得主流思想上產生了混亂。

第1368章 剝絲抽繭第1345章 知恥後勇第1470章 有點兒亂第933章 不好乾第334章 必有一戰第102章 分歧第777章 緣由第1165章 再決雌雄第1424章 以二換一第835章 遠圖大理第419章 福兮禍兮第409章 對決(一)第478章 形勢已成第1058章 險象環生第1071章 不如意第553章 分而治之第471章 曲線相助第145章 安瓊策(四)第1046章 沉住氣第718章 角力第1033章 並不樂觀第650章 鋪開第045章 廣州第371章 不着急第530章 有困難第1174章 金湯之城第472章 罰當其罪第1434章 死路一條第625章 政治賬第085章 事成第1237章 醉翁之意第580章 物盡其用第889章 非情所能第758章 尋個住處第1412章 其樂融融第286章 由他去吧第803章 釜底抽薪第078章 煩心第724章 考驗第058章 資源第582章 賜宴第1062章 心癢難耐第096章 流星雨第349章 東海島之役(四)第589章 好日子第210章 落水第948章 意外之喜第1188章 另闢蹊徑第532章 正劇開演第1463章 不合時宜第249章 奪權第1298章 何以見得第1351章 末將可以第1284章 再上征途第1395章 順勢借勢第289章 歡聚一堂第777章 緣由第357章 根源第1096章 引狼入室第398章 踹屁股第1476章 取捨皆難第306章 議事第1267章 我好難啊第677章 出手第623章 勝利在望第721章 激戰第374章 汲水路第1396章 遺忘初心第840章 國之戰略第1146章 以一換二第1172章 必爭之地第1472章 未來可期第689章 局勢第1388章 九華進香第874章 時代機密第359章 態度第1293章 因事施策第371章 不着急第357章 根源第326章 打草驚蛇第224章 提個醒兒第1427章 針鋒相對第1059章 闖灘(一)第1214章 喜憂參半第874章 時代機密第290章 風向不正第904章 苗頭第286章 由他去吧第051章 疑慮第1202章 有心無力第300章 開花彈第692章 炒故事第492章 喜憂交加第486章 飽和攻擊第990章 搞死老三第269章 喜憂參半第072章 老師第1361章 京中有事第1129章 當機立斷第1062章 心癢難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