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7章 亂在根源

在前世,人們對於宋朝的評價基本是軍事和經濟褒貶不一,但對於文化的繁榮的稱讚卻是衆口一詞。首先,大家平時遇見最多的恐怕就是宋詞了。其實,宋代不止宋詞這些。宋代在文化上可以說是承前啓後的一個時代。宋學下面有道學之後有理學。

道學是宋學的一部分,而道學後來又發展出理學。明朝的心學,其實也可以追訴到理學道學之中。而同時,宋代也是開啓中國後一千年裡,教育的繁榮。首先是,突破前代的“公立”教育到民間私人教育。到北宋末,私人教育的書院,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但是讓趙昺驚詫的是今日學亂,卻正是與此有莫大的關係,甚至隱有是學亂髮生的根源。按照他們所言趙匡胤以陳橋兵變,得開大宋皇朝,這卻使他心身警惕,於是制定了一個重要的國策,貶抑武人蔘政,建立一個士大夫政治制度,全國地方長官一律任用文臣。

國家一時要普遍起用那麼多文臣,而宋承五代長期的戰亂,一般人都不喜歡讀書,書讀得好的就更少。所以朝廷爲實行既定國策,就必須一方面廣開讀書人登仕的途徑,一方面竭力提倡讀書的風氣。真宗趙恆御筆親作《勵學篇》更是傳佈天下,迷醉天下士子者幾近千年。

在元豐時期,官學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太學生的人數逐漸增多。到了徽宗崇寧年間,蔡京又掀起了北宋“興學”的高潮。蔡京先以“古者,國內外皆有學”爲名,奏請朝廷,在州縣設置官學;又對教育升遷制度加以規範,形成了縣學考生升州學,州學考生升太學,依次進階的考試模式,進一步完善了三舍法。

成爲一個太學生也是不易,要麼才學出衆,要麼家世要好,當然朝廷對這些‘準官員’同樣照顧有加。首先,太學生的經濟生活有所保障,太學生一般情況下享有免役的優惠政策,因此經濟上還能過得去。不僅如此,太學生有時還能得到政府特殊的優待,太學有每月貼支的‘養士錢’;每逢省試,政府要貼支生員的住宿錢。地方上也會撥錢修建州學屋舍,貼支筆墨和飯食錢。

而生活上的自足和安穩,使得宋代的太學生有了更多的精力去關注現實;而免役的特權又使得他們充滿了自豪感。此也成爲宋代太學生參政的經濟前提,這些讓趙昺突然生出種太學生鬧學亂竟然是‘吃飽了撐的’,朝廷掏錢養了羣‘白眼狼’的錯覺。

此外太學一般設於王朝的國都,太學生在官學之中,不僅僅能夠得到系統的學習,且還能憑藉其所處的環境,獲得較爲寬闊的社會視野,並且容易受到上層統治者的賞識,能夠獲得絕佳的晉升機會。加之太學生多爲官員子弟,而太學的教師也多爲朝廷官員,這也成爲太學生地位較高的原因之一。

也正因爲誰也不知道哪位學生突然一天飛上了高枝,成了新貴。自己當然也犯不着去得罪那些潛力股,而敬着養着,卻說不定還會成爲自己的助力。在此種觀念下,卻讓太學生也洋洋自得,有了指點江山,評論朝政的慾望,從而敢於投身政治活動。

不過趙昺以爲北宋時期,太學生儘管參政熱情很高,敢於針對時弊上書,但還是在可控範圍之內,畢竟這一階段是以官學爲主。而皇帝對於學亂的忍讓除了出於祖宗之法的考慮外,也是爲了對其加以利用,使之成爲制衡朝中重臣、維持自身統治的工具。

不過在靖康年女真渡過黃河,攻陷汴京,擄走二帝后,形勢發生了逆轉。高宗皇帝在金兵的進逼下,南渡建康,又由建康逃至揚州。建炎三年再由揚州逃至鎮江,然後經蘇州,逃至杭州。接着至明州,到昌國下海,才躲過金兵的追擊,最後避難於杭州,紹興八年正式建都於此。

前後經歷了多年之久的逃亡生活,高宗皇帝自然顧不上什麼百年大計的興學設教了。直到紹興十二年,纔將臨安府學增修爲太學,第二年又增建國子學,增收太學生。州縣學也相繼恢復和重建,但是太學和州縣學多有名無實。

趙昺以爲在這個時候,高宗皇帝對於興辦官學的態度並不積極,而導致其思想的轉變既有現實的問題,也有政治上的考量。

北宋興學運動,提高了官學的社會地位,官學學生論陳時政,已成風氣,尤其是太學生成爲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至南宋時,太學生伏闕上書,干預朝政的聲勢更強烈,造成相當大的社會影響,給他帶來很大的壓力,使他感到與其發展官學,不如鼓勵讀書士子在深山寂林創設書院閉門讀書、潛心修養更爲可靠,至少可以減少許多麻煩。

另一方面還有經濟上的考慮。北宋興辦官學,上自太學,下至州府縣學,一切費用概由官府負擔,需要大批經費,而國家經濟實力又不足以維持數量衆多的學校。南宋時,國家財政更爲困難,儘管高宗曾宣稱:“朕不惜百萬之財以養士”,究竟不免因實際困難而發生動搖,以“軍食未暇,國家削弱”爲由緩議恢復官學。

此外在民間,許多名士大儒也認爲官學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國家“建國君民”、“化民成俗”的需要,讀書士子也深感在官學難以學到“德行道藝之實”,也對官學失去了興趣,多自尋名師,求學問道。而有識之士在激烈抨擊官學教育弊端的同時,轉而積極從事私人講學活動。

基於此,從政治上高宗皇帝總結北宋發展官學,而忽視書院,造成更多的社會矛盾的教訓中,深感支持書院的發展是有利的。朝廷也感到官學教育極不景氣,經費困難致使官學時作時輟,難以維持,卻苦於迴天無術,只好也轉而支持民間或私人創辦書院,以補官學之不足,以救官學教育之弊。

因而自籌經費,置田設學的書院所有的獨特優勢,遂應運而盛。當然南宋書院教育的勃興並不是一開始就形成的,而是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醞釀過程,其始發軔於朱熹於淳熙六年復興白鹿洞書院,又於紹熙五年復興嶽麓書院。名聞天下的兩大著名書院的相繼復興,爲南宋書院的發展起了直接的推動作用。

之後,各地爭相效法,紛紛建立書院,延聘名師碩儒,聚徒講學。二十幾年後,竟蔚然成風,書院得到迅速發展,呈鼎盛之勢,直到南宋理宗朝才達到高潮,共有書院五百餘所,大部分集中分佈在文化繁盛的江南之地,以江西、湖南、浙江、福建爲最多。

南宋書院的勃興,不僅表現在數量大增,而且規模也有所擴大。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制度上進一步完備和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進一步豐富充實,已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備的制度。從辦學宗旨、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和方式,以及教師的選聘、學生來源及條件、經費籌集和組織管理等,都有了比較明確的規定和比較穩定的條例。

南宋書院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設施也漸趨完備,而且形成了較穩定的建築格局。一般書院多由祭祀設施、藏書樓、講堂、齋舍、生活設施五部分組成。講堂多達十餘間,齋舍百餘間,容納生徒和來訪者數百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日益充實和豐富,特色更爲突出和顯著。

南宋書院數量多、規模大、地位高、影響廣,差不多取代了官學,成爲當時許多地區的主要教育機構。而讓趙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南宋的書院卻都標榜反對科舉,提倡和鼓勵學生向顏淵學習,追求一種“孔顏樂處”的精神境界。

朱熹在復興白鹿洞書院時,就反覆勖勉學生不要參加科舉,不要只想做官,不要追求利祿,應當牢記古代聖賢教人爲學之意,講明義理,以修身心,然後推己及人。要像顏淵那樣,居陋巷而不改其樂,鑽研賢聖經傳,只求明誠兩進,德業雙修,道藝並進。

趙昺以爲造成這種局面,誠然是以官學的衰落和科舉制度的腐敗是互爲因果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正是科舉制度的腐敗,進一步加劇了官學的衰落與書院勃興。導致許多士人對官學的批評多從抨擊科舉制度的弊病着眼的。

南宋學者創書院講學,讀書士子熱心於求學書院,卻又與高宗支持書院發展的願望相悖,他們不同於唐末五代的士人隱居山林,以避戰亂的消極心態。朱熹等人也並非真的超俗出世,而是希望造就具有“德行道藝之實”的人才,以匡正天下,挽救世風世俗。

讓趙昺覺得就像現代人以爲殺生是件極爲殘忍的事情,主張保護動物的生命權,但是卻又抵禦不了肉‘真香’的誘惑,成爲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矛盾體……

第056章 超級武器(二)第432章 不擇手段第276章 我是傻瓜第483章 缺德帶冒煙第1176章 百炮轟城第571章 辨人第474章 來了第898章 情何以堪第729章 對攻第1256章 意指東洋第482章 爽約第589章 好日子第420章 變化第112章 師徒鬥(二)第547章 垂拱而治第117章 大發了第400章 有警第910章 粉飾第695章 危機乍現第660章 小報第1361章 京中有事第029章 飲福第1026章 聯合作戰第1456章 比較樂觀第550章 現象與本質第672章 妥協第048章 亂鬥第895章 步步帶坑第551章 往深裡看第864章 步步爲艱第133章 預警第347章 東海島之役(二)第1357章 攻難守易第859章 都是美女第1432章 士有好壞第342章 吃肉就來第840章 國之戰略第524章 心魔第1282章 依然嚴峻第662章 定位第627章 高大上第620章 橫刀立馬第212章 豈有此理第910章 粉飾第1045章 諸事不順第1281章 謀事在人第964章 生死之間第109章 不得已第387章 摒棄前嫌第1279章 皇帝苦啊第443章 怪論第1210章 是否正確第371章 不着急第845章 難以拒絕第1210章 是否正確第655章 難以推脫第561章 問計第395章 成真第787章 調查第1108章 訛來的第020章 賄賂第817章 爲財所困第450章 還得搶啊第1403章 階層分裂第112章 師徒鬥(二)第162章 協作第1168章 新秀出場第156章 設計第1370章 不辨不明第1381章 基本同意第147章 共識第453章 當然算了第996章 拜訪泰山第823章 她要幹啥第1044章 集思廣益第1031章 驚喜第239章 扛雷第315章 皇帝不好當第1189章 達成共識第168章 不敗之地第235章 稚子論兵第537章 都是這麼幹第1285章 萬全之策第918章 各有不同第183章 沒想到第1172章 必爭之地第834章 情況不明第1349章 炮震三關(三)第1102章 不放過第709章 泰寧寺第270章 跑了也好第940章 亂其陣腳第1356章 自有算計第746章 深聊第1022章 猝不及防第045章 廣州第1281章 謀事在人第1293章 因事施策第004章 感冒第526章 血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