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財政爲王

趙昺前世就知道錢的重要性,爲此自己被困在那艘船上好幾年。不過那會兒還是基於個人的私利,即便如此也讓他明白沒錢寸步難行的道理。而穿越到宋末之時,更讓他明白沒錢的痛苦,從最初的幾十人,到幾百人,直至當前統治幾千萬人口的半壁江山,缺錢幾乎伴隨始終。

不過在由弱到強的立國過程中,趙昺也體會到即便在勢均力敵的戰爭中,獲勝的一方往往是財政組織最出色的一方,且不分古今。而他亦發現終清一朝將《三國演義》當作寶典,從努爾哈赤青年時期追隨李成樑,接觸到《三國演義》;到創業打天下,向子侄、將領推薦,《三國演義》就一直是清朝將領的枕邊書、軍事書目“爆款”,而皇太極更是將《三國演義》當兵法看是有道理的。

當然趙昺知道《三國演義》是本演義,其中三分實七分虛,但因其語言生動活潑,並不晦澀,又加以故事性強,引人入勝,所以非常適合文化水平並不高的普通將領,自己也曾以此來作爲軍事初級範本來教育自己的侍衛們。

但趙昺對內容解讀卻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其反應的不僅有軍事上的奇謀妙計,還有戰爭財政的秘密。可以說,三國的競爭,首先是財政的競爭,其次纔是軍事的鬥爭,誰能夠建立起更加持久有效的財政體系,誰才能擊敗其他的競爭者。

人所共知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屬於典型的戰亂期。董卓之亂後,整個東漢帝國的財政體系徹底崩塌。這一年,整個中原都處於混亂之中:袁術、袁紹、呂布、公孫瓚等各霸一方,征戰不止。這也是東漢末年最殘酷的時期,每一個軍閥都拼命掙扎,圖謀吞併別家,成爲最終的勝利者。而各地的州牧和將軍們爲了供養部隊,首先實行的是掠奪式財政政策。

作爲滅亡東漢的第一推手,董卓也是推行掠奪式財政政策的典型代表。攻克了城池之後,他的軍隊都會將城市的財富洗劫一空。根據以往的經驗,更看重貨幣。他認爲只要有了錢,就可以買到一切。他劫持了皇帝之後,就廢除了五銖錢,鑄造另一種小錢來流通,希望持有更多數量的鑄錢。

在和平時期,這種做法可以直接從民間抽取大量的財富。但在戰爭時期,由於民間已經拋棄了貨幣,董卓的做法最終失敗。但不管是劫掠錢財,還是鑄造更多的銅錢,最終目的只有一個——軍糧。有了軍糧,才能招募更多的士兵,才能形成戰鬥力。但在戰亂時期,許多百姓都無法耕種田地,無法生產足夠的糧食。這時,不管出多高的價格,都無法買到軍糧,錢幣又有什麼用處呢?

董卓被呂布刺死後,部將郭汜、李傕繼續作亂。當時的物價已經漲到了一石粟五十萬,一石豆麥二十萬,大約是和平時期物價的一萬倍。由於沒有足夠的糧食,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象:白骨成堆,腐爛的人肉和殘缺的屍體處處可見。

以劫掠作爲財政支柱向來是暫時的,正是由於董卓、郭汜、李傕等人大肆掠奪西部,導致農民無法種糧,至於曾經繁華的長安城,更是一無所有,連人都看不到,整個關中平原成爲一片荒地。隨着糧食的枯竭,軍隊也成了受害者,戰鬥力下降,最終西北軍閥被東部的軍閥所消滅,正是這種暴虐的做法促成了他們的敗亡。

在東部的中原一帶,與曹操爭天下的二袁——袁紹和袁術,同樣不知道後勤的重要性。在爭霸戰爭進行期間,他們的軍費是臨時籌措的,也以掠奪爲主。彼時中原一帶尚分佈着大面積的水域,有豐富的水產,可以暫時解決軍隊的食品供應。可一旦進入戰爭狀態,這些水產卻無法成爲輜重。以致袁紹的軍隊要靠路邊的野棗餬口,而袁術的軍隊則尋找貝殼充飢。

在軍閥混戰時期,貨幣經濟也已經停止,中國重新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時代。當戰爭向着長期化發展時,誰第一個反應過來,從掠奪式財政政策走向可持續的生產式財政政策,誰就會成爲受益者。而最早發現戰爭財政秘密的是曹操。

當所有的人都關注軍事,曹操卻強調農事。他四下招募流民,把他們安置在許都一帶的空田進行耕作,得到了百萬石的糧食,爲軍隊提供了充足的糧食保障。之後又將這個經驗四處推廣。許昌屯田成功後,他將經驗向全國推廣,每年糧食產量已經達到了幾千萬石。

定都鄴城後,由於局勢的穩定,除了屯田之外,曹操將普通農田的稅收加以制度化:普通的耕地要求每畝收租四升,每戶每年再繳納兩匹絹、二斤綿,除此之外不得擅自徵收。自此,屯田成爲慣例,他及此從強大的北方軍閥中脫穎而出。這一看似不經意的舉動,成爲他統一北方的關鍵步驟。

而曹操也最早意識這條規律:戰亂時期,最擅長籌措軍費的人,就會成爲最後的贏家,統一北方後,曹氏的魏國已經到了人人談論發展經濟,討論如何獲得更多糧食的地步。在這個階段,精通各種經營的能臣輩出,經濟頭腦已經成爲謀士必備的素質之一。

在三國的競爭中,曹魏也是最重視糧食生產的一方。爲了快速生產糧食,政府招募大量的流民,令其耕種土地,這些人稱爲屯戶。按照當時的規矩,如果屯戶自己有牛,種地的糧食就和政府對半分;如果屯戶沒有牛,由政府提供牛,那麼種出來的糧食由屯戶分四成,剩下的六成給政府。而政府則保證這些屯戶不繳其他的稅,也不服兵役。屯戶的生活反而比普通的農民還要舒服。

江東在戰爭對經濟的破壞小,意味着孫吳並不迫切需要屯田;而門閥勢力更強大,意味着皇帝的命令無法貫徹得那麼徹底,行政效率更低下。但孫吳政權仍然進行了一定的屯田工作。由於曹氏統一了北方,江淮一帶成了爭霸的主戰場,孫吳的財政需求也在增加,故而陸遜上表請求屯田。孫權親自勞動,鼓勵農耕,也獲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三國中蜀漢的地盤最小,也有過短暫的屯田。丞相諸葛亮平南蠻,開拓了雲南市場;他在四川也大力務農;在陝西境內,也有計劃進行屯田,以供征伐,同時姜維在甘肅境內進行了屯田。然而,蜀國的糧食卻浪費在了連年的北伐戰爭之中,這些戰爭大都沒有結果,幾乎每一次撤軍,都受困於糧食的不足和運糧的困難。且蜀國缺乏應對危機的物質基礎,最終蜀漢成爲最早滅亡的國家……

趙昺的發家史是從兩艘被其引進淺灘的元軍戰船開始的,其後他又攻取廣州和泉州,也可以說是變相的劫掠財政。彼時他甚至對這種來錢快的買賣十分愜意,甚至有一旦在瓊州無法立足就轉行當海盜,專幹這種沒有本錢的買賣的念頭。

行朝同樣如此,失去了大片國土後,財政開支只能依靠逃出時攜帶的資財和愛國人士的捐獻,隨着流亡日久也將耗盡,沒有了銀錢支撐,別說招募新軍,吃飯都成問題。也幸虧趙昺醒悟的早,知道僅靠劫掠和捐獻是難以獲得穩定的財政收入,行朝也就是形如流寇,早晚要滅亡的,所以趙昺在繼位後一直謀劃將行朝遷往瓊州。

但是這條路也是走的十分艱難。趙昺十分清楚自己繼承了大宋的衣鉢,獲得了前朝的‘統治權’,卻也繼承了前朝政權積累下的諸多毛病。雖然只是個流亡政府,可政權內部結構盤根錯節,形成了巨大的慣性,這樣的政權不可能重新設計政治和經濟制度,只能在前朝的基礎上做些許的改變,政權也就只能是維持式的,而不是革新式的。

趙昺在依靠忠於自己的帥府軍和近臣的支持下削弱相權,確立了皇權主導地位後,想到的就是自己要想保持皇權獨立的狀態,就要控制財權,從而才能進一步左右朝廷的走向。所以他利用陸秀夫急於解決財政困難的心情,半強迫的與其達成協議,獲得了鹽稅的分成和吸引人口進行民屯等經濟政策。

與此同時,趙昺又利用事務局的特權,大肆進行走私和海貿聚起了大量的財富。而朝廷獲得的財政收入一直處於餓不死也撐不着的狀況,必須依靠向內藏庫借貸才能維持運轉,如此便又藉機讓總計司參與朝廷的財政,控制了錢物的走向,迫使朝廷不得不與其在政治問題上向他妥協。

當然手中有錢,也讓趙昺可以壯大自己的私軍——御前護軍和事務局,拉攏行朝中的臣僚,掌握了人事權,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讓他更加深信財政爲王的道理……

第1165章 再決雌雄第1392章 應時而變第404章 再等等第412章 對決(四)第893章 氣糊塗了第562章 分而劃之第164章 真相第029章 飲福第712章 防禦新體系第431章 太壞了第1349章 炮震三關(三)第1053章 事出非常第1208章 事無萬全第507章 想得美第125章 白日夢第1438章 出乎所想第272章 各有主意第368章 分化第047章 分歧第411章 對決(三)第1323章 對症下藥第1342章 隨便聊聊第974章 餘波第953章 困獸猶鬥第294章 作秀有風險(二)第1124章 放開手腳第876章 意外之財第1016章 ‘地域黑’第581章 無形之手第477章 其中有詐第1086章 炮火洗地第316章 小心爲上第442章 問策第068章 預想之地第1056章 真相何在第1430章 你錯了嗎第1435章 唾面自乾第041章 焦慮第255章 咬住它第1128章 孤注一擲第386章 時機第766章 西進第405章 勢有可爲第799章 勝之不武第053章 棄子求生第1043章 命不由己第609章 浮城第248章 初勝第1171章 死的窩囊第191章 印信第086章 人心難測第605章 欲蓋彌彰第914章 懷璧其罪第232章 舉棋不定第465章 大肥羊第1042章 懟懵了第1237章 醉翁之意第1012章 變通之法第806章 難題第683章 恩科第035章 紀律第1180章 矛盾難消第1199章 憂慮難消第109章 不得已第1219章 隨機應變第932章 問策第1357章 攻難守易第329章 衝突第044章 濫好人第239章 扛雷第262章 他有病第942章 何以解憂第642章 無商不奸第622章 死打第1082章 不足爲懼第551章 往深裡看第725章 有何奧妙第062章 破題第175章 變通第344章 你沒得吃第1421章 母子同心第1207章 拼死一搏第368章 分化第1340章 經營有道第1169章 以亂打亂第652章 意義深遠第483章 缺德帶冒煙第1435章 唾面自乾第068章 預想之地第1036章 燙手山芋第1314章 危機所在第279章 吃撐了第296章 不妥第469章 非利不動第1359章 納入囊中第1119章 大意之過第1128章 孤注一擲第1043章 命不由己第256章 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