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0章 包公違法

趙昺掌政後一直希望建立其依法治國的制度,對此‘法外開恩’的道具自然做了番研究。其實所謂的“免死金牌”,是在宋朝開國初太祖皇帝趙匡胤爲安撫地方軍閥用的招數而已,其曾賜李重進、苗傅、劉正彥等將領丹書鐵券,但賜丹書鐵券並非常制,且隨李重進、苗傅、劉正彥叛變事敗,自焚、被誅,鐵券也隨之被銷燬,鐵券之制遂不復存。因此在宋朝司法過程中,不可能出現丹書鐵券對抗尚方寶劍的戲劇性情景。

可見即便領了丹書鐵劵的人也並非就能都能逃得一死,且是趙匡胤的個人行爲,其後再爲出現賜丹書鐵券的好事發生。而據趙昺所知事實上宋人的法制觀念是排斥免死金牌的。他們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共也……故王者不辨親疏,不異貴賤,一致於法。”

太宗時,任開封府尹的許王趙元僖因爲犯了過錯,被御史中丞彈劾。元僖心中不平,訴於太宗:“臣天子兒,以犯中丞故被鞫,願賜寬宥。”太宗說:“此朝廷儀制,孰敢違之!朕若有過,臣下尚加糾摘;汝爲開封府尹,可不奉法邪?”最後,貴爲皇子的趙元僖“論罰如式”。

宋太宗也曾想庇護犯法的親信,陳州團練使陳利用自恃受太宗寵愛,殺人枉法,被朝臣彈劾,本應處死刑,但太宗有意袒護他,說:“豈有萬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宰相趙普抗議道:“此巨蠹犯死罪十數。陛下不誅,則亂天下法。法可惜,此一豎子,何足惜哉。”最後太宗不得不同意判陳利用死刑,想想皇帝本人也庇護不了犯罪的親信,何況免死金牌?

由此可見宋人的司法,並不倚重代表特權的權力道具,而更強調三尺之法。至少在理論上,宋朝法官要讓犯死罪的權貴伏誅,只需憑頭上三尺之法,不必看手中有沒有尚方寶劍。

而如潮劇《包公智斬魯齋郎》、川劇《破鐵卷》講述的世家公子魯齋郎自恃有祖傳的丹書鐵券護身,無惡不作,無法無天。爲了能將其剷除,最後包公只好採用瞞天過海的非常手段,在刑事呈報文書上將“魯齋郎”寫成“魚齊即”,騙得皇帝覈准死刑,批迴文書,再改爲“魯齋郎”,纔將這個大惡霸押上刑場處斬的事情。

所以在此案中的包拯纔是個‘二傻子’,其費勁巴適的忙乎半天完全是畫蛇添足,根本不需要。事實中就像包公審案中訴訟兩方被帶上公堂,下跪叩首,然後整個過程都一直跪着及“那廝你怎麼不跪!”的戲碼在現實中都不會出現。

趙昺知道按照現代人的研究認爲在古代司法實踐中,無論是刑事案件,還是民事訴訟……涉訟兩造,包括其他干連證人等一旦到官受審,不僅要下跪叩首,而且還要受到‘喝堂威’的驚嚇。這一制度的設定,是爲了“使涉訟之人在心理上有了自卑感。

跪禮在宋代之後,含有卑賤、屈辱之義。事實上,趙昺當了這麼多年皇帝,臣僚們日常上朝都是躬身施禮,不必行三拜九叩的大禮,不過他們卻不能坐着,只能站着聽自己訓話。而訴訟過程中有點兒像現代司法中,在宣判前‘不能確定誰有罪的情況下’,只能以嫌疑人對待,不會出現‘跪訟’的情況,當然也不會像現代給他們座位的。

這些當然也不是趙昺瞎說,而是有明文規定的。據官箴書《州縣提綱》規定的州縣審訟標準化程式是:“受狀之日,引(訴訟人)自西廊,整整而入,至庭下,且令小立,以序撥三四人,相續執狀親付排狀之吏,吏略加檢視,令過東廊,聽喚姓名,當廳而出。”可見宋朝平民到法庭遞狀起訴是用不着下跪的。

朱熹當地方官時,甚至還曾制訂了一個“約束榜”,對訴訟程序作出進一步的規範,其中一條說:州衙門設有兩面木牌,一面是詞訟牌,一面叫屈牌,凡非緊急的民事訴訟,原告可在詞訟牌下投狀,由法庭擇日開庭;如果是緊張事項需要告官,則到“屈牌”下投狀:“具說有實負屈緊急事件之人,仰於此牌下跂立,仰監牌使臣即時收領出頭,切待施行。”跂立二字也表明,民衆到衙門告狀無須下跪。

進入庭審階段,按《州縣提綱》的要求,開庭之際,法吏“須先引二競人(訴訟兩造),立於庭下。吏置案於幾,斂手以退,遠立於旁。吾(法官)惟閱案有疑,則詢二競人,俟已,判始付吏讀示”。朱熹的再傳弟子黃震任地方官時,也發佈過一道“詞訟約束”,其中規定:法庭對已受理的詞訟,“當日五更聽狀,並先立廳前西邊點名,聽狀了則過東邊之下”。也就是說宋代法庭審理民事訴訟案,並未要求訴訟人跪於庭下。

不過跪訟的制度當下確是在一江之隔的蒙元的訴訟人的規定動作,他們那邊都是跪着聽訟的,所以趙昺以爲後世的明清正是繼承了蒙元的這項制度,只有取得功名的士子鄉紳,才獲得“見官免跪”的特權。而“包公戲”的編劇們,顯然是將元明清時期的庭審制度硬套到宋人身上去了。

另外我們看“包公戲”或“包公案”,還會發現一個細節:人們到開封府訴訟,不管是大案小案,還是刑事民事,都由老包一個人審理,彷彿偌大一個開封府,只有包青天一個法官,加上御貓展昭這個刑警隊長領着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幾個衙役,再頂多有一個公孫策在幕後贊襄,其他人連打醬油的機會都少。

但實際上,宋時開封府設置有龐大的司法機構,其中的判官、推官、司錄參、左右軍巡使、軍巡判官、左右廂公事幹當官,都負有司法之職能,他們的主要職權便是審理刑事案與民事訴訟。百姓到開封府告狀,通常是左右軍巡院受理,開封知府不過是統率一府之公事而已。如果每樁案子都要包公親審,老包估計早就鞠躬盡瘁了。

其實趙昺剛來到這個世界時,也以爲如此,事實上在他掌政瓊州的初時也是這麼幹的,一地主政官員就幾乎包攬所有訴訟。這其中自有手下缺乏可用之人的緣故,更多的還是不懂,而隨着政局穩定,行朝的遷瓊,他才發現宋時已經有了司法專業化的構架,已經建立起一個專業、專職的司法官員隊伍來處理司法事務了。

州郡一般會設有三個法院:當置司、州院與司理院。有些大州的州院、司理院又分設左右院,即有五個法院。當然一些小州則將州院與司理院合併,只置一個法院。每個法院都配置若干法官,叫做錄事參軍、司錄參軍、司理參軍、司法參軍。主管當地置司的推官、判官,他們的主要工作也是司法。他們都是專職的法官,除了司法審案之外,不接受其它差遣,即便是來自朝廷的派遣,也可以拒絕。

此外隨着各級機構的完善和建立,趙昺還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近現代出現的司法考試,其實在宋時已經出現,也就是說宋朝的司法官在獲得任命前,必須通過司法考試,只不過叫做‘試法官’。考試由大理寺與刑部主持,兩部相互監督,以防止作弊,並接受御史臺的監察。

試法官每年舉行一次或兩次,每次考六場,其中五場考案例判決,一場考法理。案例判決必須寫明令人信服的法理依據、當援引的法律條文,如果發現案情有疑,也必須在試卷上標明。考官逐場評卷。考試的分數必須及格,且標準很高,絕不是六十分就行的,且對重罪案例的判決沒有出現失誤,纔算合格。

可惜的是宋人開創的高度發達的司法體系,以及司法專業化的歷史方向,並未爲後面的朝代所繼承,元明清三朝的司法制度,退回到非常簡陋、粗糙的狀態。,府縣的司法完全由行政長官兼理。長官力不從心,只好私人聘請刑名師爺襄助。

所以《三俠五義》中的公孫策,其實就是清代藝人根據當時的刑名師爺形象塑造出來,宋時並沒有公孫策這一號人物,宋代的州府也沒有所謂的“師爺”。師爺,乃是行政幕府制度發展到明清的產物,又稱“幕友”。而宋朝歷史是軍政幕府雖然還有保留上,卻是唯一一個不設行政幕府的王朝。說明宋朝已經在地方建立了專業化的行政、司法機構,當然不需要行政幕府贊襄了。

“包公戲”中的包拯,是集偵查、控訴、審判、執行四權於一身的權力大的嚇人的超級法官,一樁案子,明察秋毫的包公往往當庭就問個清楚,然後大喝一聲“堂下聽判”,義正詞嚴地宣判後,又大喝一聲“虎頭鍘侍候”,就將罪犯斬首了。以此類推,既然有了專業的司法機構,那麼肯定就不會出現這種程序性錯誤了。

宋朝的國家制度設計上講究的是分權與制衡,在司法制度上一樣也得到體現,因此太祖立國時就建立了一套非常反說的司法程序。

首先,偵查與審訊的權力是分立的,宋代的緝捕、刑偵機構爲隸屬於州、路衙門的巡檢司,以及隸屬於縣衙門的縣尉司,合稱“巡尉”,相當於今天的警察局,其職責是緝拿、追捕犯罪嫌疑人,蒐集犯罪證據、主持司法檢驗等,但按照宋朝的司法制度,他們不可以參與推勘,更不能夠給嫌犯定罪。宋初的一道立法規定:“諸道巡檢捕盜使臣,凡獲寇盜,不得先行拷訊,即送所屬州府。”

案子進入州府的庭審程序之後,先由一名法官審查事實,叫做“推勘”。這位推勘官將根據證人證言、證物、法醫檢驗、嫌犯供詞,將犯罪事實審訊清楚,能夠排除合理懷疑。至於犯人觸犯的是什麼法,依法該判什麼刑,他是不用管的。被告人畫押之後,便沒有推勘官什麼事了。但如果審訊出錯,則由他負責任。

這一道程序走完,進入第二道程序。由另一位不需要避嫌的法官,向被告人複覈案情,詢問被告人供詞是否屬實,有沒有冤情。這道程序叫做“錄問”。如果被告人喊冤,前面的庭審程序推倒重來,必須更換法庭重新審訊。這叫做“翻異別勘”。如果被告人未喊冤,那進入下一道程序。

案子的卷宗移交給另外一位獨立的法官,這名法官將覈查卷宗是否有疑點,如發現疑點,退回重審;如沒有疑點,則由他根據卷宗記錄的犯罪事實,檢出嫌犯觸犯的法律條文,這叫做“檢法”。推勘與檢法不可爲同一名法官,這就是宋代特有的“鞫讞分司”制度。宋人相信,“鞫讞分司”可以形成權力制衡,防範權力濫用,“獄司推鞫,法司檢斷,各有司存,所以防奸也”。

檢法之後,將案子移交給一個判決委員會。判決委員會負責起草判決書,交委員會全體法官討論。若對判決沒有異議,則集體簽署,將來若發現錯案,所有署名的法官均追究責任。這叫做“同職犯公坐”。對判決持異議的法官,可以拒不簽字,或者附上自己的不同意見,這叫做“議狀”,日後若證實判決確實出錯了,“議狀”的法官可免於問責。

判決書必須獲得全體法官簽署,纔可以進入下一道程序:送兼任法院的首席法官的知府或知州做正式定判。首席法官定判後,還需要對被告人宣讀判詞,詢問是否服判。這時被告人若稱不服判,有冤要伸,那麼將自動啓動“翻異別勘”的程序——原審法官一概迴避,由上級法院組織新的法庭複審,將前面的所有程序再走一遍。原則上刑案被告人有三次“翻異別勘”的機會。

這纔是標準程序,但還不算完,被告人依然有‘伸冤’的機會……

第1309章 城破兵敗第1278章 朕也無奈第593章 猜不透第1388章 九華進香第805章 談又何妨第742章 拼一回第1274章 心有觸動第625章 政治賬第1288章 一支奇兵第1006章 狠辣第564章 契機第1289章 答疑解惑第206章 人品問題第817章 爲財所困第556章 逆流而上第772章 幻想與現實第932章 問策第389章 打動第802章 大策略第389章 打動第037章 挑兵選將第1298章 何以見得第1173章 調兵遣將第1407章 近鄉情怯第817章 爲財所困第189章 按捺不住第1094章 不倫不類第1055章 另尋它法第574章 ‘意外’第1284章 再上征途第101章 裝第130章 變通第835章 遠圖大理第1313章 大大不智第627章 高大上第1385章 有些意思第1188章 另闢蹊徑第258章 海神第1470章 有點兒亂第1301章 原來如此第409章 對決(一)第633章 因時就事第061章 攤牌第320章 任重道遠第1126章 危在旦夕第405章 勢有可爲第727章 急行軍第385章 集火射擊第514章 輸的徹底第1030章 包公違法第521章 殺了他第1102章 不放過第1055章 另尋它法第261章 罪過第1082章 不足爲懼第315章 皇帝不好當第752章 決意第344章 你沒得吃第845章 難以拒絕第009章 初會第853章 露一小手第1298章 何以見得第311章 齟齬第025章 來投第793章 謀後事第1247章 再加點兒第1127章 大夢初醒第605章 欲蓋彌彰第1426章 不同往昔第875章 搶佔先機第1328章 討個說法第792章 ‘曲解’第661章 辦報第525章 不簡單第039章 小孩心思第1122章 煩惱事兒第262章 他有病第1403章 階層分裂第123章 順者生第344章 你沒得吃第342章 吃肉就來第1241章 人心散了第1050章 禍從天降第1258章 弦外之音第112章 師徒鬥(二)第967章 臨陣換將第1302章 捨本逐末第1007章 撐腰第1227章 呼之欲出第832章 各有目的第039章 小孩心思第680章 好日子第1032章 煩心事兒第731章 恰逢其時第519章 謀於內室第678章 舉一反三第568章 反省第545章 祖宗之法第047章 分歧第1435章 唾面自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