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市燒小靈通和飛躍黃河兩件事,原本看起來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雖然這兩件事,都和飛科小靈通有關,任何一件事,對於小靈通未來的發展,都有不錯的幫助,可是樑一飛既然選擇讓這兩件事在同一個時間段發生,那想要達到的目的,自然不是1+1=2那麼簡單。
1+1一定要大於2,至於大多少,那就得看,怎麼樣把這兩件事聯繫起來,讓這兩件事加在一起發酵。
這事還得落在媒體的頭上。
目前走媒體的路子,樑一飛有兩個助理。
暗地裡的,是鳳凰新傳媒,這個廣告公司由於長期和全國各地方臺乃至央視打交道,積累了不少用得上的人脈,加上鳳凰新傳媒的負責人張峰本身就出自於行業世家,行業內的故舊朋友很多,配合上幕後樑一飛的財力背景,鳳凰新傳媒可以說在國內的媒體界,隱隱約約算是一條隱形的大鱷。
明面上,有潘覺這把犀利的刀。
這把刀,經過這麼多年的投入培養,乃至磨練,如今已經鋒利無比,在身份上,是省級大報的副總主編,社會地位上,則是全國知名的經濟學者、年輕優秀媒體人,同時,還擁有好幾個地方政府經濟顧問智囊的頭銜。
像潘覺這種身份的人,只要他的聲音允許被髮出來,那麼足夠讓一個行業產生重視,可以輕易的捧起來,或者重創一家中型企業。
這一明一暗,一個是鋒利的武器,一個是深厚的內功,確保了樑一飛面對任何非官方的對手時候,在輿論上都不會吃虧,如果想通過輿論來爲自己服務,也比較輕鬆達成。
其實除了這兩個,還有個側面隱形的助力。
謝四少爺謝逸飛當年就是在央視負責正大綜藝的,和央視各部門的關係都非常好,別看他現在不在位了,但是作爲謝家在大陸的代理人,他如果真出面講話,還是有一定分量的。
至於他如今到底是不是謝家在大陸的代理人,這事也就只有少數人心裡明白。
如今謝逸飛做壯陽藥做得不亦樂乎,鈔票和流水一樣朝口袋裡鑽,看得樑一飛都有些眼紅。
謝逸飛早就有心思,實際上脫離謝家的束縛,自立門戶了。
但是時機畢竟還是不成熟,他和樑一飛聊過一次,樑一飛覺得,目前他這個藥雖然賺錢,可畢竟產品過於單一,風險很大,一旦政策有風吹草動,這一個產品就決定了他的生死。
況且現在他能得到的好政策,大多還是以爲看在正大集團的面子上,如果和正大集團脫離的關係,謝逸飛在大陸未必就能過的像現在這麼舒服。
乘着現在大環境好,不缺錢,儘量多收購一些有價值的藥廠和配方,組建成醫藥集團,有兩三種老百姓必備常用藥物作爲主打,擁有自己的藥物實驗室。
到時候,脫不脫離謝家,其實也就是個名義上的問題,牢牢的控制住藥業集團,和謝家保持着名義上的從屬關係,依舊扯謝家這張虎皮,獲取屬於自己的利潤,遠比公開脫離謝家要好得多。
說到底,這就是謝逸飛賭一口氣而已,等到他真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功成名就,可以平視當初對他不公的謝家的時候,這股子怨氣也就自然而然的消散了。
講句良心話,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樑一飛倒是覺得,謝家對謝逸飛,並沒有什麼過分的‘不公’,作爲一個旁支,謝家沒有去刁難刻薄謝逸飛什麼,畢竟還給了他一個施展的舞臺和對應的資源,比起當初溫玉春家裡給點錢趕出家門要強得多。
說到底,畢竟是旁支,換成任何一個家族企業,都不可能讓旁支進入核心層。
“終究是血濃於水的,做自己的事,犯不着對家裡有太多的其他想法,等有那一天,可以和你那幾個兄弟坐而笑談的時候,一切也就過去了。”電話裡,樑一飛勸了謝逸飛一句。
好在謝逸飛最近也是忙得不可開交,泰國壯陽藥做得風生水起,他又打上了一款進口藥的主意,看樣子準備先一統國內男性市場,再開闢新戰場。
也是巧了,就是後來著名的偉哥。
總之幾路一起使勁,在柯守良飛躍黃河之後半個月,潘覺又一次登上了央視的熱點訪談。
這一期熱點訪談節目,並不是揭露什麼黑幕,也沒有專門針對什麼行業,而是談一個大而化之的話題。
國貨和外國貨之間的差別。
在當前,這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9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大批國產廠家崛起,催生了一批假冒僞劣商品,在95年96年之前,假冒僞劣,是國產商品的一個最大熱點;
到了95、96之後,對於國貨的討論,不知不覺的從假冒僞劣,轉移到了商品質量上。
主要是因爲和國外的對比,相差太大。
一方面,中國消費者和各地方政府,都有着非常強烈的意願,去支持國貨,去扶植民族品牌發展。
畢竟,技術也好,好的產品也罷,只有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中國才能最大的受益,才能不受制於人。
改革開放進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以市場換技術,敞開國內龐大的市場,讓外國企業來大把賺錢,甚至給予他們超國民的待遇,目的呢,就是從他們手裡學習最尖端前沿的技術,來彌補中國自己的短板。
如果最後,市場讓出去了,錢讓人賺了,卻沒有真正的學到技術,所有的核心技術依舊落後,依舊被人掌控在手裡,受人挾制,那麼無論製造了多少富翁,無論中國產生了多少所謂的大老闆,但整個國家並沒有因此而真正走向強大,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沒有達成。
所以在給予外國企業好待遇的同時,爲了國家強大,爲了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無論是政府和老百姓,給予國貨的支持力度同樣很大;
但是另一方面,國貨的發展,卻存在衆多問題,簡單來說,大多數所謂的國產品牌,的確不怎麼爭氣。
同樣一個產品,外國貨是要貴一些,可是買回來之後,無論是使用年限或者效果,都要比國產貨強出來一大截,不光是東西好,售後服務也比較到位,有個維修什麼的,人家工程師很快就能上門。
相比之下,國貨是便宜,可不僅存在質量問題,各方面都做得很不到位,花了錢,還經常買氣受。
民間甚至有一種說法,很多所謂的國產品牌,就是用老百姓的愛國之心,在騙老百姓的錢。
今天參加這個座談會的,不僅有中國人,還有一個日本學者,大前研一。
這是一位亞洲地區唯一進入世界前十國際級別管理大師排行的學者。
這位日本專家這幾年主攻中國市場,對中國經濟發展很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第一句話,就毫不留情的說:“我覺得,中國人太急躁了。”
“不能不急躁啊。”主持人笑道:“我們起步太晚了,想要追趕世界強過,必須要爭分奪秒。”
“爭分奪秒和急躁不一樣。”大前研一對中文倒是很熟悉,搖搖頭,說:“中國起步晚,可是機會多,這是東方最大的市場,遍地都是機會。可恰恰因爲如此,中國的企業家生怕錯過了任何一個賺錢的機會,很難專注於某一個領域,對這個領域深入研究。”
“多領域難道不好嗎?我們現在每一個領域,可以說都在起步階段。”主持人又道。
“多領域短時間之內可以賺錢,但是長久來講,全世界真正最賺錢的企業,無一不是專注於一個領域,把這個領域做到極致。比如可口可樂做飲料,豐田做汽車,都是一個領域化、專業化最後全球化的過程。”
“潘主編,您怎麼看呢?”主持人問潘覺。
潘覺呵呵一笑,說:“我最近出差比較多,經常坐飛機,機場嘛,會放一些目前最流行的書,我研究經濟,所以對於經濟方面的比較感興趣。”
主持人和大前研一看着他,等待下文。
“連續看到好幾本書,都是講企業管理,經濟運作的,我翻看了一下,越看越覺得不是滋味。”
潘覺淡淡一笑,拿出一本書放在桌上。
這本書,名字是‘西方百部管理經典’。
潘覺拿起來翻了翻,笑得有些譏諷,道:“大家看到了吧,西方一百個成功企業的管理方式,這可是管理學聖經啊。可是呢,它只有區區兩百頁……”
說着,看了眼大前研一,認真道:“剛纔大前研一先生說中國企業急躁,從這些書裡就能可見一斑,這一類的書,現在是市場上可是非常的暢銷啊,我們想用區區兩百頁,就把人家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驗教訓都學到,這本身就是一個揠苗助長的過程。”
“揠苗助長這個詞說得很好。”大前研一說:“管理、經營,是一個連續反饋的過程,在實踐中結合實際不斷調整。這些書並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在當前這個大環境下,它們的流行,恰恰說明了整個企業家階層,乃至普通民衆,都處於一種極度的急躁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