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中芯科技掛牌成立

這個時代國家的官員體系辦事效率是很低的,換做平常,這些事情要搞定沒有個一年半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現在中芯科技成了最高層主抓的項目,趙弘揚還鼎力支持,下面所有部門都不敢怠慢,生怕受到處分,要是地方部門有誰發牢騷,立刻就會得到一頓痛罵,對於那些下屬他們絕對不會客氣的。

半個月後,人事部門的統計出來了,一共一百二十三人,最後同意加入中芯科技的有一百零二人,沒有同意的那些人大都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們顧慮的事情太多,父母已老孩子也都上學,家裡的頂樑柱當然不能離開家鄉。

“一百零二人,已經不錯了,滬市白爲任市長已經準備好接收他們,同時統一安排所有人的住宿問題,再有半個月時間就差不多了!到那時,中芯科技就開張了!”

一切進展的很順利,尤其是白爲任,聽說中芯科技要建在滬市更是雙手歡迎,馬上下令手下開始爲這些職工辦理相關事宜,辦戶口的辦戶口,修宿舍的修宿舍,爭取八月底就能接受這些人了。

不過白爲任很高興,其他省市就很不高興了,國家不光挖了他們的牆角還“搶走”了很多設備,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可沒辦法,國家最高層下的命令誰敢違抗?

但說實話,有很多地方政府其實並沒有太過在意這件事,現在國家電子產業很不景氣,即便是首都和遼北省的企業也多處在虧損狀態,給工人們開工資都很費勁,他們更對家電行業有興趣,電冰箱、洗衣機、電風扇以及電視機生產線纔是他們重點引進的設備,國家要電子產業的人才和設備反而會讓這些企業輕鬆了很多。

中芯科技在七月中旬掛牌成立,黃坤、周明、謝喜德以及他們管理人員組成的籌備組隨之成立,然後就開始進入工作狀態,全國選拔人才,挑選設備等等,八月初,人才選拔工作基本確定,到了八月底,一共七套設備從首都和東北三省被運到了滬市閘北倉庫。

九月中旬,江南無線電廠門口的匾額正式更名爲中國芯片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它的總部就設在了江南無線電廠,一共有一百五十多人,除了那些在全國找來的人才,剩下的就是即將畢業或者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主要是來着華夏大學和首都大學,畢竟在八十年代中期也只有這兩所大學有電子和半導體相關專業。

當劉琅再次回到江南無線電廠已經是九月末了,距離他離開時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這一個月他沒什麼事情,中芯科技所有事宜無需他操心,就是周明和謝喜德兩人也只是負責設備的查驗,勞力多些,勞心少些。

黃坤作爲主要負責人可就忙碌多了,協調和組織各種事宜,遇到問題還要找上面彙報商量,每天都是腳不沾地地跑着。

當然,他一個人當然做不了這麼多事,他是中芯科技的副經理和總工程師,總不能萬事都是經理級別的人親自去辦吧,中芯科技在組織架構上還延續着國家部門的樣式,設立多個處室,組織處、技術處、檔案處、人事處、財政處、培訓處等等,除了經理劉先明外,黃坤的權利是最大的,他負責組織、檔案、人事和財政四項事物,周明作爲副總工程師負責的是培訓,而謝喜德則是負責技術。

既然有這麼多的處室,那就還要配備人才,起碼要有處長、副處長。

王元、許衍和俞中珏這三位在首都無線電三廠時就是科級了,現在當然要當上處級。

王元的技術水平非常高,對國外電子產業也非常瞭解,不僅僅是無線電方面的知識,對於半導體、晶體管等相關知識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可以說三人當中他的水平最高,甚至謝喜德和周明在某些方面和他相比也沒有優勢,他就被任命爲技術處處長。

許衍和俞中珏兩個人技術水平也不錯,不過跟王元相比就差不少了,他們的技術還是側重無線電一門,其他方面的水平就要弱了很多,但相比於技術,他們擅長的是組織和協調工作,兩人在一開始就協助黃坤處理人事和設備方面的工作,把各項事情都打理的井井有條,於是許衍被任命爲組織處處長,俞中珏也是人事處處長。

兩人在這方面的才能連謝喜德都不知道,當然,這些年他們“蹲在”效率低下的工廠裡也顯不出他們的本領,現在終於顯露出來。

王元、許衍和俞中珏三人的年紀都在四十五六歲,比黃坤、周明和謝喜德這些人年輕一代,至於說劉先明,凡事都讓黃坤他們做主,基本上也不怎麼管事,看起來是一個很好說話的人,他能到中芯科技那應該是國家給他的待遇,畢竟提了半格嘛,他也很有自知之明,怕是再過一段時間就要退休了,所以王元他們三人就是未來中芯科技的頂樑柱。

這是劉琅的設想,三人也是最合適的人選。

當然,在劉琅看來中芯科技的組織架構還非常“不正規”,雖然是叫公司,可是管理人員還是公職的身份,很多權利依舊歸上級主管部門,總經理的權利甚至比實行承包制的廠長還要小。

這不意外,國家在國企改革的道路上纔剛剛開始,市場經濟的滔天巨浪還沒有對國企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即便高層們已經認識到了國企的種種不足,但沒經歷過痛苦就無法真正成長,國企的改革必然會對國家造成陣痛,即便劉琅可以未卜先知也斷然不會完全阻止這些事情發生,他能做的只是提前給國家打上“預防針”,讓他們做好應對的準備,同時儘量在改革之中把那些有用的企業留下,然後“收入”自己的囊中,比如說孫明凡的空調廠,另外還有東三省的大部分的機牀廠。

在前世的九十年代初期,國企改革逐漸深入,東三省很多國企,除了那些具有壟斷性質並且效益良好的企業,其他的大部分都開始私有化改革,比如劉琅還記得自己父親所在的軸承廠和母親所在的機牀廠,幾乎就在很短時間內就人去樓空,那些工人收了一些費用後就再和工廠沒有了關係………!

第五百七十四章 哥不在江湖,江湖卻處處有哥的傳說第七百二十八章 目標,納斯達克第六百三十二章 純熟巧合第二百九十二章 談合作第六百三十章 會議通過第一百零一章 經濟專家吳荷第七百七十八章 “上課”第二百二十七章 入港島第四百九十九章 喬治盧卡斯第六百零二章 熱烈歡迎第一百九十一章 教授變電工第八百六十六章 這兩年我的經歷第八百五十二章 阜城的首要任務第六十二章 任務完成第五百三十章 親人們第九十六章 大學生活開始了第五百六十三章 開學了第七百八十章 “另類”的任爲天第二百三十章 抵達洛杉磯第七百八十一章 請任爲天吃飯第三百零七章 改革必須要進行下去第八百三十九章 島國工業強大的原因第六百五十六章 大爆料第六百四十七章 盧卡斯的質疑第六百六十四章 好評如潮第八百一十五章 這個小孩子是誰?第七百八十一章 請任爲天吃飯第三百六十章 完美答案第七百二十章 時代弄潮兒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光魔第一百九十六章 無需有後顧之憂第八百九十九章 這只是政績而已第五百七十二章 崛起的中芯科技第五百一十一章 斯坦福大學第三百七十章 滬市新區第九十五章 開學典禮第七百七十九章 “民族英雄”任爲天第五百七十章 脫胎換骨的劉琅第六百六十一章 MTV的製作第三百四十五章 國家電子產業現狀第七百七十一章 新書發佈會第三百三十八章 世界經濟大會第四百二十九章 劉琅的建議第一百五十六章 提條件(今天三更,順便求求推薦票)第六百七十二章 講故事纔會有收視率第四百三十四章 大力宣傳第二十九章 欺負小孩子第七百零九章 要向國外發展的格美空調第三百五十二章 華人天才第三百五十八章 輪番上陣第五百四十三章 詹姆斯?第八百五十七章 施工方案第七百四十章 “暗箱操作”第三百七十二章 汽車國產化面臨的問題第一百一十一章 就是地雷陣也要趟出一條路來第六百九十二章 勸說第六百二十九章 新農村發展第八十三章 高考當天第五百四十八章 未來的投資計劃第四百二十八章 國人的心理第三十七章 李鐵的決定第四百零一章 阜城老鄉第五百九十三章 劉琅,你就是個奇蹟!第五百八十二章 悠閒的生活第六百一十二章 格美空調,中國的模範企業第七百七十三章 未來是個電腦統治的時代第一百四十三章 都是大人物第五百一十八章 威爾遜教授是個企業家第一百五十二章 一九八四年,我來了第一百三十一章 他怎麼什麼都知道?第八百三十四章 財務制度完善的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第三百四十七章 芯片產業的困境第三百六十二章 各國的打算第三百一十八章 要發展得靠自己第十六章 神童出世第二百二十三章 “蜘蛛俠”和“神奇女俠”第一百九十章 被歷史掩埋的中關村之父第七百八十三章 無線通信時代已經到來了第五百零七章 一定要把工業光魔買下了第二百一十四章 十萬元戶第五百二十九章 到港島辦公第八百四十章 改革開放十年慶祝第九十章 準備去首都第二百七十二章 評審會第八百三十九章 島國工業強大的原因第四十七章 加大生產第八百五十章 拿錢砸死人第八百八十章 吉北市第三十八章 買電視第四十八章 自己去買第五百章 當場作畫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種問題第七百零八章 發展的都很好第五百二十二章 股災中如何賺錢第四百四十三章 使命感第八百一十二章 重擔第一百一十三章 嬌生慣養的木靜怡第三十九章 八十年代的電視節目第一百三十八章驚訝第三百六十九章 白爲任和劉琅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