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幾章都屏蔽了,一會兒改一改放到作品相關裡去,作者很納悶,根本沒有多少敏感的話題怎麼會被一些人舉報,這些人都是什麼心理呢?)
會場之上,老家人慢慢地說着,會場裡鴉雀無聲,掉根針都能聽到,他已經很少說這樣的重話了,顯然這一次是有些生氣了。
“說得沒錯呀,現在國家是比以前好多了,老百姓也有了一些錢,但還差的多呢!我們還得繼續下力量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這纔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其他歪門邪道的想法不要有,這不好,很不好,別說老百姓不高興,我也不高興!”
陳老在一旁道。
“我也不高興!”
老人家馬上接口。
“現在咱們國家已經逐漸放開市場了,原有的價格體系我看也不適合現階段的市場發展了,一切事物都在發展,適合的留下來,不適合就退出歷史舞臺,弘揚,你馬上着手開始準備,一旦時機成熟,還得進行改革。”
老人家用手指了指趙弘揚。
“您老放心,我馬上着手準備。”
趙弘揚點頭。
“並軌是必然,不過還要把前期工作做好,要等時機的到來,不要操之過急,現階段要還是要控制好物價的上漲問題!”
陳老跟着說道,顯然他對價格問題還非常慎重,不是不取消,而是要小心謹慎。
劉琅對現在的結果已經很滿意了,相信在兩位老人家的威嚴下很多事情的改變會加快一些,這樣他的苦心就沒有白費。
也就是第二天,羣衆日報就發表了一篇文章,叫做“物價上漲和我們息息相關”。
文中詳細闡述了物價上漲對國家和老百姓的影響,而在這篇文章的旁邊同時也刊登了“名爲改革開放七年來國家取得的成就”的文章。
文章裡詳細記載了這七年裡國家在糧食、豬肉、布匹方面取得的進步,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國家的糧食足夠,不需要搶購。
羣衆日報是國家最主要的報紙,報道的文章都是有國家導向性的,再加上自上從下的傳導,短短几天工夫全國各地的宣傳機構就全部開動,這就是國家的力量,當宣傳機器全部啓動,整個國家所有角落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夠“逃過”。
另外電視上的節目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八十年代,電視節目非常單調,只有新聞、廣告和電視劇等幾個種類,現在好了,幾位專家在電視上露面和主持人大談當今的國家發展,什麼奧運會冠軍了、巨大的市場潛力了等等,言語之間盡是驕傲和自豪,這也算是開了訪談節目的先河了,有很多家庭還沒有電視,那就在廣播裡播放,聽說有的農村乾脆就用喇叭向所有村民廣播,總之國家下的命令是讓全國所有人都聽的見,瞭解到國家當前的形勢,不要搶購。
劉琅不知道這些人是否都是所謂的專家,但口才的確是不錯,起碼母親聽了之後情緒就“安靜”了很多,在普通老百姓心裡,國家的話那是沒錯的,既然國家都這麼說了,那就一定是正確的。
八十年代的那次通貨膨脹其根源在於物資短缺和某些政策出現了失誤,可如果僅僅是這兩個原因,後果未必能如此如此嚴重,老百姓的瘋狂搶購是催化劑,其結果就是讓物價達到了前所未有高度,經濟都差一點崩潰,老百姓更是損失慘重。
這一世在劉琅的提醒下,雖然物資短缺的問題不能短時間內解決,可起碼能夠通過宣傳讓老百姓安心下來,只要國家沒有掀起搶購熱潮,相信結果比劉琅的前世要好很多,
至於說其他方面的完善,劉琅能做的只有這些了,有些問題不像是技術問題,技術問題非常單純,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大家湊到一起給它解決就是了,可是那些就不一樣了,牽扯的方面太多太多,尤其是利益,這是人性的問題了。
劉琅知道,人性都是自私的,即使是鄧老和陳老在會議上發了話,作用一定是有的,可絕不會根本解決。
劉琅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至於能有多大作用,那就不是劉琅所能管的了,他最關心的還是中芯科技的事情。
當然,即便是鄧老和趙弘揚滿口答應,要組織起一衆人來也需要時間,這就有了幾天的空檔,不過對於劉琅來說,他沒有閒下來的時間,華夏大學的師生們這一個多月來乾的熱火朝天,德國機牀的仿製工作進展很快,很多重要的技術環節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當劉琅來到華夏大學的實驗室中,所有人都圍攏過來,劉琅現在已經是大家的主心骨,雖然這些日子他們的工作很順利,但劉琅不在身旁總覺得有些沒底。
“劉琅,你瘦了不少呀!不過個子好像又長高了一些,滬市那邊怎麼樣?”
熊懷志問道。
只見熊教授穿着一身髒兮兮的工作服,衣服上除了油漬就是汗水,七月份的首都正是溫度最高的時候,即便廠房裡面四處放着電風扇,可還是讓人覺得如同在蒸籠裡一般,幾分鐘的時間衣服就已經溼透,年輕人還好些,體力充沛,不過對於這位七十歲的老人來說那就是一種折磨了,很多人都很心痛熊教授,不讓他這麼勞累,可是老人堅決不同意,每天都跟年輕人一樣奮鬥在第一線,對他來說工作比自己的性命都重要。
“熊爺爺,您都七十歲了,有些工作不需要自己親自動手了,你應該像元帥一樣坐鎮大帳之中,具體的工作就交給我們這些年輕人做就好了!”
劉琅看着熊懷志也非常心疼。
“哈哈,你這六七歲的小孩子都在拼命的幹活,我這七十歲的老頭子差哪了?你們可別小瞧我這老頭子,論氣力未必比你們差!”
熊懷志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好吧!
大家都知道熊懷志的倔強。
“滬市那邊的進展也很快,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和周教授他們把一臺晶圓生產線給拆掉,基本上解決了理論上的問題,剩下的就是提升技術了,如果國家把國內電子行業的專家都聚在一起,相信在一年之內就可以達到萬安公司的芯片標準,製造出他們的芯片來!”
劉琅簡單的介紹了一下這一個多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