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十九師即將全面開拔的時候,粟裕接到了特戰隊員帶回的一封由紅十軍團軍團部轉送尋波和粟裕的一封電文。
這時,粟裕才知道,因爲十九師一直保持電臺靜默,尋波和粟裕已經錯過了第一時間知道黎平會議決議和中央領導班子調整的消息。
甚至也錯過了第一時間知道***將紅十軍團改由軍委直屬、並且恢復了尋波第十九師師長職務,同時增選尋波爲*****候補委員的消息。
也是到這個時候,粟裕才知道,原來尋波還給中央發了一封檢討書電文。同時他也看到了紅十軍團給十九師轉來地尋波檢討電文的全部內容,看了電文的粟裕不禁心中爲尋波的能力和勇氣感到欽佩萬分。
知道了中央指示電文後,粟裕更爲尋波感到高興。見證了尋波這幾天神奇表現地粟裕,更是深深地感覺中央的英明。粟裕也對在尋波領導下的十九師將會取得的成就充滿憧憬。
粟裕立即根據中央和軍委的電文要求,將這幾天發生在尋波和紅十九師身上的點點滴滴都非常詳盡地給紅十軍團和軍委做了彙報。
而這個時候,尋波已經帶領特戰中隊行進在黃山北麓的深山大川中。尋波是二十一日中午時分帶領特戰隊員離開青陽的。此次尋波的獵取對象,就是作爲蔣介石調動的圍剿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主力部隊,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伍城仁部。
尋波知道若是能夠將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伍城仁部擊潰,那麼就能徹底粉粹蔣介石這次組織地對紅十軍團的圍剿。
同時,可以極大地拓寬紅十軍團在皖南的戰略空間,而且也爲紅十九師贏得非常寶貴的休整時間。
同樣,如果能個順利完成戰鬥目標,將會極大地打亂國民黨部隊在全國範圍內的戰略部署。
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從圍剿中央紅軍中的中央軍中調動部分部隊,前往皖南圍剿紅十軍團,這樣才能對中央紅軍起到真正的支援作用。
當然如果能夠在擊潰伍城仁部後,再能伺機擴大戰果,尋找機會,圍殲掉正從皖南西南面江西方向向紅十軍團撲來,對紅十軍團形成包圍態勢的敵第五十七師,那麼就更理想了。
不過尋波也知道,飯要一口口吃,仗要一場場打,不能指望一口就吃成個胖子,因此圍殲第五十七師的事情在目前只能是作爲腹案,在密切跟蹤、尋找機會中,而還不能形成作戰決心。
經過昨夜的電文破譯,尋波知道蔣介石十九日在得知紅軍攻破了涇縣縣城後,正嚴令國民黨第四十九師從黃山東南面向涇縣突進。
同時,蔣介石,一面嚴令第二十一旅迅速由青陽東進涇縣,一面又由合肥調集一個師南下,準備對紅十軍團形成合圍,將紅十軍團一舉消滅在皖南涇縣範圍內。
蔣介石沒想到地是第二十一旅聽到經縣縣城失守,根本不顧蔣介石的嚴令,嚇得連夜退回了青陽縣城。結果,二十一旅仍然沒能逃過十九師打擊,而在二十一日凌晨被十九師消滅。
敵第四十九師雖然因爲蔣介石的嚴令不得不繼續北進,卻是顯得猶猶豫豫,行動比較遲緩。根據尋波和粟裕研究推斷,預計敵第四十九師將會在二十三日左右會到達涇縣茂林地區。
尋波知道後世的皖南事變就是發生在茂林地區。“後世皖南事變中,我新四軍九千餘人喋血茂林,英勇犧牲。現在自己既然來到了這個時代,那麼當然不能讓皖南事變的悲劇再次發生了,不過在這裡發生一次茂林大捷還是有必要的。”尋波有點得意地想。
二十一日上午,尋波和粟裕等十九師主要領導共同商定,決定利用紅二十師和紅二十一師在涇縣、青陽縣城的活動來牽制、迷惑敵人地視線。
而經過整編後的紅十九師,則秘密移動至茂林地區,選擇有利地形對敵第四十九師實施伏擊作戰。擬殲敵大部或者殲敵全部,一舉打開紅十軍團在皖南的局面。
對於這一戰,尋波和粟裕都做好了打惡仗的準備,畢竟敵第四十九師擁有兩個主力旅,加上炮兵營、特務營、輜重營等編制,全師人員總數達到一萬兩千餘人。
要想伏擊甚至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對經歷了兩次整編才達到一萬人的紅十九師來說,是極其冒險,甚至就如同自殺的行動,因爲當前紅十九師總人數不足一萬,還涇縣和青陽還需要留下部分人員看管俘虜,負責和紅二十師、紅二十一師交割事宜。加上後勤人員,因此,紅十九師最終能投入參戰的人員不足八千人。以八千人伏擊國民黨精銳四十九師一萬二千人,這比天方夜譚還要天方夜譚。
如果是在譚家橋戰役以前,這樣的仗,粟裕是想都不敢想的,可是經歷了譚家橋、涇縣、青陽三大戰役之後,粟裕對於尋波創造奇蹟的能力已經沒有任何懷疑。
粟裕其實知道,自己如果帶領紅十九師執行這個命令將會承擔多大壓力,雖然尋波實際上還是紅十九師領導,可是對蘇區中央分局和紅十軍團來說,自己是形式上紅十九師領導,根據尋波規劃,這場戰鬥是由紅十九師單獨完成,而且是先斬後奏式的行動。
若是行動成功還好說,若是行動失敗,那麼所有責任都得由粟裕這個紅十九師名義上的負責人承擔。因此,粟裕要下這樣的決心的確是壓力巨大的,不過,粟裕又豈是一般人,在他眼裡,只要對黨、對紅軍有利,就算是再大的壓力也願意承擔,更何況這個構思還是他最欽佩的尋波提出來的。
因此當今天上午,尋波突然提出伏擊第四十九師的打算時,粟裕並沒有對尋波的設想產生多大疑慮,只是提出了一些這次伏擊的具體作戰部署方面的問題和尋波探討。
兩人討論了一會後,尋波又讓通訊人員將王如癡和李樹彬叫來。不一會,具體負責整編工作的王如癡和李樹彬匆匆趕了回來,加入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