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貿易利潤

當然德國人再政治經濟之外,還有一種十分有效剝削是貿易制度,在一個世紀之前,世界使用的是一種貨幣,就是銀幣,白銀在地球中的份額雖然不算大,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完全可以代替貨物實行流通。而當時英國人實行了金本位制度,再後來一步步的消除了銀本位制,這裡面雖然看不到硝煙,但是產生的利益是驚人的,原本西方社會可以說沒有多少財富,可是在實施了金本位制度之後,很快的發展起來了,這期間貿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把持了金銀的匯率,所以歐洲人在一百年間從中國撈取了五十萬萬兩白銀的利潤,相當於每個中國人身上賺了十兩銀子,這筆收入等於同期英國財政的四成左右,考慮到裡面的利率,最終的數字很可能高達一百三十億兩白銀,比英國百年財政收入還要高一些,如此一來中國焉能不弱,英國焉能不強,現在德國人顯然也學會了這一手,開始在自己的統治區內實行以馬克爲硬通貨的貿易。

國際間的貿易必須有種特定的貨幣制度與貨幣政策方能實行付款與結算。直至二戰時爲止,國際貿易中最有效的貨幣體系是金本位制,因此各國在金本位制下產生的貿易問題自當同樣發生於清算制下,例如匯率問題。

例如一個羅馬尼亞出口商以小麥輸往德國而在羅馬尼亞國家銀行收入列伊,他當然非常關心要多少列伊才換得一個德國馬克。一個丹麥進口商也得關心他要將多少克郎付給本國銀行,以支付本應付給德國商人的馬克。無論清算制如何簡潔有效,兩國或多國間地進出口額不會總是恰好相等,必有一國在貿易結算時有餘帳可收,而欠賬國必須用資金、或某種別的通貨、或信用貸款來清賬。

最後還有一點,即令在清算貿易制下,國與國間仍有借款,如果有某種一致承認一律接受的貨幣單位可用。則國際間那種資本交易必定更利便。德國未嘗不可以採用一種“歐洲經濟共同貨幣”將上述問題一舉解決之。不過那樣一做又將引起別的困難:各國採用一種共同通貨將造成“歐洲經濟空間”的各部分間更大的政治統一、更大的經濟平等和更大的貿易自由。而在這個過程中。較落後區域地發展會使高度發展地德國經濟蒙受不利。因此“建立一種歐洲通貨”之說根本爲德國所不取。

因爲無論採用金銀那種貨幣,或者採用金,德國都沒有這些貴金屬地產地,所以也就無法佔據主動,所以德國主張將各國的通貨置於德國支配之下,將德國馬克作爲歐洲的“最高通貨”。加入德國集團的各國將維持自己的通貨制度,但他們的貨幣政策將受德國指導。若干德國學者用政治理由來解說何以應該用德國馬克作“歐洲的最高通貨”。這種辯護是與德國兩種思想配合地:一是“政治高於經濟”的一般觀念,一是“一種通貨的力量是決定於它後面的政治力量”之德國貨幣理論。他們說,歐洲各國已經一一將他們的貨幣附屬於德國馬克,德國既爲歐洲最大的進口國與最大的出口國,這種經濟地位和政治權利造成了德國馬克現時的支配地位。

德國馬克與其他歐洲各國地通貨間之兌換關係將以什麼爲基礎呢?德國對這問題地答案是:決不會以黃金爲基礎。德國稱德國只將金本位看作一個“歷史問題”,復活金本位絕不可能。歐洲各國不會再允許其經濟生活受黃金這個超國家因素的統治與指揮

“對於我們,黃金不是一個問題了……黃金做爲經濟獨裁者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它將來充其量只是當作一種平衡清算賬目地商品。至於金本位究竟有無前途。那不是一個黃金問題。而是美國要應付的一個問題。”

按照德國的意見,戰後歐洲各國貨幣單位的“基本價值”將決定於“那國勞工的生產成績”。在這個計劃下,各國不用黃金作爲穩定的通貨因素。而接受德國國家銀行提供的馬克存款作基金,德意志銀行按規定的匯率收受這國的通貨。德國國家銀行既有操縱馬克之全力,自可以藉此操縱歐洲各國通貨。也許有人會反對這個制度,說它會限制個小國的

由,德國的答覆是:限制各小國的經濟自由正是“歐的本質。

德**隊佔領某國後,德國便將那一國的通貨與德國馬克“協調”,無一例外。至於德國直接吞併的地區如奧地利、蘇臺德、但澤、盧森堡等處,馬克已經成爲唯一的通貨,或至少與當地的通貨同等做法幣使用。

德國規定這些未廢止的地方通貨與馬克間的匯率時,故意提高其對馬克的兌換價值,人爲地使地方貨幣升值,可以換到更多的馬克。該措施用意在於調整各吞併地的價格和工資水準,使其配合德國本土的價格,這樣一來,他們對德國工業的競爭力便被消滅了。在名義上獨立的各國,德國則操縱匯率以掩飾德國從價格上取得的便宜。在大多數德國佔領的國家內,其中央銀行全與柏林的德國國家銀行合作,並在其指揮監督下從事業務。

“歐洲新秩序”,只會有一個主子,一個“領袖”和一個“中樞”,而這個主人翁將是德國。所以現在的歐洲,實際上就是一個巨大化的德國,所有的國家要麼成爲德國人的奴僕,要麼成爲德國人的農場。“

樑袠行講完之後,趙剛點了點頭,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幾乎是必然的,一個國家如果想要強大,就必然要有所取捨。即令德國能將“歐洲區域”擴展到最大的程度,歐洲的自足經濟仍有嚴重的限制。歐洲的食油、紡織纖維、石油、橡膠、穀類及若干種金屬資源均感不足,假如德國控制了非洲、並在歐洲大加努力,也許可以彌補食油方面的缺乏,增加棉花收成及羊毛產量,擴大谷類種植區域。但無論歐洲或非洲均非滿意的橡膠來源地,而歐洲或非洲均不能供給各種需要的金屬與石油。如果德國能控制近東的油田、增加羅馬尼亞和俄國的石油生產,那麼德國也許能夠獲得足夠的石油以供給歐洲的需要。不過這需要多年的時間方可達成。

一個完全封閉的歐洲自給體系會產生不幸的經濟後果,剝奪千百萬人日常生活上若干必用品,如咖啡、可可、茶、橡膠套鞋等。它會攪亂歐洲那個高度配合並依賴非歐洲原料的工業體系,這會引起致命的政治後果,因爲歐洲生活水準如被降低,不久便會使德國歐洲容易發生革命和社會動亂。德國絕不能在一個單純的歐洲基礎上建立它的帝國。德國常辯稱發動民族自足經濟者不是他們:在1901年以前,世界的生產與貿易是建立於一種擴大的國際分工上。這個體系帶給英國的惠益超過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到一戰快結束時,該體系已經幾乎破壞無餘。德國認爲,英國的封鎖已經摧毀了國際分工,於是各國不得不各自制造“溫室工業”,一戰結束後沒有一國願意犧牲這些“溫室工業”,其結果是1920年以後、特別是1912以後,各國莫不願意儘量擴大出口貿易,儘量減少進口貿易,並出現了關稅壁壘,德國在歐洲的所作所爲不過是將別國所做工作做得更好而已。德國的自足經濟是客觀需要的產物,而非主觀選擇的結果。正如歐洲的資源不能充分供給自己的需要一樣,歐洲的市場亦不能充分吸收德國工業的產品。

在將來若干時期內,歐洲似乎不能吸收德國生產的機器、紡織器、照相機、無線電機、化學用品、眼科器具、汽車等等。“所以”,德國解說道,“如果有人說德國反對世界貿易,那未免愚不可及”。相反的,德國德國願意參加世界貿易的熱情不減於1913以前的德國,不過德國決不願爲國際貿易而危害它自己的“政治生存”,也不願讓世界貿易以來別國的喜怒好惡而轉移。

德國對於國際分工的本身並不反對,但就其足以危害德國“政治安全”而言,他們反對它。德國的這番話意思是說:德國必須以自給的方式組織歐洲、組織世界,使德國自己能控制世界貿易的進程與方法。

所以,這種德國式的貿易方式對於中國人來說,未嘗不是一個良機,一個徹底打敗德國人的良機。

第30節 出院第90節 逆鱗(下)第16節 兵貴神速(二)第15節 萬壽無疆賀疆無第6章 德國統治下的歐洲(一)第31節 亂戰第57章 歷史轉折點第31節 盤古計劃第1節 風起萍末第6節 閱兵第62節 鐵流一第20節 睡獅漸醒第27節 黃禍第43節 水庫三日談(七)第9節 明大勢總統放權第4節 將軍初建功第18節 兵貴神速(四)第56節 空戰伐心第31章 譚嗣同(上)第37節 特戰雄兵(四)第36節 水庫三日談第17節 巡檢做天子(一)第18節 英國與俄國第85節 短視第27節 崩壞第50節 血戰(十七)第33節 北冰洋之戰第12節 俄東密約第1節 破空而至第9節 突襲(四)第21節 雄關如鐵難阻英雄第86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將軍(七)第34節 三貂嶺大捷(下)第35節 禁菸(一)第10節 懷大志千金買神鼎第17節 俄國-泥足巨人!第78節 圈套(下)第12節 真理不辯不明(中)第26節 海參崴大海戰(中)第22節 我給美國一悶棍第11節 真理不辯不明(上)第7節 論勢第21章 不朽?不是我的願望第37節 抽身第28節 升龍計劃-突破東線第26節 戰列艦的威力第73節 我們都是神槍手(上)第15節 第一次參謀會議(上)第5節 變生肘掖(下)第7章 德國統治下的歐洲(二)第15節 兵貴神速(一)第23節 櫻花凋零第106章 氫彈第17節 俄國-泥足巨人!第17節 兵貴神速(三)第25節 慰安婦與戰爭第28章 鳥盡第12節 出口僱傭兵到美國第4節 英美海上聯軍第39章 拖刀第68節 馬奇諾防線 資料多慎入第83節 多送幾路鬼子走好第35節 血戰(一)第14節 空襲(上)第81節 報國無門的印度少將(二)第79節 技術決定成敗第2節 京城之夜第61節 進退兩難(五)第41節 奇襲?下第92節 560毫米主炮下的臨時後方第56節 英德談判(上)第9節 吾將上下而求索第51節 血戰(十九)第59節 落魄的日本第62節 經濟危機(七)五十節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第3節 霸王別姬第27節 臺灣會議第9節 立國會議(上)第20節 吹灰直下九門口第35節 蝴蝶效應(上)第82節 護航制度的勝利第51章 陸沉比基尼第39節 血戰(六)第24節 鷸蚌聯合 血拼漁翁第47節 宿命對決(五)第40節 水庫三日談(四)第59節 落魄的日本第35章 鐵板燒(上)第44節 血戰(十一)第28節 對日的最後一戰第67節 鐵流(六)第65章 光頭黨的末日第9節 東方第一大軍港的背後(中)第28節 對日的最後一戰第33節 北冰洋之戰第16節 辯論大賽(下)第8節 輕工業第94節 搶灘登陸戰(中)第62章 羅斯柴爾德財閥的末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