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權_第十二卷 第四章 首任帝虞舜(四)



虞舜十四年(丁未,前2114),虞舜醉心於歌舞音樂,疏於朝政,引起一些大臣的不滿。此時,大司空姒禹已經有了奪取帝位的野心,虞舜的行爲恰好給了他可乘之機,於是他藉機廣交朋黨,招納四方英雄豪傑,在國內形成了強大的勢力。他等待良機,準備逐漸奪取虞舜的政權。

機會終於來了。

這年春天,一個爽心悅目的晴朗天氣,虞舜正率一班大臣在宮中欣賞歌舞和音樂,鍾、鼓、石、磬、笙、竽之聲播散在國都上空,十分悅耳。

就在這時,姒禹突然率軍隊包圍了宮殿。

兇惡的士兵手拿着武器衝入了宮中,一下子打破了宮中美好和諧的氣氛。

突發的暴亂彷彿晴天霹靂,烈火燒屋,宮中立刻大亂。演奏的藝人嚇得丟掉鼓槌,推倒鍾、罄;舞蹈的藝人嚇得抱頭臥地;樂隊的指揮嚇得像沒頭蒼蠅似的到處亂跑。

姒禹命令現場所有的人安靜,然後鄭重地發表講話。他列舉了虞舜數條罪狀,對他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指責他貪慾誤政,已經沒有資格再當天子,建議他把天子的神權交出來,讓真正的有德者執掌神權,管理天下。

誰是有德者呢?這天子的神權又交給誰呢?姒禹雖然沒有明說,但大家心裡都有數,這是不言自明,聰明的虞舜心裡自然清楚。

虞舜雖然不服,但現在處於被動之中,根本沒有能力抗爭,只好搖頭嘆息,苦笑着說:“是呀,天下非我一人之天下也!”

於是,虞舜傳旨詔告天下,由司空禹代替他行使神權,代行天子之事。他今後只負責管理朝廷上的一寫普通政務。

自此,大司空姒禹全面控制了帝舜有虞氏政權。

虞舜十五年(戊申,前2113),姒禹代行天子神權之後,首次在太室山(即今嵩山,在河南登封市北)主持祭祀。

虞舜十六年(己酉,前2112),虞舜十分重視文化教育,爲了培養人才,傳播知識和文化,他下令在帝都開辦大(讀tai太)學,主要招收帝系貴族的子弟入學。

虞舜十七年(庚戌,前2111),春二月,大學籌備工作結束,第一批貴族子弟入學。虞舜親自參加了爲帝系貴族子弟進入大學舉辦的入學典禮。在這次入學典禮上,首次使用了萬舞(古代舞蹈名,先是武舞,跳舞者手拿兵器;後是文舞,跳舞者手拿鳥羽和樂器)的禮儀。

虞舜二十五年(戊午,前2103),息慎氏(即肅慎,古代東北地區的一個氏族方國)派使臣來朝見,進貢了一批當地生產的弓箭。

虞舜二十八年(辛酉,前2100),虞舜的長子姚義鈞不滿於姒禹的專權,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企圖把姒禹趕下臺。這件事被姒禹知道了,他不動聲色,暗中蒐集姚義鈞的不法罪證,意圖一下子把他搞垮。

虞舜二十九年(壬戌,前2099),姒禹給姚義鈞羅織了數條罪狀,請求虞舜對他治罪。虞舜明知道兒子是冤枉的,可又不敢據理力爭,在姒禹的逼迫下,不得不把兒子姚義鈞封在了商邑(今河南商丘市),並限十日內離開帝都,無天子詔書不準私回帝都。姚義鈞無力抗爭,只好灑淚與父母告別,帶着

自己的家人趕往商邑。

姚義鈞又稱叔鈞,是堯帝的女兒女英所生,因封於商,故又稱商鈞。他死後,遺體葬在了商邑。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北仍有商鈞墓在。

虞舜三十年(癸亥,前2098),虞舜的妻子娥皇去世。娥皇又稱後育,亦作後盲,也是堯帝的女兒,她和妹妹女英同時嫁給了虞舜。娥皇的遺體葬在了渭水岸邊(今陝西寶雞市東)。

虞舜三十三年(丙寅,前2095),姒禹已經全面控制了朝政,完全把虞舜架空了。他首先對國家的行政區域進行了改革,廢除了虞舜的十二州,將全國重新劃分爲九州。同時向各州牧攤派賦稅(歲貢),建立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稅收制度。

虞舜三十五年(戊辰,前2093),南方的有苗氏(古國名,又稱三苗,爲九黎蚩尤氏後裔)作亂,以前曾多次派軍隊征討,一直未能平服。姒禹決定親征有苗,便把國內的工作都做了妥善安排,擇吉日領兵出發。這一次征戰打的十分艱苦,足足持續了三年。最後終於獲勝,有苗一族戰敗,逃往三危(今甘肅九泉敦煌市東南)。

姒禹南征期間,朝政名義上仍交給虞舜管理。但是,虞舜已經是八十多歲,雖然有心乘機恢復自己的舊制,無奈年事已高,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上朝中上上下下四樑八柱的主要官員都是姒禹的人,想恢復舊制談何容易,也只好作罷。

虞舜三十七年(庚午,前2091),歲尾,姒禹南征凱旋而歸。文武大臣和城中百姓都出城迎接,歡迎南征的大將軍歸來。

虞舜三十九年(壬申,前2089),虞舜已經八十四歲,身體仍很健康。姒禹念念不忘當年先父遭堯帝和舜的迫害,全族流亡於羽山,使得父親悲憤而死的舊賬。他想:如今虞舜已經年老無能,我正好藉機報復他一下,也好給死去的父親一點安慰。

於是,姒禹也不徵求虞舜的意見,便武斷地在朝廷上宣佈,爲了體察民情,舜帝將於近日動身前往江南巡狩。

這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流放。衆所周知,四千年以前的中國,還沒有象樣的道路,遠行主要靠乘船走水路。如果走陸路,必須要有一撥人在前邊開路,後面的人才能順利通過。因此那時的巡遊極爲辛苦,許多年輕人都不願意長途跋涉的遠行,更何況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呢!

但是,虞舜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爲姒禹已經向全國發布了帝舜南巡的公告,他現在已經是箭在弦上,唯一所能做的就是老老實實地上路。

虞舜的愛妃女英堅持和他同行,說是要和他生死相依永不分離。虞舜答應了她。

姒禹爲帝舜南巡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文武大臣都護送到出城才止步。

虞舜和他的妃子女英在衛隊的保護下乘車離開帝都。由於舟車勞頓,南巡的隊伍渡過長江以後,虞舜就病倒了。行至蒼梧之野(今湖南永州市寧遠縣),虞舜便含恨去世。他的妃子女英悲痛欲絕,獨自跑到竹林中痛哭,淚水滴在竹葉上,竹葉上便出現了斑斑紋絡,就形成了後來的“斑竹”。唐朝詩人胡曾有詩云:“虞舜南捐萬乘君,靈妃揮淚竹成紋”,說的就是這段故事。女英又稱靈妃,她痛哭之後,不願再

苟活於世,遂投河而死。

虞舜四十五歲即帝位,在位執政虛記四十年(《史記,五帝本紀》),卒於帝舜三十九年(壬申,前2089),終年八十四歲。遺體葬在九嶷山下的零陵(即舜陵,在今湖南永州市寧遠縣南),帝號舜,尊稱虞舜,尊號帝舜有虞氏。

…………………………………………………………………………………………………

虞舜在位年表(供參考)

公元紀年(干支)……在位時間……大事記

前2127(甲午)…………元年……

前2126(乙未)…………二年……

前2125(丙申)…………三年……

前2124(丁酉)…………四年……

前2123(戊戌)…………五年……

前2122(己亥)…………六年……

前2121(庚子)…………七年……

前2120(辛丑)…………八年……

前2119(壬寅)…………九年……

前2118(癸卯)…………十年……

前2117(甲辰)…………十一年……

前2116(乙巳)…………十二年……

前2115(丙午)…………十三年……

前2114(丁未)…………十四年……

前2113(戊申)…………十五年……

前2112(己酉)…………十六年……

前2111(庚戌)…………十七年……

前2110(辛亥)…………十八年……

前2109(壬子)…………十九年……

前2108(癸丑)…………二十年……

前2107(甲寅)…………二十一年……

前2106(乙卯)…………二十二年……

前2105(丙辰)…………二十三年……

前2104(丁巳)…………二十四年……

前2103(戊午)…………二十五年……

前2102(己未)…………二十六年……

前2101(庚申)…………二十七年……

前2100(辛酉)…………二十八年……

前2099(壬戌)…………二十九年……

前2098(癸亥)…………三十年……

前2097(甲子)…………三十一年……

前2096(乙丑)…………三十二年……

前2095(丙寅)…………三十三年……

前2094(丁卯)…………三十四年……

前2093(戊辰)…………三十五年……

前2092(己巳)…………三十六年……

前2091(庚午)…………三十七年……

前2090(辛未)…………三十八年……

前2089(壬申)…………三十九年……

…………………………………………………………………………………………………

(本章完)

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十三章 姯 印(大庭氏2)第二部 第四卷 史皇倉頡氏政權_第一章 史皇倉頡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十九章 伏 秧(赫胥氏5)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六十二章 峙 龍(葛天氏2)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九章 周孝王姬闢方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十七章 鬱 莟(柏皇氏3)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九章 姒 杼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九章 商王子陽甲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七章 周恭王姬伊扈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一章 商王子天乙(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十三章 冠 象(驪連氏4)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七章 商王子祖丁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第十一卷 第三章 三任帝姬江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四十九章 洛 前(祝融氏4)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四十章 團 暤(伏羲氏15)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七章 商王子太庚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十一章 商王子帝辛(下)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第十一卷 第三章 三任帝姬江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簡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七十七章 大 耀(伏羲氏23)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十一章 施 公(驪連氏2)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權_第十二卷 第四章 首任帝虞舜(四)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二十一章 二十一任帝巴加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四十七章 洛 槍(祝融氏2)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六十一章 風 誥(葛天氏1)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姍先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七十二章 蒼 芒(無懷氏1)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十一章 周厲王姬胡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七十一章 渭 茂(伏羲氏19)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九章 黃帝轉茸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第十一卷 第七章 六任帝姜密(二)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五十六章 金 烏(昊英氏2)第三部 王族分封時代_第三部 王族分封時代概述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五章 夏王姒廑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二章 二任王姒啓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四章 商王子祖乙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權_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權簡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五十章 桑 味(伏羲氏16)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六十八章 因 康(伏羲氏18)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權_第十二卷 第一章 首任帝虞舜(一)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帝堯陶唐氏政權簡介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第十四章 十四任帝姜美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農氏政權_第一章 炎帝神農(一)第二部 第四卷 史皇倉頡氏政權_第一章 史皇倉頡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六十三章 達 河(葛天氏3)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六十八章 因 康(伏羲氏18)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五章 五任帝長晝第一部 原始初民時代_第六章 燧人氏(一)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十七章 鬱 莟(柏皇氏3)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三章 商王子武丁(下)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三十章 商王子帝乙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十一章 施 公(驪連氏2)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五十五章 規 辛(昊英氏1)第二部 第八卷 顓頊高陽氏政權_第一章 首任帝顓頊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十三章 黃帝仡諒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川壻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三章 夏王姒不降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十二章 黃帝成契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三章 周成王姬誦(下)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第一章 首任帝姜角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二章 女 媧(伏羲氏2)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第十一卷 第五章 五任帝祁裘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權_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權簡介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權_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權簡介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權_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權簡介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四章 商王子祖庚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三章 黃帝姬蔡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五十六章 金 烏(昊英氏2)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十章 商王子太戊(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五十四章 茜 河(混沌氏4)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十二章 十二任帝姍先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十九章 伏 秧(赫胥氏5)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二十四章 隨 秦(中央氏5)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西周王朝簡介第三部 第三卷 西周王朝_第八章 周懿王姬堅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七十一章 渭 茂(伏羲氏19)第三部 第一卷 夏王朝_第十七章 夏王姒皋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權_第三章 帝蚩尤(一)第三部 王族分封時代_第三部 王族分封時代概述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章 嬟 移(伏羲氏3)第二部 第十一卷 帝堯陶唐氏政權_第十一卷 第七章 六任帝姜密(二)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五十一章 伏 紀(混沌氏1)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十一章 施 公(驪連氏2)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二十七章 商王子庚丁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伏羲女媧氏政權簡介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三十五章 伏 義(赫胥氏1)第三部 第二卷 商王朝_第五章 商王子太甲第二部 第二卷 炎帝魁隗氏政權_第一章 炎帝魁隗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四章 四任帝香莫第二部 第五卷 九黎蚩尤氏政權_第二章 帝 吼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十九章 象 團(伏羲氏12)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第四章 四任帝姜嗆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十四章 黃帝江陽第二部 第九卷 帝嚳高辛氏政權_第十六章 十六任帝上施第二部 第六卷 黃帝軒轅氏政權_第七章 黃帝姬號第二部 第十二卷 帝舜有虞氏政權_第十二卷 第二章 首任帝虞舜(二)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七十六章 太 河(伏羲氏22)第二部 第一卷 伏羲女媧氏政權_第七十一章 渭 茂(伏羲氏19)第二部 第十卷 帝摯青陽氏政權_第十卷 第四章 四任帝姜嗆第二部 第三卷 炎帝神農氏政權_第一章 炎帝神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