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主義在道門中既有與其他宗教相似的普遍特徵,又有道門作爲道門本身的具體特徵。
但是在上文修道者神秘體驗之例以外,神秘主義還有另外的特徵,比如說神秘體驗一般是不可言說的,在時間上具有暫時性,同時也會伴有體驗者或愉悅、或喜樂、或痛苦、或迷醉的感受等。
無論人們怎樣定義神秘主義,怎樣詳述神秘主義的特徵,神秘主義的實質在神學家或宗教者那裡卻是普遍同意的,本質上就是一種與超自然、超人間的力量的交流或契合,只是不同的宗教因其教義與信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達。
更重要的是,對於神秘經驗,人們作任何判斷似乎都不達其意,有的只能是寬容、開放以及同情的理解。
有些人總喜歡到深山老林裡去尋仙訪道。
其實,從古以來,真正的修煉高人,大都隱於世間。
自上古以來,三皇五帝皆是與民同化,爲民表率,和光同塵,混跡於民;歷代仙真或是隱於市廛,或是居於洞茅,皆於民間煙火中獨尋清靜。
什麼是修道的真者?
真修道者首先是走對了路子,直溯生命本元;真修道者大都內隱養德,功在自然無爲;真修道者恪守日用隨常,一路爲道日損。
向真修道者求教,不可求全,因真修道者尚走在路上,求全則眼中無真,漏盡真師,若不求全,能得一功一行之指點,皆是造化。
向真修道者求教,亦不可照搬不變,事先有個自以爲是的明師標準,不符合預設標準的就大失所望。
昔日黃帝問道廣成子,卻不識洪崖即是廣成子,以至當面錯過。華夏聖祖尚且如此,何況後繼之輩。
真修面前不識真者,一般有以下幾道屏障。
一是福德不備。
福德不備,不僅自己缺少識真的慧眼,且真修道者在此等人面前也會越發深隱。
二是根器不利。
根器不利,雖有機遇,卻無緣份,守着寶山不識寶,對着高人找高人,總以爲遠來的和尚好唸經,喜好追逐名人。
太上老君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世間士人,上士者稀,中下者衆。常搖擺者,非因價值取向,只爲某師名頭,以爲會提升自身的功德,竟不知歲月匆匆,幾個擺動下來,不覺老矣。
於是感嘆明師難遇,正法難求,索性連一顆求道的心也冷了。
三是機緣未到。
機緣未到,雖得遇高真,卻總是失之交臂,無緣從修。
有此機緣,方知人家是高人。
其實,真正有承傳、懂修煉的有道高人,一般都爲人謙和平易,不顯賢露能,不作門派之爭,傳授知識平實無華,不故弄玄虛,不自作高深狀。
真修道者首先是自已身心健康,體態輕盈,行爲端正,目光清朗,氣色紅潤,話語不多卻中氣充足。
與這樣有修爲的人接觸,人可以感覺周身舒暢,場態祥和,能深感其人格魅力而願意親近。
如果有緣得到這樣真修者的指點,他教的功夫,一定是自然簡樸,注重德行心性,注重內煉精氣神,絕不會故弄玄虛,違背生命法則與社會倫理。
正道修煉的方法,主要靠個人修爲,絕不依賴所謂“加持”、“給功”,更無需藉助神靈怪之類的外力來修煉。
正道功夫講求“功夫吃功夫”,須經年累月,積精累氣,絕無速成。且理法嚴謹,合於生命運行規律,合於易、醫的基本原理。
傳承內丹學的實修者,大都精於隱的學問。正所謂“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歷代大道修行者,也都講求一個隱字,以至於有隱仙一派。
雖然每逢亂世,總有道門人物出來匡扶正義,但功成身退,總是這些人物的身後美談。
功成身退者,自是歸隱民間,那些從未出山的,也就從未脫離過民間。
民間是水,真修道者上善若水,隱於水,自是和樂融融。
真正的隱,是正常的做人,正常的做事,正常的積功累德。
真正的修行者,融於民間,不離民間,功成於民間。
大道無極,復又無極。真修道者在路上,路上人很多,莫要當面錯過。
無論是在家出家,自己能戰勝自己纔是強者。這個所謂的凡俗世界最能磨練人們,清淨無爲的道觀同樣能洗滌人們的身心人們要面對現實,不要再盲目的跟風。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
而現今事物的發展只在“負陰抱陽”即利弊互存的方式中不斷的發展前行,卻唯獨少了“衝氣以爲和”的方法,因而逐漸失去平衡。
誰無少年時?人在成長中,思想與主見在不斷成型的過程中,一定會與世界與社會有着激烈的碰撞。
本應該在碰撞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與寶貴的人生閱歷,在如今卻早已變了味道。
這些人在面對事物時,毫無自己的觀察,自己的主見,也聽不見正確見解或意見。空有五官,卻五感全無,只是盲目的跟風。
或許覺得世界太痛苦,只有出家纔能有所謂的“解脫”?
還有許多人修道之本便不純潔。
也許覺得會畫符很炫,也許覺得八字預測夠炫耀的資本,也許聽到一些傳言覺得修道就是無憂無慮,衣食不愁的生活。
也許也許,太多太多了。
因爲他們覺得紅塵世界,太過痛苦。
出家隱居山林,過着逍遙自在,縱情山水的日子纔夠“瀟灑”,於是青年們,開始琢磨出家當道士了。
太上老君在《想爾注》中提出了“守中和之道”、“衝氣以爲和”、“和則相生”等理論。
“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
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纔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
“中和之道”是道門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冖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門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反映了道門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是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中和之道”體現了道門“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爲”爲法則。
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爲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門認爲,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行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
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是“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門認爲,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道門還認爲,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
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爲“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爲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
道門認爲,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
“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經》中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
爲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是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門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認爲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